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川匯文化科技 無花果
編審| 時光
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莊的半程馬拉松賽道迎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較量——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正式開跑。12000名人類選手與20余家科技企業(yè)的“鋼鐵運動員”并肩競速,這場“血肉與鋼鐵”的巔峰對決不僅刷新了人們對體育比賽的認知,更讓人形機器人從“鋼鐵打工人”變成了賽場“運動明星”。
無獨有偶,由中國電子學會主辦,惠山國有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人形機器人百人會共同承辦的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也將于4月24日在無錫市惠山區(qū)拉開帷幕。此外,北京市已官宣將于8月中下旬舉辦首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屆時來自全球的智能體將展開多維度競技比拼。
當天工戰(zhàn)隊Ultra機器人第一個沖過完賽終點,奪得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馬冠軍,這場特殊賽事引發(fā)的思考正在持續(xù)發(fā)酵:這究竟是檢驗智能體運動極限的技術標尺?還是人機協(xié)同的新舞臺?答案或許藏在人類選擇如何定義“卓越”的永恒追問中。
一、賽場爭鋒:誰是人形機器人的“博爾特”?
4月19日7:30,在北京南海子公園的晨曦中鳴槍起跑,21支機器人鋼鐵“跑團”與人類跑者同時踏上21公里的賽道。這場史無前例的較量不僅是“體能”的考驗,更是一場運動控制算法的對決。當最后一個機器人沖過終點線,一個新的疑問浮出水面:在機器人世界里,誰配得上“博爾特”的殊榮?
1.速度之王:天工Ultra的破風傳奇
上午10點11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定格:天工戰(zhàn)隊的Ultra機器人率先沖過終點線,完成了這場意義非凡的賽程。其全程用時約2小時40分42秒,平均時速達到約8公里/小時,成功摘下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冠軍的桂冠。天工Ultra身高180cm,體重52kg,不僅是此次參賽機器人中最高的速度最快的,實測平均時速可達10km/h。這樣的速度表現,使其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
更令人贊嘆的是,天工Ultra具備強大的地形適應能力。無論是崎嶇的斜坡、陡峭的樓梯,還是松軟的草地、尖銳的碎石,抑或是沙地等復雜地形,它都能穩(wěn)健移動。這得益于其先進的視覺感知泛化移動能力,能夠巧妙應對溝壑、大高度差等極具挑戰(zhàn)性的地形。雖然比賽過程中更換了3次電池依然能夠保持了良好的可靠性與穩(wěn)定性。
2.靈動傳奇:小頑童N2的逆襲之路
在激烈的角逐中,松延動力(北京)的小頑童隊N2全程無人陪伴,以3小時37分鐘的優(yōu)異成績斬獲亞軍,創(chuàng)造了小型人形機器人的賽場奇跡。這款身高僅1.2米、重30千克的“小個子”,搭載18個高性能關節(jié)和自研“靈樞”運動控制算法,不僅具備驚人的運動爆發(fā)力,能完成高難度后空翻,更在比賽中展現出卓越的穩(wěn)定性。
值得一提的是,N2獨創(chuàng)的30秒快速換電系統(tǒng)實現了無縫能量補給,配合毫米級動作精度,輕松征服各種復雜地形。賽事技術總監(jiān)評價其“重新定義了小型機器人的性能邊界”,為服務機器人在物流、家庭等場景的應用提供了重要參考。小頑童N2用實力證明:在機器人領域,尺寸絕不是決定性能的唯一因素。
3.賽場新星:行者二號的驚艷表現
來自上海卓益得機器人有限公司的行者二號隊(機器人“行者二號”)以卓越表現斬獲季軍,成為備受矚目的技術新秀。這款身高1.7米、體重僅28公斤的輕量化機器人,完美復現了生物肌腱的力學特性,實現了接近人類的運動流暢度。其8公里/小時的最高移動速度,以及持續(xù)6小時不間斷運行的優(yōu)異表現,創(chuàng)造了同體型機器人的續(xù)航新紀錄。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卓益得在足式機器人領域的技術積累由來已久。其上一代產品“行者一號”在2015年就創(chuàng)造了僅消耗0.8度電便完成了134.03公里的連續(xù)行走壯舉,這一成績不僅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更成為首個突破百公里行走大關的足式機器人。這一紀錄至今仍未被超越,充分展現了該企業(yè)在機器人動力系統(tǒng)方面的技術優(yōu)勢。
4.全程高能:機器人賽場驚現“自恢復”“斷頭跑”名場面
賽事現場既有驚艷表現,也不乏戲劇性時刻。城市之間科技隊自購的宇樹G1機器人開場即遭遇意外摔倒,但憑借出色的自恢復能力迅速站起繼續(xù)比賽;鋼寶隊的機器人“幻幻”作為全場唯一的仿生美女機器人,卻在起跑后不久遺憾退賽。此外,更有參賽機器人在高強度比賽中“累到頭掉”后仍堅持奔跑的頑強表現,這些意外插曲恰如其分地詮釋了科技與競技精神的完美融合。
當機器擺脫對人類運動的簡單模仿,開始建立自己的競技標準時,這場賽事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比賽意義,成為人工智能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正如賽事組委會負責人所言:這些意外狀況恰恰展現了機器人技術的真實發(fā)展水平,每一個故障都是技術突破的契機。在這里,速度不是唯一的追求,創(chuàng)新與突破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二、商業(yè)試探:“機器人+體育”的“破圈”之路
