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summer
最近,電視劇《凡人歌》熱播,該部影片在上線當天就拿下熱度榜第一和收視第一。故事圍繞三對在北京生活的夫妻、情侶展開,講述了他們面對各自的人生窘境,直面內心,共度人生危機的故事。其是根據(jù)紀靜蓉創(chuàng)作的小說《我不是廢柴》改編,堪稱一部難得的現(xiàn)實題材都市生活劇。
在這部劇中,我們或許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中年夫妻那偉和沈琳雙雙失業(yè),導致房貸、育兒等問題接踵而至;價值觀不同的年輕夫妻謝美藍及沈磊,一個向往高品質,另一個只求安穩(wěn);女性生產(chǎn)后重回職場的困難及不確定性;以及瘋狂內卷的程序員那雋和追求生活工作平衡的李曉悅這對小情侶.....他們所面對的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組成了一首“凡人之歌”。
換句話說,這部影片將最典型的中國式家庭關系及職場現(xiàn)象呈現(xiàn)的一覽無余。以那偉為例,他在公司風云變幻之后“喜提”35歲裁員,蹲在地上的那一幕,所呈現(xiàn)的落魄,無奈、恐懼……讓人實在五味雜陳。
而謝美藍和丈夫沈磊之間,一個人希望擁有更加高品質的生活,而不是每天騎著電動車上下班,擠在小房子里,連孩子都不敢生。但另一個人卻滿足于拿著固定工資,干點自己喜歡的事情,長此以往,他們的矛盾似乎也難以調和......
事實上,相比于以往的都市生活劇,《凡人歌》完全不懸浮和狗血。那些生活中的、職場中的、愛情中的、家庭中的酸甜苦辣,心酸不堪都在劇中人身上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了出來。
回頭來看,如何在這個世界中抵御生活的危機,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如何維系好一個家庭?在面對壓力之時,普通人如何調節(jié)?或許成為了所有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今天的特別策劃中,TOPHER特從職場、家庭等不同維度,為大家整理書籍,希望能夠助力我們所有人唱好屬于自己的“凡人之歌”。
PART 1 如何在職場升級打怪?
提及中國職場環(huán)境,就不得不將目光聚焦于同在東亞環(huán)境的日本。他們似乎將當下職場的“躺平文化”和“喪文化”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前吉高由里子主演的熱播日劇《我,到點下班》就堪稱“精神離職”的貫徹達人,她秉持“下班不積極,做人有問題”的思想,將無數(shù)打工人的心聲表達了出來。
事實上,女主的工作態(tài)度恰恰就介于“全民996熱潮”和“躺平不卷”的中間地帶。她努力工作、從不加班,也不在工作以外的時間討論工作,準點下班喝酒吃小籠包、泡溫泉,將自己的日子過得豐富多彩。
于她而言,升職的快樂似乎無法與一籠熱乎乎的小籠包相比。但千萬不要被眼前的景象所欺騙,要知道本劇女主“偽躺平”的前提,是她百分百勝任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人們錯誤地誤以為“躺平”即“擺爛”那么自然無法對工作負責。
因此,及時調整心態(tài)是做好職場管理的第一步。
被稱為“特立獨行的思想家,生活美學先行者”的著名出版人松浦彌太郎(Matsuura Yataro),似乎和當下人人躺平的心態(tài)截然相反,他選擇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遵從內心,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不得不說,松浦彌太郎的人生經(jīng)歷非常奇特:18歲高中輟學,在不會半句英文的情況下,只身前往歐美游歷。38歲創(chuàng)辦個性書店“COWBOOKS”, 41歲擔任《生活手帖》總編輯。50歲加入COOKPAD株式會社,以“追求高質量生活”為主題,擔任企劃統(tǒng)籌,創(chuàng)立料理主題網(wǎng)站 “生活的基本”。
十年后,他靜思過往經(jīng)歷和人生經(jīng)驗,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半生心得,從生活、工作、交際、拖延癥、提問等方面為切入點,重新思考人生進階的基本,告訴年輕人應該如何利用基本,更新自我,在復雜的世界里成為高手。
在《即答力—年輕人的自我更新指南》一書中,松浦彌太郎提出了一個躺平的反義詞——即答力:時常留意周圍的情況,觀察人們的需求、抓住機會迅速做出反應的能力。
事實上,在工作中擺脫躺平心態(tài),瞬間做出判斷、當即回應,決定了你能否抓住機會。當你愿意接受挑戰(zhàn)、嘗試新事物、對一切抱有感激,保持積極的狀態(tài),就有機會得到成功。
對于企業(yè)而言,他們也更需要持有積極心態(tài)的員工;需要可以將“自我主張的頑固”和“接納對方的靈活”平衡的人;需要具備瞬間爆發(fā)力的人才。如果員工能夠認真感知“對方的需求”,就不會出現(xiàn)在會議中磨磨蹭蹭、沉默不語、含糊措辭的情況。
當你擁有即答力,調整好心態(tài),你才能更加如魚得水地應對工作。
薦書:《即答力—年輕人的自我更新指南》
作者:[日] 松浦彌太郎
譯者:劉欣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PART 2 如何維護婚姻關系?
