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潘文捷
界面新聞編輯 | 姜妍
昨日,第二屆文景歷史寫作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辦。張向榮憑借《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獲得首獎。
評委會推薦語稱:“《祥瑞》充分利用史料和學界成果,特別是整合了政治史、思想史與學術史的既有研究,不僅將王莽的事業(yè)與結(jié)局縝密有致地呈現(xiàn)出來,還相當成功地引申到漢朝的政治合法性危機和儒家理想的困境等更深層次的主題上?!?/p>
張向榮告訴界面文化,他在一家銀行工作,寫作靠的就是“擠時間”,每天晚上十一點孩子睡下后到凌晨兩點,是他集中進行寫作的時間,中午不吃飯來補覺。生活中,他有兩個手機兩個微信,所以有些同事并不知道他還在寫作。職場的經(jīng)驗也對他的寫作有所啟發(fā),幫助他“在真實的空間看到真實的權力運作”,“認識了更多真實的人”。張向榮介紹,自己最早身處的工作場所負責公文的擬制,由此他可以看到公司的決策如何從想法變成政策,又通過什么方式擬制、修改、簽發(fā),而他研究的漢代就是以文治國的。

除了張向榮,本屆不少入圍作者也都是利用業(yè)余時間在寫作。其中一些人有著高校背景,是大學教師,但是非虛構(gòu)歷史寫作常常并不能在學術單位里獲得“工分”。對這些作者來說,如何處理學術研究和非虛構(gòu)歷史寫作的矛盾?而此類寫作又帶給了他們怎樣的體驗呢?在活動現(xiàn)場,他們探討了非虛構(gòu)歷史寫作的痛點和爽點。
痛點:和學術規(guī)范難以兼容
“英美的通俗歷史寫作非常成功,牛津劍橋等高水平大學里,德高望重的教授愿意給普通讀者寫作?!标懘簌i說,這些著名教授寫了暢銷書,賺了很多錢,還可以拍紀錄片再賺一筆錢,經(jīng)常上電視,“讓德國的學者羨慕嫉妒恨”,因為“白發(fā)蒼蒼的德國教授不屑于上電視,覺得上電視很丟人,會影響形象和學術聲譽”。而在他看來,中國的學術傳統(tǒng)更像是德國而非英美。
就職于暨南大學的曹雨談到,學術要求與面向公眾的歷史寫作之間的矛盾是他的“痛點”,曹雨寫作的《中國食辣史:辣椒在中國的四百年》《一嚼兩千年:從藥品到癮品,檳榔在中國的流行史》其實都提出了學術問題,做的方法也是田野調(diào)查,“該田野的就田野,該花多長時間就花多長時間”。但他工作九年還是講師,連續(xù)五年評副高都沒有戲,有人告訴他“你寫的那些破書一點用都沒有”,還有人說,“你得去和評委走一走,打個招呼,不打招呼肯定沒你的戲”。慢慢地自己就想通了,他決定“職稱不職稱的也就算了,題目有價值就去做”。
《神風與銅錢:海島日本遭遇世界帝國,1268—1368》一書作者、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特聘副教授康昊稱,日本學者熱衷于通俗歷史的寫作,有部分原因可能是此類寫作在日本“算工分”。但論文是規(guī)范化、機械化的形式,有許多條條框框,很多東西放不進去。他舉例稱,有些史料邏輯性沒有那么強,沒有辦法放在文章里,但是放在通俗歷史寫作的作品中,在以整本書為背景時卻是可以的,“哪怕是采用片段拼接的方式”。非虛構(gòu)寫作的方式可以把自己的所學所思分享出來,與更多的讀者對話,而論文寫出來之后,除了期刊的評審老師和編輯,真的看到論文的“沒幾個人”。
然而,《海貝與貝幣:鮮為人知的全球史》一書作者楊斌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就是學術寫作,只不過是對讀者比較友好而已?!半m然我們學術寫作有自己的規(guī)范、套路和格式,但還是要說人話,所以我無論是寫期刊論文也好,寫專著也好,都盡量說大白話?!?/p>
爽點:新發(fā)現(xiàn)和塞“私貨”
《如朕親臨:帝王肖像崇拜與宋代政治生活》作者黃博說,他寫作本書的目的就是在論文寫累之后“爽一把”?!拔彝耆菍懡o自己爽的,全程都是爽點”。因為學術的歷史寫作中通常會壓抑自己的情感,在這本書中,雖然處理的是北宋的亡國和南宋的重建,但黃博卻把它處理成為一種喜劇,在本書中他除了對宋太祖有一些同情,沒有對其他皇帝產(chǎn)生共情,因此寫了許多自己對這些皇帝的吐槽。
對于《入關》作者張明揚來說,非虛構(gòu)寫作的快感也來自于和學術著作的區(qū)別——雖然在真實度上,作者沒有太多自由裁量權,但作者可以選擇主人公,可以選擇把不重要的事情寫得更詳細一些。因此“哪怕是同一個題目已經(jīng)出了十本書,讀到第十一本,你還是會能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地方”,他認為在寫作的過程其實很痛苦,因此塞“私貨”是不可避免的,否則就失去了寫作的動力。
在非虛構(gòu)歷史寫作中,不僅可以痛快地寫出學術作品中不被允許呈現(xiàn)的內(nèi)容,還存在其他的“爽點”,《羅建功打官司(1914—1940):鄉(xiāng)紳權勢、宗祧繼承和婦女運動》作者吳錚強說,他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其實非常痛苦,但是真正令他“爽”的地方就在于不斷地追索線索并且真的發(fā)現(xiàn)了線索。比如說在書中,兩個派系一直在斗爭,其中一派突然得勢,他一直找不到原因,直到后來發(fā)現(xiàn)了一個函件,說明當事人與南京蔣介石有某種關聯(lián)。還有一次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熟悉的兩個人——本書主人公羅建功和當時當?shù)氐氖赘粡堄晖扇司谷皇怯嘘P聯(lián)的,而且后者竟然就是前者的岳父。這個發(fā)現(xiàn)也讓他覺得很“爽”。
難以算作學術成果,寫過卻覺得很“爽”的歷史非虛構(gòu)作品,究竟有什么用呢?黃博談到,自己寫完《如朕親臨》之后,有朋友問他寫了這本書有什么用,“對我來說確實沒啥用,是浪費時間,你們看了也是浪費時間,但如果我們?nèi)松拿恳环昼姸疾焕速M的話,那人生也太悲慘了。”
第二屆“文景歷史寫作獎”十強名單:
張向榮《祥瑞:王莽和他的時代》
程美寶《遇見黃東:18—19世紀珠江口的小人物與大世界》
龔靜染《李劼人往事(1925—1952)》
楊斌《海貝與貝幣:鮮為人知的全球史》
曹雨《一嚼兩千年:從藥品到癮品,檳榔在中國的流行史》
康昊《神風與銅錢:海島日本遭遇世界帝國,1268—1368》
吳錚強《羅建功打官司(1914—1940):鄉(xiāng)紳權勢、宗祧繼承和婦女運動》
陸大鵬《德意志貴族:一個群體的生活、歷史與命運》
黃博《如朕親臨:帝王肖像崇拜與宋代政治生活》
張明揚《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