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紋樣搬運”到雙向賦能:非遺美妝聯名何以破局?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從“紋樣搬運”到雙向賦能:非遺美妝聯名何以破局?

借文化之力實現價值躍升。

文 | 未來跡FutureBeauty 張韻潔

編輯 | 吳思

2024年,非遺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突破4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30%的狂飆背后,國潮崛起、非遺大熱也在美妝行業(yè)上演。

薇諾娜2024年發(fā)起“特護非遺行動”、橘朵2025年發(fā)起“讓美被看見”公益計劃……近兩年許多美妝品牌紛紛與非遺聯名推出相關產品,品牌與非遺互相促進,共同挖掘文化價值。

但當紋樣堆砌的同質化設計遭遇審美疲勞,當“文化挪用”爭議頻頻爆發(fā),非遺聯名如何從營銷標簽蛻變?yōu)槠放频奈幕僮飨到y(tǒng)?

實際上,非遺聯名的爭議早已超越設計層面,直指文化理解的深度。正如工藝美術大師金馨告訴《FBeauty未來跡》:“非遺元素必須成為產品內核的敘事者,而非包裝上的裝飾標點?!痹谶@場博弈中,品牌的終極目標并不是收割流量,而是將文化沉淀為組織的呼吸與血脈。

圖樣之外,非遺聯名的價值重構

隨著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首個“人類非遺版”春節(jié)的助推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在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2025-203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yè)深度分析及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非遺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已突破4500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58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30%,而這一快速增長的背后,得益于政策支持的加強、技術賦能的推動,以及消費者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度的提升。

在文化自信、國潮崛起的背景下,消費者對兼具文化底蘊和品質的產品需求日益增長,近兩年,美妝品牌與非遺的合作明顯增多。

《FBeauty未來跡》不完全統(tǒng)計近兩年與非遺合作的中國美妝品牌發(fā)現,刺繡、剪紙、版畫等非遺手藝被較多地運用到各家的產品與禮盒之上。

韓束與蘇州絲綢博物館合作推出聯名禮盒,將館藏作品“粉綠地四季花鳥繡女夾襖”上的圖樣與禮盒相結合;片仔癀合作的福建漳浦剪紙藝術源遠流長,以獨特的藝術風格、濃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呈現出靈芝圖案;馥郁滿鋪結合清末《百花詩箋譜》中晚香玉圖樣與生肖蛇,刻畫出“晚香靈蛇”雕版畫……

對于非遺熱的現象,Masion de Site設計師從良表示:“無論是出于利益,還是出于真的喜歡,只要能讓更多的人看到非遺,對中國文化就是一件好事情?!?/p>

當毛戈平以瀏陽煙花為靈感,與非遺傳承人合作,捕捉煙花燃放過程中釋放的“焰影”色彩,眼影盤中的四個顏色可共簇成一朵絢麗的煙花,也可構成新年節(jié)慶妝容的解決方案;橘朵與畬鄉(xiāng)景寧的聯名系列,包裝以彩帶布藝拼貼形式呈現,印有畬族鳳凰公主剪影,七色盤粉面采用壓紋工藝,印有象征“女性”、“收獲”與“做大事”的畬族紋樣。

如今這些非遺聯名顯然已經不是簡單的非遺圖樣搬運——當非遺的呈現從傳統(tǒng)材質載體躍入產品包裝與粉體,技藝的“功能性轉化”悄然發(fā)生。工藝美術大師金馨認為:“非遺元素必須超越包裝,成為產品內核的敘事者?!?nbsp; 

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技藝,非遺聯名產品在設計之上,需要平衡傳統(tǒng)寓意與現代審美需求。

薇諾娜便是通過提取非遺技藝中的核心視覺符號,將其轉化為符合現代審美的簡約設計元素,與護膚品使用場景深度結合。其彝繡禮盒設計了可拆卸的彝繡繡片,用戶使用完產品后,繡片可作為衣物裝飾或茶杯墊二次利用,延長非遺技藝的展示周期。

某業(yè)內人士認為:“非遺創(chuàng)新不是簡單的‘貼圖式聯名’,而是要通過設計建立起傳統(tǒng)技藝與當代生活的對話通道?!?/p>

包裝設計之外,許多品牌已經開始探索更深層的文化轉譯。

卡姿蘭聯名元青花傳承人蔡文娟,以描金工藝在瓷白底色上勾勒蝴蝶與春花,讓“女性如瓷,淬煉生光”的隱喻穿透千年窯火;稀物集攜手白族扎染傳承人段銀開,以高原雪山的蒼藍與洱海白布的純粹,暈染出“功到自然成”的詩意注解。

