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這個行業(yè)活下來的,就沒有一個是菜的。
真的。
這幾天,上海車展,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正式舉辦。
作為世界頂級的車展,你只要花100元門票,就能在這里集中地見到大量的產(chǎn)品和技術。能快速地了解最前沿。能大膽地想象未來的樣子。
所以,我們的同事也找了個時間,特地去了一趟現(xiàn)場,逛了6個小時。出來的時候,感覺腿上少了兩斤肉。但腦海里,卻塞滿了各種各樣的信息、畫面、聲音。以及,一些感受。
當然。這些感受,還不太成熟。如果說得不對,你就當是免費逛了一次上海車展。如果,這些帶著體溫的感受,對你理解這個正在劇烈變化的行業(yè),能有一些用處,那這6個小時,就太值得了。
與你分享。
人山人海
第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車多。人多。
根據(jù)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本屆上海車展,共邀請到了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1000家企業(yè)參展。展出的總面積,超過了36萬平方米。超百款的新車,會在本屆車展上首發(fā)。我們參觀當天,截至下午3點,參展客流就超過了12萬人次。
烏泱泱的人群里,有扛著長槍短炮的媒體老師,有專注捕捉光影的攝影師,有來自各大平臺的博主。還有幾乎在每個展區(qū)都能見到的,現(xiàn)場開播的主播們。
當然,更多的,可能還是像我們這樣,純粹來感受的普通觀眾。
特別有意思的是,外國人,明顯多了起來。各種膚色,各種語言。有些西裝革履的歐洲人,就拿著小本子,待在中國品牌的展臺上,蹲著身子,仔細記錄著自己看到的底盤、內(nèi)飾細節(jié)。那副認真的樣子,不再像老師,而是更像來取經(jīng)的學生。據(jù)說,前兩天的媒體日上,還有一位中東“榜一大哥”,在比亞迪展臺興奮地大喊“BYD!BYD!”。
這樣的場景,在過去的車展上,并不多見。
世界,可能真的變了。
但是,人多,并不意味著所有地方都同樣火爆。
有些展區(qū),真的是里三層外三層。擠都擠不動。比如奔馳。還有一些展區(qū),因為太受關注,甚至需要排隊入場。比如首次參展的小米。比如經(jīng)典的保時捷。
火焰的旁邊,就是冰山。
一片喧囂里,一些我們熟悉的老朋友,這次卻悄悄缺席了。比如雪佛蘭。比如現(xiàn)代。甚至自帶流量的特斯拉,也已經(jīng)連續(xù)幾屆沒來參加了。還有一些前幾年勢頭不錯的新勢力,比如高合,比如哪吒。
冰火兩重天的背后,是殘酷的市場洗牌和格局重塑。在這場激烈的比賽里,有人高歌猛進,擴大地盤。也有人黯然離場,或是選擇暫避鋒芒。
這人山人海里,藏著行業(yè)的興衰,也藏著未來的變化。
什么樣的變化?
