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wendolyne Depoorter Kiki Gao
編輯|劉清
社交媒體信息過載之下,人們更傾向于獲得即時、繁雜、確定的信息,人們也常會用自己最熟悉、最常規(guī)的認識來解決一切問題。這種對“確定性”的依賴是最優(yōu)解嗎?
Maggie Jackson并不這么認為,“不確定性”才是一條通往創(chuàng)造力、適應力和好奇心的關鍵道路,擁抱不確定性會創(chuàng)造出意料不外。
Maggie小時候夢想成為演員、作家,在耶魯大學、倫敦經(jīng)濟學院畢業(yè)后,去東京和倫敦做了7年駐外記者,同時也是《波士頓環(huán)球報》特約專欄作家。20年前,她為了專心寫作,轉型成為獨立記者。她稱自己更像獨立學者或者是“社會評論家”。
這幾年,Maggie先后撰寫了《分心:在注意力缺失的世界中重獲專注》《家怎么了:在信息時代平衡工作、生活和庇護》等書籍。最近的新書《意料之內:有限的認知與不確定的環(huán)境》(后簡稱《意料之內》),她又將目光投向數(shù)字時代下人們的思考方式。
此次,TOPHER對話Maggie Jackson,我們試圖通過這位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專注觀察技術如何影響人類的女性視角,去破解當世界失去確定的參考答案,該如何用現(xiàn)有的認知探索未來?面對外部的動蕩,我們該如何增強心理韌性?
以下為對話實錄:
理解人性的另一面
TOPHER:你小時候夢想成為什么樣的女性?這些夢想影響了今天的你嗎?
Maggie Jackson:小時候,我就想當作家或者演員,我喜歡戲劇,喜歡跟人交流,自我表達。也喜歡寫作時的獨處。這些塑造了今天的我,幫助我學會理解溝通和連接的重要性,以開放的心態(tài)去接觸不同的世界和人,可以更好地提升自我。其實,無論是寫作還是演講,我的成長目標始終是激發(fā)同理心,平衡創(chuàng)造力,實現(xiàn)更有意義的人生。
TOPHER:從記者到暢銷書作家,職業(yè)的轉變對你有何影響?
Maggie Jackson:身份的轉變讓我放慢了腳步,用更加深入和廣闊的視角寫作。作為一名記者,我沒有太多時間,要迅速完成稿件,盡可能清晰簡潔地傳達最重要的事實。作為作者,即使有些資料最終不會出現(xiàn)在書中,我也可以用不同方式去探索。
寫作過程本身也會更加謹慎和深思熟慮,能處理一些大型、抽象的主題——比如分心、不確定性或數(shù)字時代中的家等等。我可以擁有更多的深度和細膩度,這在新聞報道中很少能做到。當我從全方位的角度來探討不同的主題時,需要整合來自多個學科的見解,比如心理學、歷史學等等,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更具回報,更有反思性和層次性,可以幫助我真正理解人性的另一面。
TOPHER:為什么決定寫《意料之內》?
Maggie Jackson:《分心》寫完之后,我想再探索一個相關主題,也想深入研究人們在數(shù)字時代是如何思考的。首先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什么樣的思維方式現(xiàn)在能幫助我們成長?是緩慢而深思熟慮的推理?還是快速而直覺的判斷?是什么影響了當下成功的決策?”
《意料之內》只是序章,在我看來,它是人們在開始“真正”思考之前需要清除的心理迷霧,也是通往清晰道路上的一個困惑階段,更是我們需要克服的東西。但當我開始深入研究時,我發(fā)現(xiàn)我的想法大錯特錯。了解得越多,我越意識到“不確定性”并不是思考的障礙,它反而是不可或缺的。
科學研究表明,不確定性與好奇心、創(chuàng)造力、適應性以及明智決策密切相關。它不是一種麻煩或者負面,而是一種強大的認知和情感工具。我還發(fā)現(xiàn),我和大家一樣,之前對“不確定性”有誤解是普遍心態(tài)。當前,我們正處于一個歷史時刻,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晰地理解和應對不確定性。我想重新定義面對“不確定性”的態(tài)度,不恐懼,擁抱它。
TOPHER:為什么研究家、注意力、不確定性,三者有什么內在聯(lián)系?
Maggie Jackson:在我的三部曲中,第一部《家怎么了》探討了數(shù)字時代家庭的本質,在互聯(lián)的世界里,家的概念以及如何平衡家和工作?!斗中摹泛汀兑饬现畠取穭t更深入地探討了注意力和不確定性,這兩點很重要又常被誤解。
數(shù)字時代,有多少人能真正定義“家”的概念?注意力是什么?分心是什么?不確定性是什么?我們往往沒時間去批判地審視這些日常不可或缺的元素。三部曲探討了人類基礎的、被低估的事情,而這些恰恰可以影響我們更好地駕馭世界。
TOPHER:如何用一句話定義不確定性?
