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八國聯(lián)軍掠奪文物德國溯源項目即將結(jié)束,中國文物何時回家?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八國聯(lián)軍掠奪文物德國溯源項目即將結(jié)束,中國文物何時回家?

“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

2023年5月16日,英國倫敦,“晚清百態(tài)”大型展覽將于18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一名工作人員正在觀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出借的女子宮廷服飾。圖源:人民視覺

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一扇中國屏風擺在德國人尼古拉·庫恩(Nicola Kuhn)家的客廳,這是她從曾祖父處繼承而來的“傳家寶”。這件價值連城的古董其實只剩半塊,一條龍在絲織品上若隱若現(xiàn)。

小時候,尼古拉·庫恩的母親總是說,“這是中國皇帝送的禮物”。年歲漸長,尼古拉·庫恩愈加懷疑這種說法,她給舅舅打了一個電話。舅舅也無法說清傳家寶的確切來歷,但告訴她,在清末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以及鎮(zhèn)壓義和團行動中,曾祖父曾為德國軍隊提供物資。

尼古拉·庫恩開始挖掘家族歷史。她的曾祖父卡爾·博迪克是德國北部城市漢堡的一名成功商人,他和同時代的許多德國人一樣,曾在被德國殖民的青島做生意。

他究竟如何得到這半扇中國屏風?現(xiàn)在已無人知曉。它可能來自八國聯(lián)軍掠奪,也可能來自義和團。但屏風的破損,訴說著它遭受暴力的歷史。

至此,對尼古拉·庫恩來說,這扇中國屏風代表的不再只是冒險故事、異國情調(diào),殖民主義罪行感不時涌上她的心頭,曾祖父也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她面前。

“我們的曾祖父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2024年4月6日,在漢堡民族學(xué)博物館,尼古拉·庫恩在演講中捫心自問,同時講述了這段家族史。她現(xiàn)在是一名歷史學(xué)家,寫了一本名為《中國屏風》(Der chinesische Paravent)的書。

在書中,尼古拉·庫恩講述了11個來歷不明的異國傳家寶的故事,它們世世代代在德國人的客廳中傳播著異域風情,但繼承者實際上并不清楚,它們曾經(jīng)在什么地方,又是在怎樣的機緣下來到德國。

長期以來,德國博物館一直在對納粹德國時期掠奪的海外文物進行溯源,但對殖民時期文物溯源,還是個相對較新的話題。2018年以來,曾被歐洲列強廣泛殖民的非洲多國積極奔走,要求歸還掠奪文物的呼聲越來越大,這引發(fā)包括德國在內(nèi)的西歐多國社會,尤其是文博圈,討論如何處理殖民時代文化財產(chǎn)。

2019年3月,德國各州教育部長共同制定了一份處理殖民遺產(chǎn)的要點文件。文件稱,“如今,這些文化資產(chǎn)的侵占無論在法理上還是道德上,都不再合理,我們希望為歸還它們創(chuàng)造條件?!?/p>

此后,德國陸續(xù)歸還了一些文物,主要集中在非洲國家。2022年,德國將貝寧青銅器歸還給尼日利亞,曾引發(fā)轟動。在這一大背景下,被掠奪的中國文物也引起越來越多關(guān)注。

2021年11月,《德國博物館藏品中的“義和團戰(zhàn)爭”痕跡》研究項目正式啟動。這是在德國失落文化遺產(chǎn)中心資助下,柏林國家博物館聯(lián)合其他6家地方博物館進行的項目。他們將對自家館藏中的可疑中國藏品進行溯源和處理,還將出版一份方法指南,為德國國內(nèi)外的其他博物館識別此類藏品提供參考。德國媒體近日報道,上述研究項目將在2024年6月結(jié)束。

1900年夏,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俄國、日本、意大利、奧地利組成八國聯(lián)軍,以鎮(zhèn)壓義和團為名侵華,幾個月后,義和團就被暴力剿滅。之后,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以及華北地區(qū)開啟了一場搶劫狂歡。士兵、外交官、平民、商人和傳教士都參與了進來,搶劫持續(xù)了一年多。