為什么吵架更頻繁的新婚夫妻往往會有更長久的婚姻?不同沖突類型的伴侶如何通過改變爭吵方式來深化關系?當爭吵陷入僵局,我們又該如何化解?
婚姻大師戈特曼夫婦基于50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成果,以及新近一項涵蓋4萬對伴侶的國際研究發(fā)現(xiàn),沖突是伴侶們尋求治療的首要原因,也是建立更緊密的關系、更深層次聯(lián)系和持久愛情的契機。一對伴侶爭吵的方式,將直接預示他們關系的未來。
舊有的觀點一直在致力于解決親密關系中的沖突,試圖消滅沖突,在戈特曼撰寫的《愛的沖突》一書中,基于大量研究證據(jù)指出,其實沖突是親密關系中的常態(tài),是人性使然,更是塑造一段堅韌、深刻、持久關系的強大動力。
本書為我們揭示了沖突背后的真相、3大典型沖突類型,以及人人都會在沖突中犯的5種錯誤,比如“扔炸彈”、反復拉扯、非贏不可,并提出了一系列簡明有效的行動指南,幫助伴侶把關系拉回正軌的同時,逐步建立更健康、更長久的關系。
通過深入追蹤3000對伴侶,本書為深化關系提供了有力抓手,讓你和伴侶“越吵越了解,越吵越親”,關系變得更深刻、更經(jīng)得起考驗,也更持久和幸福。
薦書:《愛的沖突》
作者:[美] 朱莉·施瓦茨·戈特曼;[美]約翰·戈特曼
譯者:水瀟瑩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PART 3 如何對抗生活焦慮?
你是否經(jīng)常反復確認門有沒有鎖好?
你是否喜歡囤積大量的物品?
你是不是一個停不下買買買的購物狂?
你是不是經(jīng)?;孟胱约簳庥鑫kU?
……
別怕,這些強迫行為是我們對抗焦慮的方式。
強迫行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定要擺齊的水杯,一定要從尾部開始擠起的牙膏,一定要按照顏色排列的手機APP,反復確認門有沒有鎖好。作者莎倫·貝格利本書通過非常多的實際案例,重新審視了這些行為,及其這些行為背后的科學,揭示了人類強迫行為的真相。
知名科學作家莎倫·貝格利在《對抗焦慮,接納自己》一書中指出,不管是我們普通人的一些溫和的強迫行為,還是一些偏激的強迫癥,其本質都是對抗焦慮,這也是大腦贈予人類的禮物。
她為人們理解普遍存在的強迫行為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通過閱讀這本書,受到強迫行為困擾的人們或許會對自己產(chǎn)生新的認識。最終你會發(fā)現(xiàn),強迫行為只是我們對抗焦慮的方式。以強迫對抗焦慮,讓生活更有秩序,讓工作更有效率。
這本書告訴我們,在如今這個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里,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焦慮已經(jīng)非常普遍,人們的各種強迫行為似乎無處不在。實施強迫行為其實也是一種應對焦慮的方式,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所有的困惑和不安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整體看來,這本書既迷人又富有同情心,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應該成為每一位精神病學家的必讀書,也應該成為所有故事愛好者的床頭書。
薦書《對抗焦慮,接納自己》
作者:[加]莎倫·貝格利
譯者:胡珅
出版社:湛廬出版社
PART 4 如何坦然接受失???
人生不會永遠是坦途,總會有失敗挫折。對你來說,失敗意味什么?是一段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讓你難以直視,半夜懊惱以至失眠?還是一個被人拿捏的弱點,每次提起都在心中隱隱作痛?