這些實踐印證了一個趨勢:與品牌的合作中,非遺逐漸從“視覺符號”進階為“價值載體”——它可以是產品功能的隱喻、品牌精神的圖騰,甚至是用戶情感的觸點。

爭議漩渦中的非遺聯名方法論

非遺聯名的熱潮背后,一場關于文化尊重的隱性博弈正在悄然上演。

日前某奢侈品牌在產品宣傳中將“中國結”稱為“韓國結”,引發(fā)了消費者的強烈不滿,被指缺乏文化敏感性與文化挪用。

類似的爭議并非孤例:前幾年迪奧的“馬面裙事件”未注明設計靈感來源,引起巨大的爭議。而實際上,標注文化來源應是基本商業(yè)倫理,“非遺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應標注文化來源,促進文化間的尊重與理解。”上麒廣告公司創(chuàng)始人楊正華表示。

這種文化敏感的本質,也源于一些品牌對非遺的“快餐式消費”。從良告訴《FBeauty未來跡》:“一部分品牌做非遺追求短平快拿來主義,花錢拍短片放到產品上,然后就結束了,某些非遺工藝比較繁瑣,品牌如果只簡單呈現,消費者拿到手可能認為沒有保存的意義,從而對非遺產生誤解?!?/p>

YANG DESIGN策略總監(jiān)黃曉靖也直言:“有些聯名產品只是為了蹭非遺的熱度,將非遺工藝僅做出平面化的圖案直接鋪滿包裝,既無現代性轉化,更無功能性關聯?!?/p>

但破局之道已在實踐中萌芽。

毛戈平的大漆螺鈿耳飾提供了一個不錯的示范,將桂花形態(tài)的螺鈿附于桐木胎體,歷經繁復工序與純手工打磨,以非遺手工藝贈品體現品牌溢價;觀夏則深入安徽涇縣紙廠,以古法造紙工藝復刻《山海經》裝置,將非遺轉化為空間藝術語言。

毛戈平大漆螺鈿耳飾、觀夏以古法造紙工藝復刻《山海經》裝置

這些實踐指向非遺聯名的黃金法則:功能性關聯、現代性轉化、在地性溯源。

政策驅動也在為非遺聯名注入新動能。202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條例》的出臺,推動非遺從“搶救性保護”轉向“生產性創(chuàng)新”。

花西子與蘇繡傳承人盧梅紅共創(chuàng)打造的刺繡限定系列氣墊產品,以“蘭花、青山、比翼鳥、雙葉荷”為設計靈感,采用了納米光繡技術精準復刻蘇繡細膩紋理,使傳統(tǒng)工藝因科技而突破載體限制,成為觸手可及的美妝語言。這種“技術+文化”的雙螺旋模式,是數字化賦能的典型案例,也正在重構非遺聯名的價值鏈條。

花西子刺繡限定系列

與此同時,一些品牌也開始探索“非遺聯名+公益”的閉環(huán)模式。

薇諾娜2024年開啟“特護非遺行動”,發(fā)起的核心原因是只要還有人使用非遺,非遺才不會消失。目前推出的聯名產品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實現非遺文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還向非遺傳承方捐贈公益基金,助力非遺技藝的傳承與教育;聯動其他品牌,形成“1+1>2”的傳播效果,推動非遺文化進入年輕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橘朵在今年4月也正式開啟全新公益計劃“讓美被看見”,首站攜手畬鄉(xiāng)景寧,推出“美的傳送帶”公益聯名彩妝系列,通過公益宣傳片、金句海報、“畬族三公主妝容”吸引游客前往體驗,讓民族美學以鮮活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

“這一模式不僅讓非遺技藝‘被看見、被使用、再發(fā)展’,還通過產品創(chuàng)新賦予其現代生命力。”薇諾娜表示,未來還將探索更多可持續(xù)的聯動方式,讓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護膚科技共同綻放光彩。

非遺聯名若想擺脫“曇花一現”的命運,必須建立系統(tǒng)化的文化基建——從產品設計到消費者教育,從技藝扶持到生態(tài)共建,每一步都需要品牌以“匠人精神”深耕細作。

