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70周年,你不知道的上海|全國供應米棉煤助上海平抑物價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70周年,你不知道的上海|全國供應米棉煤助上海平抑物價

1949年6月初的上?!般y元之戰(zhàn)”初步打擊了金融界的投機勢力,讓人民幣在上海站住了腳。但是市場沒穩(wěn)定多久,新一輪的“米棉之戰(zhàn)”又開始了。上海市政府向中央求援,從各解放區(qū)向上海調運24萬噸煤、大量糧食、棉花以保證上海物資的供應、恢復生產。

圖片來源:《戰(zhàn)上海》

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第70個年頭。70年前,作為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難關,上海解放對新中國意義重大。沒有城市管理和經濟運行經驗的共產黨人如何以強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緊緊依靠廣大群眾,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戰(zhàn)勝一個個難以想象的困難和挑戰(zhàn),解放上海,安定上海的?

2018年12月,軍史專家劉統(tǒng)出版《戰(zhàn)上?!芬粫?,以詳實的史料還原了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上海解放第一年中發(fā)生的故事。我們從書中節(jié)選了有關經濟的七部分內容,呈現共產黨人和上海人民在穩(wěn)定上海經濟方面所做的種種努力。今天發(fā)表系列文章第五篇,講述上海遭遇米、棉、油短缺、通貨膨脹等危機時,全國各地是如何支援上海、上海民眾自身又是如何自救以解決短缺問題、平抑物價的。

《戰(zhàn)上海》 
劉統(tǒng)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2018-12

解放前的上海是個開放型的國際城市,由于海運的優(yōu)勢,上海的糧食和棉花60%依賴進口,石油則100%依賴進口。上海工業(yè)的原料也大部分依賴進口。這個現象是因為上海工商業(yè)外資居多,民族工商業(yè)相對薄弱形成的。上海解放后,國民黨軍隊雖然撤出,但是他們以舟山群島為基地,對上海實施封鎖。自6月23日國民黨海軍在長江口布雷和派軍艦封鎖,外國輪船無法進入吳淞口,原來繁忙的進出口貿易完全中斷,不可避免地對上海的經濟和民眾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1948年到1949年5月,上海經濟的最大特點是物資短缺、通貨膨脹導致的投機盛行。國民黨貨幣體系的崩潰,百姓完全不相信紙幣,發(fā)了錢趕緊去購買物資,只有實物囤在手里才能放心,上海南京路的商店里連裘皮大衣都搶光了。商人也囤積居奇,只要和生活有關的東西,見貨就囤,等著物價上漲。經營實業(yè)的資本家也無心經營企業(yè),把流動資金也投入搶購囤積商品的風潮之中。這種畸形的市場和消費心態(tài),就是上海解放后共產黨面臨的現實。

物資短缺的挑戰(zhàn)

陳毅接管上海后,馬上面臨如何養(yǎng)活上海500萬人口的嚴峻局面。國民黨卷走了所有銀行儲備,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僅剩余了少量存款。糧食和煤的儲量僅夠維持半月之用。國民黨在逃跑時掠走了大部分輪船,鐵路因為戰(zhàn)爭原因尚未完全恢復。對上海新的物資運輸供應體系尚未建立,真是困難堆積如山。

物資短缺造成了上海糧食和棉花價格在6月下旬開始暴漲。上海市政府有過統(tǒng)計,5月30日主要生活必需品價(人民幣):

中等秈米每市石4800元

兵船面粉每袋1350元

龍頭細布每匹7700元

煙煤每噸20000元

豬肉每市斤3207元

到6月9日,由于銀元對人民幣比值暴漲,物價迅速上漲:

