正在閱讀:

理想汽車走出舒適區(qū)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理想汽車走出舒適區(qū)

理想能夠進入舒適區(qū),最直接原因是其采用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文 | AUTO芯球 李欣

“從1-10的成長期,企業(yè)最重要的是堅持和放大從0-1的特長,并補上競爭和快速增長會出現的致命短板。牢記兩點:持續(xù)擴大企業(yè)和自己的長板;補足短板,這是必要性,而不是選擇題?!崩硐肫噭?chuàng)始人李想曾對外界說道。

前期,李想以“家庭奶爸”為理念和增程式為技術切入新能源市場。無不透露著其在產品營銷上的長板。今年上半年,隨著理想ONE停產,理想ONE走完了其產品周期,如今理想L系列子更多只是對理想ONE的升級與完善。

然而經過三年市場周期變化,不論是增程式技術還是細分市場的優(yōu)勢,理想正被競爭對手慢慢趕超,理想的舒適區(qū)將要被打破。

另一方面,在純電領域,理想落后于同行業(yè)品牌,不僅如此,新能源汽車未來聚焦的智能駕駛,也需要理想汽車”補課“。面對這樣的局面,理想需要走出舒適區(qū)。

單品打天下,理想進入舒適區(qū)

理想能夠進入舒適區(qū),最直接原因是其采用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起初,造車新勢力一經問世,便對標特斯拉。宣傳內容也是“比特斯拉售價低”、“智能化與特斯拉旗鼓相當”等標簽,給消費者傳達出清晰的產品優(yōu)勢。但同樣也會面臨特斯拉的競爭壓力。

如何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競爭戰(zhàn)略之父”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差異化戰(zhàn)略。其核心是利用品牌塑造,躲避強者的鋒芒、尋找差異優(yōu)勢、采用錯位競爭之道。理想遵從了這樣的競爭法則。理想汽車迅速進入舒適區(qū)。

前期,理想定位“奶爸專車”,且為增程式車型來破局。類似的競爭策略在日益競爭的商戰(zhàn)中早已屢見不鮮。

江小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江小白因精準定位:專注年輕人飲酒需求,避免老酒鋒芒,形成錯位競爭而迅速走紅。江小白的核心特征為將傳統(tǒng)酒文化的“大”改為“小”:即小聚、小飲、小時刻、小心情四個場景,與傳統(tǒng)酒企形成差異化。江小白的巔峰時營收一度高達30億元。同期作為名酒之一的舍得酒業(yè)營業(yè)收入為26.5億元。

理想ONE的“爆火”與江小白有異曲同工之處。其精準定位于有孩家庭用戶的豪華車市場。核心理念“為家庭造車”。與蔚來和小鵬的車型相比,理想更家用;跟燃油豪華車相比,理想更智能,差異化競爭策略很明顯。

理想此種策略效果是很明顯。數據顯示,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期間,即使理想ONE的價格有些上漲,但銷量持續(xù)保持較高的相對水平,期間平均月銷量9000多輛。2022年,理想的銷量達到13.3萬輛,高于蔚來的12.2萬輛和小鵬的12.1萬輛。

另一方面,受益于理想的車型較少,底層通用、零部件復用率高等因素,最大限度地提高產能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

理想的毛利率也由2020年的15.8%提升至2022年的19.4%,高于同期蔚來與小鵬的毛利率。2022年理想的毛利率高出蔚來9%,高出小鵬8%,與比亞迪20.4%的汽車業(yè)務毛利率只差一個點。

不論是江小白還是理想汽車,從商業(yè)角度來講,它們利用差異化競爭選擇小切口。通過新方式產生相對的高效率策略是非常明智的。也是因差異化競爭策略,理想才迅速進入舒適區(qū)。

理想即將失去舒適區(qū)

理想建立的舒適圈將要被打破,因為它所建立的差異化優(yōu)勢正被對手補齊。在競爭對手沒超越之前,如果未及時改變策略,理想處境會很尷尬。

例如江小白,除新舊對手的競爭外,江小白面臨真正危機是產品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僅靠單一的品牌營銷力領先是不夠的,企業(yè)要靠產品實力才能獲得“江湖地位”。

雖然江小白后續(xù)朝著白酒的低度化、利口化方向調整,推出果味高粱酒“果立方”、梅見青梅酒等品牌,但市場反響平平。江小白從巔峰市占率從20%一度跌至0.5%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結局可謂是過山車般慘淡。如今網上搜索江小白,“難喝”、“營銷怪”等評價居多。