“一名美國外交官的戰(zhàn)利品裝滿了幾節(jié)火車車廂......英國駐北京大使館每天下午都會舉行戰(zhàn)利品拍賣會?!钡聡度請蟆罚ǖ抡Z原名:die tageszeitung)的一篇報道寫到。

“義和團被鎮(zhèn)壓后,北京80%的文化資產(chǎn)已不復(fù)存在,”漢堡羅滕鮑姆馬克博物館東亞和南亞館館長蘇珊娜·克諾德爾 (Susanne Kn?del) 說。

歐洲大陸的博物館也趕來淘寶。1901年4月,柏林民族博物館的助理館長弗里德里?!ねた枴つ吕盏诌_北京,“我來得太晚了”,他在家書中懊惱,搶劫基本進入尾聲,拍賣的價格也被炒高。盡管如此,他并沒有空手而回,還是設(shè)法弄到了一些免費藝術(shù)品。

2023年5月18日至10月8日,一場名為《晚清百態(tài)》( China’s hidden century)的大型展覽在大英博物館上演。它圍繞宮廷、軍事、藝術(shù)、日常生活以及全球交流五個主題,首次聚焦西方視角下19世紀的隱秘中國。雖然展覽盡力淡化了殖民元素,想要展現(xiàn)社會百態(tài)。但在看完這300余件晚清文物后,“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逃出大英博物館”,這些詞條一度沖上中國社交媒體熱搜。

2023年5月16日,英國倫敦,“晚清百態(tài)”大型展覽將于18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一名工作人員在參觀由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出借的慈禧太后服飾。圖源:人民視覺
2023年5月16日,英國倫敦,“晚清百態(tài)”大型展覽將于18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一名工作人員在參觀各種展品。圖源:人民視覺
2023年5月16日,英國倫敦,“晚清百態(tài)”大型展覽將于18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一名工作人員在參觀兒童服飾。圖源:人民視覺
2023年5月16日,英國倫敦,“晚清百態(tài)”大型展覽將于18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工作人員在參觀旗人先祖畫像。圖源:人民視覺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quán)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八國聯(lián)軍掠奪文物德國溯源項目即將結(jié)束,中國文物何時回家?

“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

2023年5月16日,英國倫敦,“晚清百態(tài)”大型展覽將于18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一名工作人員正在觀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出借的女子宮廷服飾。圖源:人民視覺

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界面新聞編輯 | 劉海川

一扇中國屏風擺在德國人尼古拉·庫恩(Nicola Kuhn)家的客廳,這是她從曾祖父處繼承而來的“傳家寶”。這件價值連城的古董其實只剩半塊,一條龍在絲織品上若隱若現(xiàn)。

小時候,尼古拉·庫恩的母親總是說,“這是中國皇帝送的禮物”。年歲漸長,尼古拉·庫恩愈加懷疑這種說法,她給舅舅打了一個電話。舅舅也無法說清傳家寶的確切來歷,但告訴她,在清末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以及鎮(zhèn)壓義和團行動中,曾祖父曾為德國軍隊提供物資。

尼古拉·庫恩開始挖掘家族歷史。她的曾祖父卡爾·博迪克是德國北部城市漢堡的一名成功商人,他和同時代的許多德國人一樣,曾在被德國殖民的青島做生意。

他究竟如何得到這半扇中國屏風?現(xiàn)在已無人知曉。它可能來自八國聯(lián)軍掠奪,也可能來自義和團。但屏風的破損,訴說著它遭受暴力的歷史。

至此,對尼古拉·庫恩來說,這扇中國屏風代表的不再只是冒險故事、異國情調(diào),殖民主義罪行感不時涌上她的心頭,曾祖父也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她面前。

“我們的曾祖父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2024年4月6日,在漢堡民族學(xué)博物館,尼古拉·庫恩在演講中捫心自問,同時講述了這段家族史。她現(xiàn)在是一名歷史學(xué)家,寫了一本名為《中國屏風》(Der chinesische Paravent)的書。

在書中,尼古拉·庫恩講述了11個來歷不明的異國傳家寶的故事,它們世世代代在德國人的客廳中傳播著異域風情,但繼承者實際上并不清楚,它們曾經(jīng)在什么地方,又是在怎樣的機緣下來到德國。