Maggie Jackson:我想說,這不是在“欣賞惰性和與軟弱”,“不確定性”是一條通往復原力、創(chuàng)造力、適應力和好奇心的關鍵,這在一個動蕩和焦慮的時代必備。
未知是一種好壓力
TOPHER:你曾經(jīng)因為不確定性而做出意想不到但正確的決定嗎?
Maggie Jackson:我遇到很多類似決定,也越來越體會到不確定性中的智慧,也更加能應對困局。
2016年,我丈夫的父母年紀漸長,準備從密歇根州老家搬到一套較小的公寓,在整理家里的物品過程中發(fā)生了很多分歧,大家也都非常情緒化。當時,我公公建議用骰子決定誰得到哪些東西。我丈夫贏了一塊他妹妹最想要的地毯,大家都希望他放棄地毯,但這并不公平。我和丈夫沒有急于做出決定,選擇暫停,暫時保持不確定性。給自己留出時間思考,我們找到了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案。我們建議他妹妹用一些東西來交換地毯。最終讓每個人都滿意,緩解了緊張氣氛。
可以看到,哪怕只是一瞬間,不確定性也能帶來不一樣的解決方案。正是在問題與答案之間的空隙,才讓創(chuàng)造力和新想法得以涌現(xiàn)。
TOPHER:人們對于“不確定性”的常見誤解有哪些?
Maggie Jackson:不確定性常常被視為失敗或軟弱的標志。還會認為不確定性會導致惰性,一旦我們感到不確定,就會停滯不前,無法前進。其實是可以促使我們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拖入慣性。
還有很多其他誤解。例如,我們常常認為做白日夢是在浪費時間,沒有成效甚至懶惰。工作中,如果我們被發(fā)現(xiàn)只坐著思考會感到尷尬,怕被解讀為缺乏動力。事實上,這是一種重要的心理練習,讓我們去探索各種可能性,做夢實際上是在構建情景,幫助我們?yōu)槲磥碜龊眯睦頊蕚?,領導者應該留出時間來白日做夢。在當今的創(chuàng)新世界里,心理上的開放性是一種真正的創(chuàng)造力財富。
TOPHER:你如何看待社交媒體時代信息過載對“確定性”的依賴?
Maggie Jackson:社交媒體時代的信息過載加劇了人們對確定性的依賴,不斷涌現(xiàn)的信息流促使人們渴望得到清晰、即時的答案。這讓我們對不確定性更加不自在,數(shù)字世界更推崇即時解決。
事實上,信息豐富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復雜問題,只要學會明智地駕馭它。挑戰(zhàn)在于,如何在一個被技術和快速信息交流主導的世界里容忍不確定性。
TOPHER:如何獲得“面對不確定性的智慧”?
Maggie Jackson:從探索不確定性背后的腦科學開始。有一種不確定性是隨機不確定性,是周圍世界的不可預測性,比如天氣、股票的波動。雖然可以用概率推理或數(shù)學模型來評估風險,但永遠無法完全預測,未來是由我們無法控制的事件所塑造的。
另一種不確定性是認知不確定:這是一種心理不確定,當意識到自己達到知識極限就會產(chǎn)生不確定性。當風暴即將來臨,我們不確定應該撤離還是避難,這存在多種可能性,而現(xiàn)有的知識體系無法給出明確答案。
面對不確定性,我們會感到不安和不適,心跳加速或手心出汗,這是自然壓力反應??茖W家們開始認識到,這種不安可以觸發(fā)大腦中的積極變化,大腦在告訴你:“注意——重要的事情正在發(fā)生。這讓記憶力提升,對新信息接受度增加,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傊?,不確定性讓身體和大腦都在為我們學習和適應新認知做準備。
理解不確定性的第一步是認識到不安并非壞事,是一種“良性壓力”。重要的是勇敢面對,而不是逃避。這給我們帶來極大的解放,它改變了我們對不適的感知。與其將不安與糟糕的決策、軟弱聯(lián)系在一起,不妨將其視為成長的標志。
應對未知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TOPHER:這么說,“經(jīng)歷并擁抱不確定性”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Maggie Jackson:我并不認為不確定性是一種災難或失敗。它可能讓決策過程稍慢一些,但至關重要,可以通往更高思維,幫助身體和大腦更好地學習和表現(xiàn)。一位神經(jīng)科學家說,不確定性是大腦發(fā)出的信號,表明有需要學習的內容。我們應該歡迎不確定性。