反觀理想ONE處于30-35萬價格區(qū)間,前期市場空間很大,與友商間的競爭環(huán)境相對更寬松。同賽道競爭者屈指可數,僅有大眾途昂、漢蘭達、比亞迪唐等幾款車型算得上“對手”。

隨著新能源市場競爭白熱化,理想迎來了賽道最強競爭對手問界M7。問界M7也同樣定位家庭用車定位且為增程式車型,更有華為光環(huán)加持,理想倍感壓力。

數據反映比較直觀,2022年8月,理想的銷量直接從此前約1萬輛降至約4500輛,同比下降超50%。問界M7,8月銷量從此前的1000多輛直接漲至5336輛。

李想曾坦言:“問界M7的發(fā)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么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華為的超強能力直接讓理想ONE的銷售崩盤、提前停產,一個季度就虧損了十幾億,團隊都被打殘了,更造成大量奮斗在一線的產品專家離職。”

或基于此,理想提前結束理想ONE的周期,并于今年6月和9月,先后推出理想L9和L8,像是一場被迫的自我改革。

理想L8采用的是增程式動力,搭載的前后雙電機系統(tǒng)綜合功率最大330kW,百公里加速為5.5秒,但比直接對標理想L8的魏牌藍山高配版本稍慢。今年3月,魏牌推出藍山DHT-PHEV,此車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兒童健康安全,提出了“嬰兒房”的車內環(huán)境安全理念。

隨著新能源各品牌拓展產品線,同質化競爭愈發(fā)嚴重。此前理想汽車在賽道競爭中積累的優(yōu)勢已不再明顯。理想汽車只能跳出舒適區(qū),尋找新的生態(tài)。

理想主動走出舒適區(qū)

回顧汽車之家的發(fā)展不難發(fā)現,李想一直是通過差異化找到的舒適區(qū)域。例如,愛卡汽車擅長的是社區(qū),易車的優(yōu)勢是經銷商,太平洋汽車的優(yōu)勢是報價,而汽車之家就是全產業(yè)都在做,并且做到最好。

縱觀整個行業(yè),全產業(yè)鏈協(xié)才是李想與同行拉開差距的關鍵。全產業(yè)鏈協(xié)同包括外在顯性部分的產品戰(zhàn)略和內在支撐的組織生產力,兩者缺一不可。

在產品端,新能源汽車進入電動化時代,依靠續(xù)航、加速、快充。實際上已經很難與對手拉開較大差距,車企與合作供應商的產品都差不多,智能駕駛技術同樣存在此種情況。

前期,蔚來和理想傾注大量精力來打造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但產品卻無法在商業(yè)上實現持續(xù)高增長。2021年,蔚來沒有推出一款新車進入在售車型,其在2021年1月宣布上市的車型ET7在今年3月底才正式交付。年初,理想推出的首款五座SUV L7車型,同樣面臨延期交付問題。

究其原因,兩家車企的組織沒有形成強有利的戰(zhàn)略合力,導致產品與銷售體系的脫節(jié)。各部門之間沒有形成整體操盤流程,關鍵節(jié)點脫節(jié),多任務未前置導致資源浪費。例如,它的產品賣點與營銷脫節(jié):L7的賣點前期定義不夠清晰,到上市才開始討論。

事實上,理想汽車也在嘗試走出舒適區(qū)域。一直以來,理想汽車都在進行內部組織架構調整來加強戰(zhàn)略合力,確保戰(zhàn)略推行效率。例如,兩年前,理想將整車平臺及軟件研發(fā)跟智能化技術研發(fā)分開,由總工程師馬東輝和CTO王凱負責,李想則統(tǒng)管產品、戰(zhàn)略等。

去年年底,理想還進行一次組織框架的調整,馬東輝將接棒沈亞楠,整體負責研發(fā)與供應群組(包含供應鏈、制造、質量)。李想直接管理商業(yè)團隊(包含銷售、服務、充電網絡)。

并且,公司的管理模式從“垂直職能組織”升級為“矩陣型組織”。矩陣型組織最大的特點,是確保全流程的管理質量,理想試圖形成矩陣型組織的最小運營閉環(huán)。提高渠道端、供應鏈端、生產端和銷售端的效率,是每一個造車新勢力的必修課。

李想還反思“我們在產品研發(fā)、銷售服務、供應制造、組織財經等方面遇到的痛不欲生的問題,人家十幾年前就解決了,甚至二十年前就解決了?!?/p>

如果,理想汽車能夠把組織和產品和價值等全產業(yè)鏈全部補齊并提升,才能真正進入下一個舒適區(qū)。只有這樣,理想汽車才真正具備在新能源牌桌上“扳手腕”的硬實力。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理想汽車