長期主義者的文化基建

非遺聯名的價值,最終取決于品牌是否愿意將文化沉淀為組織能力。金馨告訴《FBeauty未來跡》:“與非遺的持續(xù)性合作,比如系列化設計、消費者體驗活動等等,能夠提升品牌的文化價值與市場競爭力?!?/p>

可見,非遺聯名不是市場部的短期KPI,而應是品牌文化建設的百年工程。

在美妝的長期主義文化建設上,已走過150多年歷史的資生堂無疑是業(yè)界標桿之一。從1916年成立“意匠部”專攻容器設計,到2018年升級為“創(chuàng)意本部”應對數字時代,早已形成“資生堂らしさ”(資生堂風格),這家企業(yè)始終將文化基因視為一場“馬拉松”。

資生堂執(zhí)行董事、首席創(chuàng)意官山本尚美在外媒采訪中透露,資生堂設計師入職后需用一年時間手寫企業(yè)字體。他認為:“這不是機械臨摹,而是通過身心統(tǒng)一的練習,理解品牌美學的呼吸節(jié)奏”?!皠?chuàng)意本部”還要求設計師跨界酒造、車企甚至鋼琴廠創(chuàng)作,探索新的設計可能性,但所有方案必須通過“是否具備資生堂風格”的隱性檢驗。

可見,這種難以量化卻深入骨髓的美學共識,實則是資生堂設計部百年間持續(xù)迭代的系統(tǒng)性成果。

花西子的投入也具有戰(zhàn)略縱深感。

其2021年開始的“薪火傳承計劃”并不局限于產品與非遺的聯名,而是構建了一個包含非遺課堂、校服捐贈、傳承人扶持的立體化工程。2023年,品牌為內蒙古科爾沁地區(qū)3300名蒙古族學生設計現代民族校服;2024年,與蘇繡傳承人盧梅紅合作的刺繡限定系列,更將銷售額的固定比例投入非遺保護基金。

這種“商業(yè)—公益”閉環(huán),使花西子的非遺合作升維為品牌的文化護城河。

實際上,中國品牌在挖掘本土文化上本就具備天然優(yōu)勢?!拔幕虻奶烊黄鹾?、在地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天然具備的情感共鳴和民族自信的紅利,使得中國品牌與非遺的合作作為‘行走的文化名片’,更能激發(fā)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鞭敝Z娜負責人表示。

但優(yōu)勢背后亦有需要進步的方向,當下很多國際品牌通過非遺聯名進一步貼近中國市場,背后便是其全球化的品牌敘事能力。在這個層面,奢侈品牌往往是積極的探索者。

比如路易威登2024年中秋禮盒以陜西旬邑彩貼剪紙為靈感,將“抓髻娃娃”“玉兔搗藥”等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融入現代設計,配套剪紙工具與體驗手冊,將民俗文化轉化為全球消費者可參與的互動儀式。

路易威登2024年中秋禮盒

羅意威單色釉系列則將明清陶瓷的秋葵綠、胭脂紅等釉色復刻于皮革包袋,通過釉面處理技術賦予材質陶瓷般的光澤感。

博柏利與竹編藝術家錢利淮合作了以“我們”為主題的竹編藝術裝置系列,將品牌格紋轉化為竹編語言,以“緣分”為敘事內核,連接東西方審美。

博柏利竹編藝術裝置系列

對中國品牌來說,“需要學習如何將非遺故事轉化為國際通用語言,探索AR交互、環(huán)保材質等全球性議題,增強文化輸出的穿透力?!鞭敝Z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還需要提高科技賦能非遺的深度創(chuàng)新能力,當前中國品牌大多數還停留在對非遺技藝的工藝改良階段,而國際品牌則更擅長將非遺與尖端科技結合?!?/p>

當短期的聯名熱潮退去,真正的長期發(fā)展方向已然清晰。國際品牌的百年積淀提醒我們:非遺的終極價值不在于成為營銷標簽,而在于沉淀為品牌的文化操作系統(tǒng)。

中國品牌既有“國潮崛起”的東風,更需構建從在地資源到全球敘事、從技藝保護到科技賦能的完整生態(tài)鏈。唯有如此,方能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既古老又蓬勃的雙重魅力。

在這場文化馬拉松中,唯有那些愿意俯身傾聽文化脈搏,并為之搭建長效機制的品牌,才能真正收獲時間的饋贈。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從“紋樣搬運”到雙向賦能:非遺美妝聯名何以破局?