當天工機器人Ultra在馬拉松終點線以靈巧地完成比心動作,當小頑童N2與觀眾握手互動時,這些精彩瞬間已超越技術展示的范疇,成為體育產業(yè)與人工智能融合的里程碑。同時,也標志著機器人從“智能設備”向“體育明星”的躍遷,更揭示了“智能體育”這一千億級市場的商業(yè)化潛力正在被激活。
1.開發(fā)機器人賽事IP
此次北京人形機器人馬拉松,主辦方創(chuàng)造性引入了“技術競標”機制,提前半年公布了機器人技術挑戰(zhàn)及場景應用清單,企業(yè)通過解決方案競標獲得參賽資格。據初步統(tǒng)計,20余家參賽企業(yè)通過該機制獲得總計3.2億元的研發(fā)訂單。例如,京東與松延動力、天工、青心、鈦虎等多個智能機器人品牌開展戰(zhàn)略合作,同步開售參賽同款機器人產品,成為本次賽事的官方支持伙伴之一。
同時,即將于本月24日開幕的無錫“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也開辟了另一條賽道。賽事設置了機器人足球、格斗、障礙跑等六大競技項目,通過開設競技展示區(qū)、應用場景展區(qū)、人機嘉年華區(qū)等商業(yè)化布局,形成了“賽事+展覽+娛樂”的品牌效應,吸引了國內外近30家具身智能企業(yè)(團隊)參加競賽展示和嘉年華活動。據賽事運營方透露,預計商業(yè)價值可達5億元。
2.衍生機器人代言賽道
體育賽事日漸成為機器人商業(yè)化的新舞臺,品牌代言人賽道無疑多了一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例如,宇樹H1憑借春晚表演積累了30億次話題播放量,已與安慕希、比亞迪等頭部品牌達成深度合作。在安慕希新品黃桃燕麥爆珠酸奶推廣中,H1機器人通過精準的動作演繹,完美呈現產品“搖一搖更好喝”的核心賣點,開創(chuàng)了機器人品牌代言的新路徑。
這種商業(yè)合作形式,相關創(chuàng)新案例正在不斷涌現。今年2月在杭州舉辦的WCBA(女子籃球)全明星賽上,主辦方邀請云深處科技機器狗擔任“智能球童”為裁判遞球,邀請宇樹機器人參與暖場主題表演,賽事期間相關短視頻播放量突破1.2億次,驗證了人形機器人在體育賽事營銷中的商業(yè)價值,為“科技+體育”跨界品牌營銷提供了可復制的創(chuàng)新范式。
3.催生新型“經紀人”職業(yè)
隨著人形機器人商業(yè)化進程加速,一個新興的職業(yè)群體——“機器人經紀人”正在應運而生。本次北京人形機器人馬拉松中,每支參賽隊伍都配備了專業(yè)的保障團隊,他們不僅要負責機器人的日常技術維護,還要承擔比賽過程中實時監(jiān)測、調適參數、應急搶修等關鍵任務,確保機器人順利完成21公里的極限挑戰(zhàn)。例如,天工Ultra機器人比賽間進行了3次電池更換。
這一新興職業(yè)通過專業(yè)化服務,可有效彌合技術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鴻溝,推動機器人產業(yè)從產品研發(fā)向商業(yè)運營的深度轉型。隨著機器人行業(yè)整體市場的擴大,對此類專業(yè)經紀服務需求將持續(xù)增長,涵蓋設備運維、賽事運營、IP開發(fā)等多個鏈條,預計2025年相關專業(yè)服務市場規(guī)模將突破50億元,為人形機器人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堅實支撐。
4.推動體育與文旅深度融合
此次北京亦莊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以“亦馬當先,智領未來”為主題,首創(chuàng)“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概念,深度融合科技與文旅體資源,賽道串聯(lián)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區(qū)與城市文化地標,途經南海子公園、文博大橋、通明湖公園等11個標志性景點,穿越四月盛花期形成的“泡桐大道花廊”,最終抵達科技感爆棚的通明湖公園信創(chuàng)園終點,探索出“科技+賽事+文旅”協(xié)同發(fā)展的“亦莊模式”。
與此同時,賽事還完美詮釋了科技與人文交相輝映的融合理念。比如參賽服采用仿棉速干科技面料,并融入書法家題寫的動態(tài)水墨“亦馬當先”字樣;賽事獎牌首創(chuàng)可變形交互設計,表層芯片紋理象征亦莊科技產業(yè)特色,底部雕刻亦莊地標建筑群,折疊后呈現人形機器人造型,實現了技術應用場景化與城市文化符號的創(chuàng)新性表達,兼具文化收藏價值與體育文創(chuàng)產品轉化空間。
5.引領全民智能運動潮流
從競技場到商業(yè)綜合體,機器人技術正在打破專業(yè)體育與大眾消費的界限。例如,中國乒乓球學院聯(lián)合中科新松研發(fā)的AI乒乓球機器人,在日常訓練中可以同時帶三名運動員進行多球極限訓練,目前已經在國家和地方乒乓訓練基地及培訓學校上崗。未來不僅能夠進入學校與社區(qū)普及乒乓球教育,促進全民健身熱情;還可作為家庭體育設備,引領未來全民智能化運動潮流。
這場由機器人技術引領的全民運動革命,將催生“人人可參與、處處有體驗、時時能互動”的大眾體育消費新格局。根據艾瑞咨詢《2025中國智能健身產業(yè)趨勢報告》顯示,中國智能健身賽道市場規(guī)模預計在2025年突破820億元,其中智能健身類年出貨量復合增長率將達164%。這一增長背后,是傳統(tǒng)健身場景的數字化改造與新興需求的雙重驅動。
三、賽后思辨:人機共賽時代的“破”與“立”
當2025年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首次將人形機器人推向賽道,人類運動員與機器人在同一片天空下競技的畫面,既像一部科幻電影,又像一面棱鏡,折射出技術狂飆時代體育精神的深層矛盾: 技術究竟在“賦能”體育,還是在“異化”體育?