第三空間
一個特別顯性的變化是,汽車,好像越來越不像我們過去印象中的汽車了。
它在努力地變成一個移動的家。一個娛樂室。一個辦公室。或者,用一個更加時髦的詞來表達:第三空間。
你看。
有的車,打開后備箱,掏出來的不是行李,而是投影幕布。想象一下,開到郊外,在星空下看場露天電影。這種體驗,也挺治愈的。
有的車,從后備箱放倒后排座椅,空間大得足夠讓一兩個成年人舒舒服服地平躺。旁邊再放點露營裝備,或是釣魚裝備,就成了一個戶外陣地。
為了實現(xiàn)這些看上去“不務正業(yè)”的功能,車企們也開始大量地交起了朋友。
你想在車里獲得影院級的視聽體驗?沒問題。杜比全景聲給你安排上。你想在車里享受錄音棚級別的純凈音樂?可以。森海塞爾準備好了。你想在車里用大屏幕打游戲、開視頻會議?小意思。高性能芯片、高速網(wǎng)絡連接都給你配齊。
車燈,也可以不僅僅是用來照明。很多車企,也開始探索大燈能玩出的花樣。比如在墻上投個圖案,或者顯示一些個性化信息。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汽車的核心價值,正在從“駕駛”本身,向“體驗”延伸。人們買車,可能不再僅僅是為了從A點到B點。還會為了在路途中,甚至在停車時,獲得更豐富、更舒適、更個性化的體驗。
汽車,正在變成一個可以移動的、智能的、充滿想象力的空間。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
而在這種趨勢之下,有些“空間”,甚至有些可愛。
毛絨汽車
你看。
智己展區(qū)的一輛車,被柔軟的粉色長絨毛包裹著。連輪轂都是毛茸茸的。車頂上還豎著兩只兔子耳朵。像是從童話故事里開出來的。
在車展這種似乎只應該充滿高科技和硬核工業(yè)感的場合下,這樣的“毛絨汽車”,還遠不止一輛。
還有一輛,被做成了卡皮巴拉的造型。車身是棕色的短絨毛。車頭憨態(tài)可掬。車頂還趴著小水豚玩偶。讓路過的人們?nèi)滩蛔^、拍照、上手。
甚至,還有細節(jié)驚人的“積木汽車”。
當然,這些汽車的樣子,可能更多是一種“裝扮”。并不是上路的樣子。
那為什么還要做這些看起來有些幼稚的車?是為了吸引眼球嗎?
不止。也許,這是一種強烈的,“年輕化”的信號。
今天的汽車消費主力,正在快速向90后、00后,這些更加年輕的群體轉(zhuǎn)移。這一代人,是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他們追求個性,注重顏值,喜歡有趣,樂于在社交媒體上分享。
在作為“汽車”之前,這些毛絨汽車、積木汽車首先是“社交貨幣”。它們可愛、新奇、自帶話題度。有機會在年輕人中引起傳播。
就像一些展臺,選擇和餐飲合作。比如和螺螄粉品牌合作。比如和霸王茶姬聯(lián)動。邏輯是相似的。都是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和他們玩在一起。先建立情感連接。天大的事,后面再說。
所以,千萬別小看這些毛茸茸的家伙。它們不一定是跑物理的高速公路的。它們是跑年輕人心里的高速公路的。在它們的身上,你能看到整個汽車行業(yè)的變化、決心。
一種擁抱新一代消費者的決心。
飛行汽車
如果說,毛絨汽車和積木汽車,是向內(nèi)探索情感。那飛行汽車,就代表著向上探索野心。
這次,好幾個展臺,都出現(xiàn)了飛行汽車的身影。
有的,像一個大號無人機,下面掛著一個透明座艙;有的,更加科幻,采用了分體式的設計。一個能在地上跑的“母艦”,車頂停著一架可以垂直起降的飛行器。到了目的地,“母艦”停好,飛行器直接起飛;還有的,更接近“陸空一體”的概念。車身兩側(cè),伸出巨大的旋翼。既能在地上跑,也能在天上飛。
那么,這些飛行汽車,是真的能飛嗎?離我們普通人還有多遠?
老實說,大部分其實還處在概念或者原型階段。想要真正實現(xiàn)商業(yè)化的運營,來面臨著技術、法規(guī)、安全、成本等等一系列挑戰(zhàn)。這條道路,可能依然還沒走到下一個里程碑。
但是,它們能出現(xiàn)在這里,本身就意義重大。
它展示的,是中國汽車工業(yè),乃至整個科技界的雄心。我們不滿足于僅僅在地面上追趕甚至超越。我們還在仰望星空,探索未來立體交通的可能性。
這種一望而知的科技感,這種努力把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勁頭,就是“激動”本身。
也許,十幾年后,我們真的就能打個飛的去上班了。
誰知道呢。
“老炮兒”
那么,在一片新能源、高科技的浪潮中,那些傳統(tǒng)的“老炮兒”,比如燃油車,是不是就沒戲了?