4.2k
  • 恒生科技指數漲幅擴大至1%
  • 理想MEGA Home家庭特別版上市,售價55.98萬元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理想汽車走出舒適區(qū)

理想能夠進入舒適區(qū),最直接原因是其采用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文 | AUTO芯球 李欣

“從1-10的成長期,企業(yè)最重要的是堅持和放大從0-1的特長,并補上競爭和快速增長會出現的致命短板。牢記兩點:持續(xù)擴大企業(yè)和自己的長板;補足短板,這是必要性,而不是選擇題?!崩硐肫噭?chuàng)始人李想曾對外界說道。

前期,李想以“家庭奶爸”為理念和增程式為技術切入新能源市場。無不透露著其在產品營銷上的長板。今年上半年,隨著理想ONE停產,理想ONE走完了其產品周期,如今理想L系列子更多只是對理想ONE的升級與完善。

然而經過三年市場周期變化,不論是增程式技術還是細分市場的優(yōu)勢,理想正被競爭對手慢慢趕超,理想的舒適區(qū)將要被打破。

另一方面,在純電領域,理想落后于同行業(yè)品牌,不僅如此,新能源汽車未來聚焦的智能駕駛,也需要理想汽車”補課“。面對這樣的局面,理想需要走出舒適區(qū)。

單品打天下,理想進入舒適區(qū)

理想能夠進入舒適區(qū),最直接原因是其采用了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起初,造車新勢力一經問世,便對標特斯拉。宣傳內容也是“比特斯拉售價低”、“智能化與特斯拉旗鼓相當”等標簽,給消費者傳達出清晰的產品優(yōu)勢。但同樣也會面臨特斯拉的競爭壓力。

如何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競爭戰(zhàn)略之父”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差異化戰(zhàn)略。其核心是利用品牌塑造,躲避強者的鋒芒、尋找差異優(yōu)勢、采用錯位競爭之道。理想遵從了這樣的競爭法則。理想汽車迅速進入舒適區(qū)。

前期,理想定位“奶爸專車”,且為增程式車型來破局。類似的競爭策略在日益競爭的商戰(zhàn)中早已屢見不鮮。

江小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江小白因精準定位:專注年輕人飲酒需求,避免老酒鋒芒,形成錯位競爭而迅速走紅。江小白的核心特征為將傳統(tǒng)酒文化的“大”改為“小”:即小聚、小飲、小時刻、小心情四個場景,與傳統(tǒng)酒企形成差異化。江小白的巔峰時營收一度高達30億元。同期作為名酒之一的舍得酒業(yè)營業(yè)收入為26.5億元。

理想ONE的“爆火”與江小白有異曲同工之處。其精準定位于有孩家庭用戶的豪華車市場。核心理念“為家庭造車”。與蔚來和小鵬的車型相比,理想更家用;跟燃油豪華車相比,理想更智能,差異化競爭策略很明顯。

理想此種策略效果是很明顯。數據顯示,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期間,即使理想ONE的價格有些上漲,但銷量持續(xù)保持較高的相對水平,期間平均月銷量9000多輛。2022年,理想的銷量達到13.3萬輛,高于蔚來的12.2萬輛和小鵬的12.1萬輛。

另一方面,受益于理想的車型較少,底層通用、零部件復用率高等因素,最大限度地提高產能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

理想的毛利率也由2020年的15.8%提升至2022年的19.4%,高于同期蔚來與小鵬的毛利率。2022年理想的毛利率高出蔚來9%,高出小鵬8%,與比亞迪20.4%的汽車業(yè)務毛利率只差一個點。

不論是江小白還是理想汽車,從商業(yè)角度來講,它們利用差異化競爭選擇小切口。通過新方式產生相對的高效率策略是非常明智的。也是因差異化競爭策略,理想才迅速進入舒適區(qū)。

理想即將失去舒適區(qū)

理想建立的舒適圈將要被打破,因為它所建立的差異化優(yōu)勢正被對手補齊。在競爭對手沒超越之前,如果未及時改變策略,理想處境會很尷尬。

例如江小白,除新舊對手的競爭外,江小白面臨真正危機是產品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僅靠單一的品牌營銷力領先是不夠的,企業(yè)要靠產品實力才能獲得“江湖地位”。

雖然江小白后續(xù)朝著白酒的低度化、利口化方向調整,推出果味高粱酒“果立方”、梅見青梅酒等品牌,但市場反響平平。江小白從巔峰市占率從20%一度跌至0.5%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結局可謂是過山車般慘淡。如今網上搜索江小白,“難喝”、“營銷怪”等評價居多。