借文化之力實現價值躍升。

文 | 未來跡FutureBeauty 張韻潔

編輯 | 吳思

2024年,非遺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突破4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30%的狂飆背后,國潮崛起、非遺大熱也在美妝行業(yè)上演。

薇諾娜2024年發(fā)起“特護非遺行動”、橘朵2025年發(fā)起“讓美被看見”公益計劃……近兩年許多美妝品牌紛紛與非遺聯名推出相關產品,品牌與非遺互相促進,共同挖掘文化價值。

但當紋樣堆砌的同質化設計遭遇審美疲勞,當“文化挪用”爭議頻頻爆發(fā),非遺聯名如何從營銷標簽蛻變?yōu)槠放频奈幕僮飨到y(tǒng)?

實際上,非遺聯名的爭議早已超越設計層面,直指文化理解的深度。正如工藝美術大師金馨告訴《FBeauty未來跡》:“非遺元素必須成為產品內核的敘事者,而非包裝上的裝飾標點?!痹谶@場博弈中,品牌的終極目標并不是收割流量,而是將文化沉淀為組織的呼吸與血脈。

圖樣之外,非遺聯名的價值重構

隨著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首個“人類非遺版”春節(jié)的助推下,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在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2025-203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yè)深度分析及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非遺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已突破4500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58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30%,而這一快速增長的背后,得益于政策支持的加強、技術賦能的推動,以及消費者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度的提升。

在文化自信、國潮崛起的背景下,消費者對兼具文化底蘊和品質的產品需求日益增長,近兩年,美妝品牌與非遺的合作明顯增多。

《FBeauty未來跡》不完全統(tǒng)計近兩年與非遺合作的中國美妝品牌發(fā)現,刺繡、剪紙、版畫等非遺手藝被較多地運用到各家的產品與禮盒之上。

韓束與蘇州絲綢博物館合作推出聯名禮盒,將館藏作品“粉綠地四季花鳥繡女夾襖”上的圖樣與禮盒相結合;片仔癀合作的福建漳浦剪紙藝術源遠流長,以獨特的藝術風格、濃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呈現出靈芝圖案;馥郁滿鋪結合清末《百花詩箋譜》中晚香玉圖樣與生肖蛇,刻畫出“晚香靈蛇”雕版畫……

對于非遺熱的現象,Masion de Site設計師從良表示:“無論是出于利益,還是出于真的喜歡,只要能讓更多的人看到非遺,對中國文化就是一件好事情?!?/p>

當毛戈平以瀏陽煙花為靈感,與非遺傳承人合作,捕捉煙花燃放過程中釋放的“焰影”色彩,眼影盤中的四個顏色可共簇成一朵絢麗的煙花,也可構成新年節(jié)慶妝容的解決方案;橘朵與畬鄉(xiāng)景寧的聯名系列,包裝以彩帶布藝拼貼形式呈現,印有畬族鳳凰公主剪影,七色盤粉面采用壓紋工藝,印有象征“女性”、“收獲”與“做大事”的畬族紋樣。

如今這些非遺聯名顯然已經不是簡單的非遺圖樣搬運——當非遺的呈現從傳統(tǒng)材質載體躍入產品包裝與粉體,技藝的“功能性轉化”悄然發(fā)生。工藝美術大師金馨認為:“非遺元素必須超越包裝,成為產品內核的敘事者?!?nbsp; 

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技藝,非遺聯名產品在設計之上,需要平衡傳統(tǒng)寓意與現代審美需求。

薇諾娜便是通過提取非遺技藝中的核心視覺符號,將其轉化為符合現代審美的簡約設計元素,與護膚品使用場景深度結合。其彝繡禮盒設計了可拆卸的彝繡繡片,用戶使用完產品后,繡片可作為衣物裝飾或茶杯墊二次利用,延長非遺技藝的展示周期。

某業(yè)內人士認為:“非遺創(chuàng)新不是簡單的‘貼圖式聯名’,而是要通過設計建立起傳統(tǒng)技藝與當代生活的對話通道?!?/p>

包裝設計之外,許多品牌已經開始探索更深層的文化轉譯。

卡姿蘭聯名元青花傳承人蔡文娟,以描金工藝在瓷白底色上勾勒蝴蝶與春花,讓“女性如瓷,淬煉生光”的隱喻穿透千年窯火;稀物集攜手白族扎染傳承人段銀開,以高原雪山的蒼藍與洱海白布的純粹,暈染出“功到自然成”的詩意注解。