我們逛下來的感受,并不是如此。
燃油車展臺,依然擠滿了眼神發(fā)光的車迷。引擎的轟鳴聲,流暢硬朗的線條,純粹的機械質(zhì)感,對很多人來說,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魅力。
而且,燃油車技術,并沒有走到盡頭。這次車展,依然有人在發(fā)布新的內(nèi)燃機技術。比如,長城就拿出了自研的4.0T V8大排量發(fā)動機。比如,大眾也帶來了第五代的EA888發(fā)動機。他們還在努力挖掘內(nèi)燃機的潛力,或者探索混合動力的新可能。
除了性能車,那些復古車型,也吸引了大量目光。
比如,一輛初代奧迪Quattro。鮮紅的車身,硬朗的線條,瞬間就能把人拉回那個年代。
比如,有的展臺,直接打造成了復古街區(qū),展示著他們復刻的經(jīng)典老爺車,引得不少人駐足拍照。
汽車消費,從來都不是一個單選題。
有人追求科技嘗鮮,有人迷戀駕駛樂趣,有人鐘愛經(jīng)典設計,有人看重豪華質(zhì)感。用戶的需求是多元的,是分層的。
新能源是大勢所趨,但燃油車在特定領域、特定人群中,依然有它的生命力。有些經(jīng)典,也很難過時。
這種多元并存,本身就是一種魅力。
科技感
當然,整個逛展過程里,我們還是被一種強烈的“科技感”包圍了。
這種科技感,并不來自于對屏幕的堆砌,而是來自于硬核技術成果的展示。
比如,最常見的,“透明汽車”和“透明底盤”。
在不少展臺,你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電池是怎么布置的,電機是怎么工作的,懸掛是什么結構。這種對自家技術的底氣,給了車企們自信。
比如,兩棲專用航行推進器。它能幫助汽車,像船一樣,在水上航行。
比如,髖部助行外骨骼。利用傳感器和電機,幫助行動不便的人更輕松地行走。這已經(jīng)超出了汽車本身的范疇,進入到了更廣闊的出行領域。
比如,一些企業(yè)心目中未來無人貨車的樣子。
當然,還有無處不在的,關于“智能”的技術展示。
從更聰明的AI語音助手,到更精準的環(huán)境感知,再到更安全的冗余設計。技術的進步,是實實在在的。
因此,車企們也有機會,交出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
前面我們提到,汽車和科技、餐飲的合作。但其實,為了給用戶提供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跨界合作,已經(jīng)滲透到了方方面面。
汽車,正在變成一個連接器,一個平臺,把各種不同的品牌、技術、生活方式,都融合起來。
對“聲音”的極致追求,讓森海塞爾這樣的老牌音頻巨頭,找到了新的應用場景。對“影像”的不斷探索,讓極米這樣的投影新貴,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對“舒適乘坐”的關注,甚至可能催生和人體工學家具、健康監(jiān)測品牌的合作。對“戶外生活”的向往,則會連接露營裝備、運動器材等品牌。
這種跨界合作,本質(zhì)上是在拓展汽車的邊界。
車企們也不再僅僅是賣一個交通工具,更是在構建一個以車為中心的“生態(tài)圈”。在這個生態(tài)圈里,用戶可以享受到更豐富、更便捷、更個性化的服務和體驗。
未來,你買一輛車,可能同時也就買了一整套生活解決方案。
商業(yè)想象力的空間,是巨大的。
我想,這也是為什么,車展現(xiàn)場會熱鬧非凡,一片繁榮吧。
卷
但是,繁榮背后,如果和在場的業(yè)內(nèi)人士聊上幾句,或是想到那些缺席的品牌,你可能還是能感受到一種氣氛。
卷。
真的太卷了。
多年的競爭,不斷抬高著行業(yè)的下限。很多前幾年的中高端配置,如今已經(jīng)成了所謂的“低端款”。那種刺刀見紅的競爭壓力,彌漫在整個會場,也烙在了每個從業(yè)者的心里。
在很多細節(jié)里,你都能見到這種“卷”。
比如,為什么大家紛紛亮出了自己的技術成果?一方面,是行業(yè)越來越自信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證明。我用料扎實,技術過硬,你買我不虧。
比如,幾乎每個品牌都在強調(diào)安全。籠式車身、高強度鋼、AEB主動剎車、電池安全 …… 把一輛汽車武裝到牙齒,來回應用戶最基礎、最剛性的需求。
這種“卷”,帶來了技術的快速迭代,帶來了價格的相對實惠。
對消費者來說,這是好事。但對身處其中的車企來說,壓力山大。
變化,是唯一的不變。適者生存,在這個修羅場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誰能留下
那么,未來屬于誰?誰能留下?