長期以來,德國博物館一直在對納粹德國時期掠奪的海外文物進行溯源,但對殖民時期文物溯源,還是個相對較新的話題。2018年以來,曾被歐洲列強廣泛殖民的非洲多國積極奔走,要求歸還掠奪文物的呼聲越來越大,這引發(fā)包括德國在內(nèi)的西歐多國社會,尤其是文博圈,討論如何處理殖民時代文化財產(chǎn)。

2019年3月,德國各州教育部長共同制定了一份處理殖民遺產(chǎn)的要點文件。文件稱,“如今,這些文化資產(chǎn)的侵占無論在法理上還是道德上,都不再合理,我們希望為歸還它們創(chuàng)造條件?!?/p>

此后,德國陸續(xù)歸還了一些文物,主要集中在非洲國家。2022年,德國將貝寧青銅器歸還給尼日利亞,曾引發(fā)轟動。在這一大背景下,被掠奪的中國文物也引起越來越多關(guān)注。

2021年11月,《德國博物館藏品中的“義和團戰(zhàn)爭”痕跡》研究項目正式啟動。這是在德國失落文化遺產(chǎn)中心資助下,柏林國家博物館聯(lián)合其他6家地方博物館進行的項目。他們將對自家館藏中的可疑中國藏品進行溯源和處理,還將出版一份方法指南,為德國國內(nèi)外的其他博物館識別此類藏品提供參考。德國媒體近日報道,上述研究項目將在2024年6月結(jié)束。

1900年夏,英國、美國、德國、法國、俄國、日本、意大利、奧地利組成八國聯(lián)軍,以鎮(zhèn)壓義和團為名侵華,幾個月后,義和團就被暴力剿滅。之后,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以及華北地區(qū)開啟了一場搶劫狂歡。士兵、外交官、平民、商人和傳教士都參與了進來,搶劫持續(xù)了一年多。

“一名美國外交官的戰(zhàn)利品裝滿了幾節(jié)火車車廂......英國駐北京大使館每天下午都會舉行戰(zhàn)利品拍賣會?!钡聡度請蟆罚ǖ抡Z原名:die tageszeitung)的一篇報道寫到。

“義和團被鎮(zhèn)壓后,北京80%的文化資產(chǎn)已不復(fù)存在,”漢堡羅滕鮑姆馬克博物館東亞和南亞館館長蘇珊娜·克諾德爾 (Susanne Kn?del) 說。

歐洲大陸的博物館也趕來淘寶。1901年4月,柏林民族博物館的助理館長弗里德里?!ねた枴つ吕盏诌_北京,“我來得太晚了”,他在家書中懊惱,搶劫基本進入尾聲,拍賣的價格也被炒高。盡管如此,他并沒有空手而回,還是設(shè)法弄到了一些免費藝術(shù)品。

2023年5月18日至10月8日,一場名為《晚清百態(tài)》( China’s hidden century)的大型展覽在大英博物館上演。它圍繞宮廷、軍事、藝術(shù)、日常生活以及全球交流五個主題,首次聚焦西方視角下19世紀的隱秘中國。雖然展覽盡力淡化了殖民元素,想要展現(xiàn)社會百態(tài)。但在看完這300余件晚清文物后,“沒有一個中國人能笑著走出大英博物館”,“逃出大英博物館”,這些詞條一度沖上中國社交媒體熱搜。

2023年5月16日,英國倫敦,“晚清百態(tài)”大型展覽將于18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一名工作人員在參觀由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出借的慈禧太后服飾。圖源:人民視覺
2023年5月16日,英國倫敦,“晚清百態(tài)”大型展覽將于18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一名工作人員在參觀各種展品。圖源:人民視覺
2023年5月16日,英國倫敦,“晚清百態(tài)”大型展覽將于18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一名工作人員在參觀兒童服飾。圖源:人民視覺
2023年5月16日,英國倫敦,“晚清百態(tài)”大型展覽將于18日在大英博物館開幕,工作人員在參觀旗人先祖畫像。圖源:人民視覺

 

未經(jīng)正式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quán)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