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我們不想永遠處于不確定之中,這正是我們厭惡“不確定性”的原因,這種狀態(tài)不舒服。但無論是機器人專家、神經(jīng)科學家還是社會學家,都將不確定性稱為“可能性的空間”。這種不確定性的激發(fā)就像一種鞭策,我們可以巧妙地利用它。
不確定性也是我們真正參與復雜、變化局勢的機會。它提供了細膩的視角和更多可能性,這些都是我們匆匆忙忙地尋求答案時常常忽略的。在當下這個追求即時滿足的文化中,我們往往會跳過問題與答案之間的關鍵所在。
當我們放慢腳步,置身于不確定性之中時,我們會更清晰地看到更多層次、細節(jié)以及他人的觀點。
我之前研究過,市場發(fā)生重大變化和不確定性時期領導者們的應對舉措,比如歐盟擴張對公司是好是壞?有趣的是,態(tài)度模棱兩可的首席執(zhí)行官沒有急于將情況定性為積極或消極。他們承認不確定。令人驚訝的是,那些模棱兩可的CEO們在一年后表現(xiàn)得最好。他們在決策時更加積極尋求不同觀點,更靈活。他們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保持開放態(tài)度。這也表明,當人們接受不確定性時,可以更深入思考、更好地發(fā)揮領導才能。
馬丁·路德·金在運動期間曾經(jīng)承認自己有過猶豫,這也使他能夠接受各種解決方案?!段矣幸粋€夢想》演講中呈現(xiàn)的其實是一個開放式的愿景,它讓數(shù)百萬人可以按自己的方式進行解讀。
不確定性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巨大的價值。臨床心理學、人工智能開發(fā)、手術室里的外科醫(yī)生、做出關鍵決策的軍事將領,或是處于十字路口的領導,這些人和領域往往能從面對不確定性中受益。
TOPHER:在研究“不確定性”的過程中,最讓你驚訝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
Maggie Jackson:最重要的啟示之一就是不確定性是一種好壓力。
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在動蕩、貧困、不穩(wěn)定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們常常會因高度警覺而發(fā)展出獨特的技能。他們對周圍環(huán)境高度敏感,觀察力極強,擁有出色的工作記憶力。這些都是真實且寶貴的優(yōu)勢。然而,我們的學校和社會很少認可這些能力。我們更傾向于重視那些在可預測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的技能,比如持續(xù)注意力、深度反思和長期規(guī)劃的能力。雖然這些很重要,但未來,我們更需要敏捷性和適應力。
最令我驚訝的是,我意識到自己長期以來生活的終極目標都是創(chuàng)造可預測性。但現(xiàn)在這種信念不再成立。不可預測性才是理所當然。
現(xiàn)代生活讓我們產(chǎn)生了一種控制感,我們以為可以快速找到任何問題的答案,我們甚至不會質疑找到的答案是否正確,大多數(shù)時間只是接受然后繼續(xù)前行。這種心態(tài)會阻礙深入思考。
研究表明,那些進入動態(tài)、不可預測的環(huán)境并預期事情會變化的人往往表現(xiàn)更好。如果工作中的會議是一種例行公事且平淡無奇,我們會忽視眼前正在發(fā)生的變化。所以,我們需要轉變思維,更加開放地接受不確定性。
在人工智能領域,有一種新趨勢,創(chuàng)建能處理不確定性的AI系統(tǒng)。這會更加靈活、更富有可教性且符合人類需求,與人類合作,并在動態(tài)多變的環(huán)境中更有效地工作。這一轉變對于AI的未來至關重要,可以確保打造一個更加道德、透明和有韌性的系統(tǒng),以幫助解決未來的復雜問題。
TOPHER:人們該如何利用不確定性活在當下?
Maggie Jackson:在全球不穩(wěn)定時期,如疫情或戰(zhàn)爭,人們可以利用不確定性轉變心態(tài),更加寬容。與其避免不確定性,不如將其視為成長的機會。
擁抱不確定性的人們更敢于犯錯,更加靈活、堅韌,減少焦慮,應對新變局。
培養(yǎng)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的練習方法可以包括在接聽未知電話、嘗試餐廳里的新菜,或是接受工作中新任務。
此外,就是暴露療法,持續(xù)地暴露于不確定因素中,比如在不可預測的海浪中游泳可以增強韌性和心理靈活性。人們可以通過練習容忍不確定性,減輕壓力,更加適應現(xiàn)狀,最終提高在動蕩時期應對變化的整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