米每市石16000元

面粉每袋3995元

龍頭細布每匹13500元

煙煤每噸49500元

豬肉每市斤6000元

6月11日打擊證券大樓投機商之后,隨著銀元和黃金硬通貨禁止在市場流通,物價隨著下跌。但是到6月底,物價再次上漲,基本到達6月初的水平。

恢復鐵路、航運以打通供煤之路

為了平抑物價,保證上海生活必需品的供應,上海市政府向中央求援,從各解放區(qū)向上海大量調運物資,恢復鐵路和內河航運,成為當務之急。

航運方面,軍管會航運處接管單位計有國營招商局、中華拖駁公司、中國運輸公司、交通部船舶修理所、臺灣航業(yè)公司上海分公司、浦東造船廠及上海港務工程局、上海港務整理委員會等,各種輪船共278艘,總噸位達14萬噸。尚有在長江沿線及華北解放區(qū)港口119艘,約占其總數的66%。國民黨潰逃時,強迫拉走大批船只,并將不能帶走的船只破壞沉沒。航運處接管第一天,即迅速恢復各線通航,一面接管,一面籌劃復航。

浦東修船廠全體工人每天工作到晚10時,修理“江陵”號。終于在6月2日作為第一艘復航輪船駛往漢口。為打撈被國民黨軍沉沒在黃浦江里的船只,航運處邀請上海航業(yè)界通力合作,組織打撈修理指導委員會,經過1個月的努力,打撈出水的有“閔南”“民權”“生民”等大小輪船47艘,并積極打撈其余船只。(來源見文后注釋1)

鐵路方面,國民黨軍潰逃時,滬杭線大橋7座曾遭破壞。路基、路軌、電信、號志、車場等多處,除公開破壞之外,還留下特務進行暗中破壞。

在恢復通車中,鐵路員工組織修橋工程隊搶修路軌橋梁,組織糾察隊維持秩序。在搶修滬杭線二號橋時,在鐵道工程團協(xié)助下,員工們喊出“通車第一”的口號,奮發(fā)努力,晝夜搶修。在鐵路員工及鐵道工程團努力之下,本來預定八天的工程,六天半即告完成,上海至松江間交通于是恢復。

京滬線被破壞橋梁修復工程及滬杭線六大橋梁之大規(guī)模搶修工程已先后于6月上旬開始,7月底即可全部完工。

在此同時,各有關行車之重要設備、電信亦在員工努力下?lián)屝尥戤?,現因路基橋梁尚未穩(wěn)固,每小時行車速度為49公里,較解放初期已有提高,可以避免的意外危險,也大為減少。上海機務段搶修客貨車598輛,機車62輛,客車增加25輛。(來源見文后注釋2)

鐵路線修復后,京滬(上海至南京)線全長312公里,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第一日)即已全線通車。滬杭(上海至杭州)線長196公里,8月1日全線通車。滬平(上海到北平)線7月1日試車,7月10日正式通車。此項直達列車自1937年秋天斷絕以來已達12年次。

鐵路、航運恢復后,各地的糧食、棉花、煤炭源源不斷運往上海,最先得到緩解的是煤炭供應。

上海解放前的1948年,全年煙煤需要數量為1214199噸,其中:開灤煤676097噸,占55.65%,臺灣基隆煤343081噸,占28.24%,華東煤118811噸,占9.78%,外國煤(日本、蘇聯(lián)、美國)進口54733噸,占4.51%,淮南煤最少,為22077噸,僅占總數之1.82%。

解放后煤炭來源發(fā)生很大變化,基隆及外國煤總數約40萬噸不能運到,但是山東賈汪、淄博煤區(qū)均可運滬接濟。上海燃煤需要量根據過去三年的數字估計,每月燃煤需要大約是95400—127000噸。由于大型船舶被國民黨軍于解放前擄走十分之九,上海工業(yè)尚未完全恢復等原因,故實際需煤量數字當較上述估計者為少,大致有80000—100000噸煙煤足敷需要。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規(guī)定煤炭供應以公用事業(yè)為首,公營企業(yè)次之,再次為私營企業(yè),煤商不作分配對象。為調劑煤源起見,政府鼓勵有運輸能力者直接到產區(qū)購運,所以在產區(qū)交貨燃煤的價格特別便宜。因海運船只大部分被國民黨擄去,北煤南運比較困難。但是平滬鐵路通車及運用內河航運木駁運輸滿足了煤炭供應需求。自1949年5月下旬到8月20日的3個月中,江北各礦(淮南、賈汪、淄博各礦)共運了近50萬噸煤供應長江各大城市,其中運到上海的就有24萬噸,已經初步解決了上海的燃料問題。