這些實踐印證了一個趨勢:與品牌的合作中,非遺逐漸從“視覺符號”進階為“價值載體”——它可以是產品功能的隱喻、品牌精神的圖騰,甚至是用戶情感的觸點。

爭議漩渦中的非遺聯名方法論

非遺聯名的熱潮背后,一場關于文化尊重的隱性博弈正在悄然上演。

日前某奢侈品牌在產品宣傳中將“中國結”稱為“韓國結”,引發(fā)了消費者的強烈不滿,被指缺乏文化敏感性與文化挪用。

類似的爭議并非孤例:前幾年迪奧的“馬面裙事件”未注明設計靈感來源,引起巨大的爭議。而實際上,標注文化來源應是基本商業(yè)倫理,“非遺是人類共同的遺產,應標注文化來源,促進文化間的尊重與理解?!鄙削鑿V告公司創(chuàng)始人楊正華表示。

這種文化敏感的本質,也源于一些品牌對非遺的“快餐式消費”。從良告訴《FBeauty未來跡》:“一部分品牌做非遺追求短平快拿來主義,花錢拍短片放到產品上,然后就結束了,某些非遺工藝比較繁瑣,品牌如果只簡單呈現,消費者拿到手可能認為沒有保存的意義,從而對非遺產生誤解。”

YANG DESIGN策略總監(jiān)黃曉靖也直言:“有些聯名產品只是為了蹭非遺的熱度,將非遺工藝僅做出平面化的圖案直接鋪滿包裝,既無現代性轉化,更無功能性關聯?!?/p>

但破局之道已在實踐中萌芽。

毛戈平的大漆螺鈿耳飾提供了一個不錯的示范,將桂花形態(tài)的螺鈿附于桐木胎體,歷經繁復工序與純手工打磨,以非遺手工藝贈品體現品牌溢價;觀夏則深入安徽涇縣紙廠,以古法造紙工藝復刻《山海經》裝置,將非遺轉化為空間藝術語言。

毛戈平大漆螺鈿耳飾、觀夏以古法造紙工藝復刻《山海經》裝置

這些實踐指向非遺聯名的黃金法則:功能性關聯、現代性轉化、在地性溯源。

政策驅動也在為非遺聯名注入新動能。2023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條例》的出臺,推動非遺從“搶救性保護”轉向“生產性創(chuàng)新”。

花西子與蘇繡傳承人盧梅紅共創(chuàng)打造的刺繡限定系列氣墊產品,以“蘭花、青山、比翼鳥、雙葉荷”為設計靈感,采用了納米光繡技術精準復刻蘇繡細膩紋理,使傳統(tǒng)工藝因科技而突破載體限制,成為觸手可及的美妝語言。這種“技術+文化”的雙螺旋模式,是數字化賦能的典型案例,也正在重構非遺聯名的價值鏈條。

花西子刺繡限定系列

與此同時,一些品牌也開始探索“非遺聯名+公益”的閉環(huán)模式。

薇諾娜2024年開啟“特護非遺行動”,發(fā)起的核心原因是只要還有人使用非遺,非遺才不會消失。目前推出的聯名產品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實現非遺文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還向非遺傳承方捐贈公益基金,助力非遺技藝的傳承與教育;聯動其他品牌,形成“1+1>2”的傳播效果,推動非遺文化進入年輕消費者的日常生活。 

橘朵在今年4月也正式開啟全新公益計劃“讓美被看見”,首站攜手畬鄉(xiāng)景寧,推出“美的傳送帶”公益聯名彩妝系列,通過公益宣傳片、金句海報、“畬族三公主妝容”吸引游客前往體驗,讓民族美學以鮮活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

“這一模式不僅讓非遺技藝‘被看見、被使用、再發(fā)展’,還通過產品創(chuàng)新賦予其現代生命力?!鞭敝Z娜表示,未來還將探索更多可持續(xù)的聯動方式,讓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護膚科技共同綻放光彩。

非遺聯名若想擺脫“曇花一現”的命運,必須建立系統(tǒng)化的文化基建——從產品設計到消費者教育,從技藝扶持到生態(tài)共建,每一步都需要品牌以“匠人精神”深耕細作。