很多人預測,未來幾年,汽車行業(yè)一定會尸橫遍野。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這個賽道。最終,可能只會剩下幾家,或者十幾家巨頭。
這樣的預測,其實有一定的道理。從工業(yè)規(guī)律來看,汽車這種重資產(chǎn)、高投入的行業(yè),確實有規(guī)模效應。看上去,市場份額不斷向頭部集中,似乎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在這次車展上,你也確實能看到這種趨勢的苗頭。一些企業(yè)的展臺越來越大,氣勢越來越足。比如吉利,比如比亞迪,比如奇瑞,比如華為。而一些曾經(jīng)的“小而美”或是陷入轉(zhuǎn)型困境的品牌,開始漸漸淡出視野。
但是,我們依然覺得,汽車,可能和手機、家電還不太一樣。
它不僅僅是一個功能性的產(chǎn)品。它還承載了太多功能之外的東西。駕駛的樂趣、設計的審美、身份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
用戶的需求,是極度個性化和多元化的。
就像你買衣服。有人喜歡優(yōu)衣庫的基本款,有人喜歡潮牌的設計感,有人喜歡奢侈品的質(zhì)感。很難用一個品牌滿足所有人。
汽車,可能也是如此。
有人就喜歡操控,有人就喜歡可靠,有人就喜歡肌肉感,有人就喜歡科技感。
未來,可能不會是簡單的“大魚吃小魚”。
也許會有幾家“航空母艦”級別的巨頭,占據(jù)主要的市場份額。但同時,也會有很多品牌,在某些細分場景,憑借獨特的技術、設計或者服務,活得很好。
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精準用戶,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獨特的價值。
百花齊放
逛了6個小時。走出展館。天已經(jīng)黑了。
但走在人群中,腦海中的信息、畫面、聲音、感受,依舊清晰。熱鬧的人群,硬核的科技,飛馳的未來。
百花齊放。
這種感覺,讓我們愿意去相信,2025年,汽車行業(yè)依然會非常精彩。
一種“百花齊放”的精彩。
畢竟,能在這個行業(yè)活下來的,就沒有一個是菜的。大家都在拼命進化,努力尋找自己的生態(tài)位。
就像一個熱帶雨林,有參天大樹,也有藤蔓。有兇猛的野獸,也有靈動的飛鳥。有鮮艷的花朵,也有堅韌的野草。豐富,激烈,構成了一整個生機勃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這或許就是未來幾年汽車行業(yè)的圖景。
當然,這只是我們走馬觀花之后,不太成熟的感受。未來到底怎樣,很難精準預測。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進化的齒輪,已經(jīng)飛速轉(zhuǎn)動。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那股撲面而來的力量。
這股力量里,有焦慮,有興奮,有挑戰(zhàn)。有無限的可能。
這個時代,總不缺激動人心的故事。
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