克服上海供糧難題

但是糧食問題沒那么容易解決。當時解放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幾百萬解放軍需要大批軍糧。長江以北的農村生產水平落后,糧食產量遠不如江南,戰(zhàn)爭之后的恢復重建也剛開始,所以征集糧食絕非易事。解放上海之前,江淮地區(qū)就已經征集了大批糧食,供應剛剛解放的上海。

應該指出,這是解放區(qū)戰(zhàn)爭動員的方式,只能是臨時的,不可能常態(tài)化。而且大米的供應遠遠滿足不了上海的需求。在上海的求援下,北方的小麥也被征集起來,運往上海。上海有加工面粉的工廠,此時因為外國進口小麥來源斷絕,處于停工狀態(tài)。把這些企業(yè)盤活,既能解決上海的糧食供應,也能讓企業(yè)復工產生效益。

代磨的麥子先給各廠,磨好了的粉可向市上賣,然后把售款所得收購麥子再磨。這樣無形中給與各廠資金周轉的機會,等于給予實物貸款。以前麩皮是多銷于外洋的,現在糧食局還可幫助收購一部分,使它變成活的資金。上海的八大面粉廠就在人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于7月1日起均已先后復工。一位面粉廠經理說:“人民政府確實是人民的政府,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好的政府呀!”

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著吃

7月22日,陳云抵達上海主持各大區(qū)財經領導干部會議,住在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調查上海經濟情況,研究解決全國財政問題。

經過幾天的調查研究和與上海黨政領導交換意見后,1949年7月27日由中財委召集的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五大區(qū)財經領導干部會議在上海開幕(即上海財經會議)。陳云主持了這次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和總結。會議分為綜合、財政、金融、貿易四個小組,詳細研究了在全國范圍內克服當年財經困難、力爭財政狀況好轉的問題,提出全國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國,以及保證上海物資供應的辦法:

(一)精簡節(jié)約。由于精簡人員困難較大,所以不用裁員而用減薪的辦法,“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著吃”。

(二)在新解放的鄉(xiāng)村抓緊征糧,新解放的城市抓緊收稅。

(三)發(fā)行公債。會議原定發(fā)行二千四百億元,后因民族資產階級人士有異議,中央決定推遲。

(四)中財委從全國各地調集物資,首先保證上海需用的糧食、棉花、煤炭,穩(wěn)住上海,恢復生產。

在這次會議上,還就急待統(tǒng)一的幾個問題作了規(guī)定:第一,統(tǒng)一規(guī)定各地的秋糧征購任務、1949年8月至12月的貨幣發(fā)行量和各區(qū)域間的物資調撥計劃。第二,統(tǒng)一稅率。第三,建立由中財委領導的統(tǒng)一的發(fā)行庫。第四,建立全國性的花紗布公司、中紡公司、土產公司,集中掌握重要物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一次重要的財政會議。

1. 上海市政府:《上海經濟上的重要問題概述》,1949年9月,上海市檔案館存件。

2.謝?。骸督夥藕笊虾5暮竭\和鐵道》,《解放日報》1949年7月11日。

本文書摘部分節(jié)選自《戰(zhàn)上?!芬粫?,較原文有刪節(jié),小標題系編者所加,經出版社授權發(fā)布。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70周年,你不知道的上海|全國供應米棉煤助上海平抑物價