1. 技術奇點下的爭議焦點
爭議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支持者認為,人機同賽是“科技進化”的必然。這場機器人突破人類生理極限的嘗試,不僅為競技體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還推動了新材料、智能算法等技術的迭代。例如,賽事中機器人的運動穩(wěn)定性和環(huán)境適應性得到顯著提升,為人形機器人的商業(yè)化落地積累了寶貴經驗。
然而,反對聲同樣尖銳。傳統(tǒng)體育的核心在于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極限突破,機器人追求的是“更智慧、更靈活、更穩(wěn)定”的技術邏輯,會嚴重消解了人類體育競技的純粹性。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當“機器人完賽時間”成為媒體報道焦點,人類運動員的拼搏事跡可能被邊緣化,體育精神從“以人為本”滑向“以技為尊”。
2.找準人機共存的分割點
三川匯文化科技研究院認為,化解爭議的關鍵,在于守住人類體育競技的本真價值,找準人機共存的黃金分割點,建立“技術賦能,而非主導”的認知共識。為此,當前至少需厘清兩條邊界:
一是 競技公平性底線。技術輔助須有“不可逆劣勢”限制,此次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將比賽劃分“純人類組”與“機器人組”,前者嚴格按照傳統(tǒng)賽事規(guī)則,后者要求所參賽機器人必須模擬人類雙足行走、禁止輪式移動和附加干擾,保住了比賽的基本公平。未來或可劃分“無技術介入組”與“人機協(xié)作組”,分流不同價值取向的參與者。
二是 人類主體性紅線。為確保人類始終是體育競技的主體,需構建倫理規(guī)范體系與技術風險防控機制。在制度層面,建議由國家體育總局牽頭組建“仿生體育專業(yè)委員會”,制定基于機器人智能體育賽事規(guī)范;在實踐層面,踐行“以道馭技”的科技倫理準則,對賽事中的技術應用進行監(jiān)督,守住人類主導競技場的最終權威和紅線。
3.體育競技的“三分天下”
從亦莊樣本出發(fā),未來體育競技可能呈現三大方向:一是 傳統(tǒng)體育“保護區(qū)”,對田徑、游泳、舉重等傳統(tǒng)體育項目嚴格限制技術介入,弘揚人類自我挑戰(zhàn)的精神追求;二是 人機共賽“試驗場”,如馬拉松、長跑、跨欄等耐力或競技類賽事,開放人工智能實體參賽,但須設置人機共賽的技術安全閾值;三是 純技術“新賽道”,如仿生機器人競技、算法博弈等可形成獨立的智能賽事體系,為科技成果實驗展示提供平臺。
技術革新從不會因爭議止步,但體育精神的存續(xù),取決于人類能否在“極限突破”與“意義守護”之間找到動態(tài)平衡。這場始于亦莊的體育革命,其意義遠超一場比賽本身。它像一面多棱鏡:照見的是人類在技術洪流中如何守住“為何出發(fā)”的初心。同時也啟示我們,只有當技術創(chuàng)新真正服務于人類對卓越的永恒追求時,科技與體育融合才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
結語:賽道之外,未來已來
站在2025年的時空節(jié)點上,機器人運動員的崛起不僅改寫了體育史,更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在這個時代里,技術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為可以對話、競技甚至共情的伙伴。當發(fā)令槍響,人類與機器人并肩起跑的那一刻,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速度的比拼,更是兩種智慧生命的對話。
展望未來,體育競技將升華為展示人機協(xié)同的新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技術被賦予人文溫度,成為傳遞體育精神的載體;人機混合接力賽中精妙的戰(zhàn)術配合,將重新定義團隊協(xié)作的技術邊界。當白發(fā)老人與護理機器人在社區(qū)健身角切磋太極,當殘障人在智能裝備輔助下完成夢想,一個“科技向新更加向善”的時代終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