我們經(jīng)常把失敗看作一扇關上的大門,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錯誤文化太不發(fā)達的社會,會將“失敗了”和“是一個失敗者”混為一談。但如果失敗也是一扇打開的窗戶呢?由哲學家夏爾·佩潘所著的《慶祝我們的失敗》一書中為人們樹立了一個全新的觀點。
夏爾·佩潘曾受邀參與各地講座,她遇到許多企業(yè)家和工薪階層因為破產(chǎn)、被解雇、喪失機會等原因深感受傷,有的甚至一蹶不振。她發(fā)現(xiàn),許多人經(jīng)歷了童年、青少年,開始職業(yè)生涯之后,都不了解失敗的感覺,因此,失敗往往如同棒喝,讓他們難以重振旗鼓。
為了讓大家正確對待失敗,她將自己的經(jīng)驗和觀點凝結成了本書。從老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多葛學派,到笛卡爾、康德、蒙田,到黑格爾、尼采、伯格森、加繆、薩特,再到弗洛伊德、拉康、阿倫特......通過講述古今哲學家們對失敗的敏銳洞察,夏爾·佩潘教導了我們關于失敗的種種美德。
本書是對失敗的解構和贊美,每章都會討論失敗的一個側面,目的是讓讀者獲得理解失敗的哲學視角。作者認為,對失敗的恐懼是限制青年人發(fā)展的罪魁禍首,所以需要引導學生、孩子正確面對失敗的教育觀。
她表示,錯誤的教育會讓孩子理性主義有余,而經(jīng)驗主義不足。成功的人生不需要沒有弱點,而是需要建立自身的優(yōu)勢和技能。因此,趕快失敗吧!盡早失敗,盡早爬起,通過聯(lián)結創(chuàng)造力和工具性,才能把知識記得更牢,并且更敢于在生活中冒險。
在一個凡事都要求成功、不惜一切代價的社會中,這本書將教會我們重新控制自己的生活。
薦書:《慶祝我們的失敗》
著者:[法]夏爾·佩潘
譯者:楊恩毅
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品:后浪
PART 5 如何找回內心平靜?
平常你是否有以下癥狀:總是迫不急待想把待辦清單上的每個事項都打勾;迫切想要知道突發(fā)新聞,但看到越多新聞越焦慮;無法忽略手機通知,隨時查看各種消息;休息時卻無法放松,反而有懈怠的罪惡感。
這其實反映了我們的生活被多巴胺控制了,無止境的雄心壯志通常源于對多巴胺的過度依賴。以追求多巴胺為目標的生活會導致在痛苦中高效,而過于關注當下則會導致過度懶散。
千萬小心!這種貪多心態(tài)與超常刺激正在拖累你的效率!曾被TED譽為“有史以來最高效的人”——克里斯·貝利是全球知名的效率專家,卻在一次演講時焦慮發(fā)作,過往有效的高效技巧與放松策略,一夕之間全都失靈了。
于是,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高效計劃似乎缺少了什么。在他看來,保持高效依然很重要,種種提升效率的建議也都有用,只是如果不懂得節(jié)制和休息,追求極度高效只會走入倦怠和過勞的死角。
在這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高效的時代,要達到真正極致的高效,找回平靜心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在其撰寫的《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一書中,貝利試驗了各種找回內心平靜的方法,包括:
設定效率時間與休閑時間;建立成就清單,贊許自己完成的工作;列出可細細品味的活動,每天挑一個來品味;進行多巴胺戒斷計劃,降低超常刺激依賴;減少數(shù)字世界的活動,增加現(xiàn)實世界的活動;運動、冥想與減少攝取咖啡因。
這也是第一本科學探討“平靜”對現(xiàn)代人價值的書,通常人們更多關心的是如何抵抗焦慮,卻忽視了焦慮的反面——平靜,事實上,找回平靜心是對抗焦慮簡單卻有效的方式。
當世界混亂,當太多憂慮、擔心和關注占據(jù)我們有限的時間,平靜能幫助我們儲備更多心理能量,做好工作、過好生活。
薦書:《在忙亂的世界找回平靜》
作者:(加) 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
譯者:林文韻 楊田田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尾
如同李宗盛在《凡人歌》中所唱,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
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
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
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多少男子漢,一怒為紅顏
多少同林鳥,已成分飛燕
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戀
愛人不見了,向誰去喊冤
問你何時曾看見
這世界為了人們改變
有了夢寐以求的容顏
是否就算是擁有春天“
對所有人而言,
《凡人歌》仍將繼續(xù),
而平凡如你我,
也終將在酸甜苦辣的生活中,
找到繼續(xù)前行的力量。
TOP HER|記錄女性成長價值與商業(yè)價值
垂類精準媒體|她經(jīng)濟整合營銷|數(shù)據(jù)增長決策|高凈值社群經(jīng)濟
北京·上?!は愀邸ぜ~約·倫敦·溫哥華|topher@topherglob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