長期主義者的文化基建

非遺聯名的價值,最終取決于品牌是否愿意將文化沉淀為組織能力。金馨告訴《FBeauty未來跡》:“與非遺的持續(xù)性合作,比如系列化設計、消費者體驗活動等等,能夠提升品牌的文化價值與市場競爭力。”

可見,非遺聯名不是市場部的短期KPI,而應是品牌文化建設的百年工程。

在美妝的長期主義文化建設上,已走過150多年歷史的資生堂無疑是業(yè)界標桿之一。從1916年成立“意匠部”專攻容器設計,到2018年升級為“創(chuàng)意本部”應對數字時代,早已形成“資生堂らしさ”(資生堂風格),這家企業(yè)始終將文化基因視為一場“馬拉松”。

資生堂執(zhí)行董事、首席創(chuàng)意官山本尚美在外媒采訪中透露,資生堂設計師入職后需用一年時間手寫企業(yè)字體。他認為:“這不是機械臨摹,而是通過身心統(tǒng)一的練習,理解品牌美學的呼吸節(jié)奏”。“創(chuàng)意本部”還要求設計師跨界酒造、車企甚至鋼琴廠創(chuàng)作,探索新的設計可能性,但所有方案必須通過“是否具備資生堂風格”的隱性檢驗。

可見,這種難以量化卻深入骨髓的美學共識,實則是資生堂設計部百年間持續(xù)迭代的系統(tǒng)性成果。

花西子的投入也具有戰(zhàn)略縱深感。

其2021年開始的“薪火傳承計劃”并不局限于產品與非遺的聯名,而是構建了一個包含非遺課堂、校服捐贈、傳承人扶持的立體化工程。2023年,品牌為內蒙古科爾沁地區(qū)3300名蒙古族學生設計現代民族校服;2024年,與蘇繡傳承人盧梅紅合作的刺繡限定系列,更將銷售額的固定比例投入非遺保護基金。

這種“商業(yè)—公益”閉環(huán),使花西子的非遺合作升維為品牌的文化護城河。

實際上,中國品牌在挖掘本土文化上本就具備天然優(yōu)勢。“文化基因的天然契合、在地資源整合能力以及天然具備的情感共鳴和民族自信的紅利,使得中國品牌與非遺的合作作為‘行走的文化名片’,更能激發(fā)大眾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鞭敝Z娜負責人表示。

但優(yōu)勢背后亦有需要進步的方向,當下很多國際品牌通過非遺聯名進一步貼近中國市場,背后便是其全球化的品牌敘事能力。在這個層面,奢侈品牌往往是積極的探索者。

比如路易威登2024年中秋禮盒以陜西旬邑彩貼剪紙為靈感,將“抓髻娃娃”“玉兔搗藥”等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融入現代設計,配套剪紙工具與體驗手冊,將民俗文化轉化為全球消費者可參與的互動儀式。

路易威登2024年中秋禮盒

羅意威單色釉系列則將明清陶瓷的秋葵綠、胭脂紅等釉色復刻于皮革包袋,通過釉面處理技術賦予材質陶瓷般的光澤感。

博柏利與竹編藝術家錢利淮合作了以“我們”為主題的竹編藝術裝置系列,將品牌格紋轉化為竹編語言,以“緣分”為敘事內核,連接東西方審美。

博柏利竹編藝術裝置系列

對中國品牌來說,“需要學習如何將非遺故事轉化為國際通用語言,探索AR交互、環(huán)保材質等全球性議題,增強文化輸出的穿透力。”薇諾娜負責人進一步表示,“還需要提高科技賦能非遺的深度創(chuàng)新能力,當前中國品牌大多數還停留在對非遺技藝的工藝改良階段,而國際品牌則更擅長將非遺與尖端科技結合?!?/p>

當短期的聯名熱潮退去,真正的長期發(fā)展方向已然清晰。國際品牌的百年積淀提醒我們:非遺的終極價值不在于成為營銷標簽,而在于沉淀為品牌的文化操作系統(tǒng)。

中國品牌既有“國潮崛起”的東風,更需構建從在地資源到全球敘事、從技藝保護到科技賦能的完整生態(tài)鏈。唯有如此,方能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既古老又蓬勃的雙重魅力。

在這場文化馬拉松中,唯有那些愿意俯身傾聽文化脈搏,并為之搭建長效機制的品牌,才能真正收獲時間的饋贈。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