反觀理想ONE處于30-35萬價格區(qū)間,前期市場空間很大,與友商間的競爭環(huán)境相對更寬松。同賽道競爭者屈指可數,僅有大眾途昂、漢蘭達、比亞迪唐等幾款車型算得上“對手”。

隨著新能源市場競爭白熱化,理想迎來了賽道最強競爭對手問界M7。問界M7也同樣定位家庭用車定位且為增程式車型,更有華為光環(huán)加持,理想倍感壓力。

數據反映比較直觀,2022年8月,理想的銷量直接從此前約1萬輛降至約4500輛,同比下降超50%。問界M7,8月銷量從此前的1000多輛直接漲至5336輛。

李想曾坦言:“問界M7的發(fā)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么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華為的超強能力直接讓理想ONE的銷售崩盤、提前停產,一個季度就虧損了十幾億,團隊都被打殘了,更造成大量奮斗在一線的產品專家離職。”

或基于此,理想提前結束理想ONE的周期,并于今年6月和9月,先后推出理想L9和L8,像是一場被迫的自我改革。

理想L8采用的是增程式動力,搭載的前后雙電機系統(tǒng)綜合功率最大330kW,百公里加速為5.5秒,但比直接對標理想L8的魏牌藍山高配版本稍慢。今年3月,魏牌推出藍山DHT-PHEV,此車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兒童健康安全,提出了“嬰兒房”的車內環(huán)境安全理念。

隨著新能源各品牌拓展產品線,同質化競爭愈發(fā)嚴重。此前理想汽車在賽道競爭中積累的優(yōu)勢已不再明顯。理想汽車只能跳出舒適區(qū),尋找新的生態(tài)。

理想主動走出舒適區(qū)

回顧汽車之家的發(fā)展不難發(fā)現,李想一直是通過差異化找到的舒適區(qū)域。例如,愛卡汽車擅長的是社區(qū),易車的優(yōu)勢是經銷商,太平洋汽車的優(yōu)勢是報價,而汽車之家就是全產業(yè)都在做,并且做到最好。

縱觀整個行業(yè),全產業(yè)鏈協(xié)才是李想與同行拉開差距的關鍵。全產業(yè)鏈協(xié)同包括外在顯性部分的產品戰(zhàn)略和內在支撐的組織生產力,兩者缺一不可。

在產品端,新能源汽車進入電動化時代,依靠續(xù)航、加速、快充。實際上已經很難與對手拉開較大差距,車企與合作供應商的產品都差不多,智能駕駛技術同樣存在此種情況。

前期,蔚來和理想傾注大量精力來打造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但產品卻無法在商業(yè)上實現持續(xù)高增長。2021年,蔚來沒有推出一款新車進入在售車型,其在2021年1月宣布上市的車型ET7在今年3月底才正式交付。年初,理想推出的首款五座SUV L7車型,同樣面臨延期交付問題。

究其原因,兩家車企的組織沒有形成強有利的戰(zhàn)略合力,導致產品與銷售體系的脫節(jié)。各部門之間沒有形成整體操盤流程,關鍵節(jié)點脫節(jié),多任務未前置導致資源浪費。例如,它的產品賣點與營銷脫節(jié):L7的賣點前期定義不夠清晰,到上市才開始討論。

事實上,理想汽車也在嘗試走出舒適區(qū)域。一直以來,理想汽車都在進行內部組織架構調整來加強戰(zhàn)略合力,確保戰(zhàn)略推行效率。例如,兩年前,理想將整車平臺及軟件研發(fā)跟智能化技術研發(fā)分開,由總工程師馬東輝和CTO王凱負責,李想則統(tǒng)管產品、戰(zhàn)略等。

去年年底,理想還進行一次組織框架的調整,馬東輝將接棒沈亞楠,整體負責研發(fā)與供應群組(包含供應鏈、制造、質量)。李想直接管理商業(yè)團隊(包含銷售、服務、充電網絡)。

并且,公司的管理模式從“垂直職能組織”升級為“矩陣型組織”。矩陣型組織最大的特點,是確保全流程的管理質量,理想試圖形成矩陣型組織的最小運營閉環(huán)。提高渠道端、供應鏈端、生產端和銷售端的效率,是每一個造車新勢力的必修課。

李想還反思“我們在產品研發(fā)、銷售服務、供應制造、組織財經等方面遇到的痛不欲生的問題,人家十幾年前就解決了,甚至二十年前就解決了?!?/p>

如果,理想汽車能夠把組織和產品和價值等全產業(yè)鏈全部補齊并提升,才能真正進入下一個舒適區(qū)。只有這樣,理想汽車才真正具備在新能源牌桌上“扳手腕”的硬實力。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