1949年6月初的上?!般y元之戰(zhàn)”初步打擊了金融界的投機勢力,讓人民幣在上海站住了腳。但是市場沒穩(wěn)定多久,新一輪的“米棉之戰(zhàn)”又開始了。上海市政府向中央求援,從各解放區(qū)向上海調運24萬噸煤、大量糧食、棉花以保證上海物資的供應、恢復生產。

圖片來源:《戰(zhàn)上海》

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第70個年頭。70年前,作為中國革命的最后一個難關,上海解放對新中國意義重大。沒有城市管理和經濟運行經驗的共產黨人如何以強大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智慧,緊緊依靠廣大群眾,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創(chuàng)新,戰(zhàn)勝一個個難以想象的困難和挑戰(zhàn),解放上海,安定上海的?

2018年12月,軍史專家劉統(tǒng)出版《戰(zhàn)上?!芬粫栽攲嵉氖妨线€原了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上海解放第一年中發(fā)生的故事。我們從書中節(jié)選了有關經濟的七部分內容,呈現共產黨人和上海人民在穩(wěn)定上海經濟方面所做的種種努力。今天發(fā)表系列文章第五篇,講述上海遭遇米、棉、油短缺、通貨膨脹等危機時,全國各地是如何支援上海、上海民眾自身又是如何自救以解決短缺問題、平抑物價的。

《戰(zhàn)上?!?nbsp;
劉統(tǒng)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2018-12

解放前的上海是個開放型的國際城市,由于海運的優(yōu)勢,上海的糧食和棉花60%依賴進口,石油則100%依賴進口。上海工業(yè)的原料也大部分依賴進口。這個現象是因為上海工商業(yè)外資居多,民族工商業(yè)相對薄弱形成的。上海解放后,國民黨軍隊雖然撤出,但是他們以舟山群島為基地,對上海實施封鎖。自6月23日國民黨海軍在長江口布雷和派軍艦封鎖,外國輪船無法進入吳淞口,原來繁忙的進出口貿易完全中斷,不可避免地對上海的經濟和民眾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1948年到1949年5月,上海經濟的最大特點是物資短缺、通貨膨脹導致的投機盛行。國民黨貨幣體系的崩潰,百姓完全不相信紙幣,發(fā)了錢趕緊去購買物資,只有實物囤在手里才能放心,上海南京路的商店里連裘皮大衣都搶光了。商人也囤積居奇,只要和生活有關的東西,見貨就囤,等著物價上漲。經營實業(yè)的資本家也無心經營企業(yè),把流動資金也投入搶購囤積商品的風潮之中。這種畸形的市場和消費心態(tài),就是上海解放后共產黨面臨的現實。

物資短缺的挑戰(zhàn)

陳毅接管上海后,馬上面臨如何養(yǎng)活上海500萬人口的嚴峻局面。國民黨卷走了所有銀行儲備,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僅剩余了少量存款。糧食和煤的儲量僅夠維持半月之用。國民黨在逃跑時掠走了大部分輪船,鐵路因為戰(zhàn)爭原因尚未完全恢復。對上海新的物資運輸供應體系尚未建立,真是困難堆積如山。

物資短缺造成了上海糧食和棉花價格在6月下旬開始暴漲。上海市政府有過統(tǒng)計,5月30日主要生活必需品價(人民幣):

中等秈米每市石4800元

兵船面粉每袋1350元

龍頭細布每匹7700元

煙煤每噸20000元

豬肉每市斤3207元

到6月9日,由于銀元對人民幣比值暴漲,物價迅速上漲:

米每市石16000元

面粉每袋3995元

龍頭細布每匹13500元

煙煤每噸49500元

豬肉每市斤6000元

6月11日打擊證券大樓投機商之后,隨著銀元和黃金硬通貨禁止在市場流通,物價隨著下跌。但是到6月底,物價再次上漲,基本到達6月初的水平。

恢復鐵路、航運以打通供煤之路

為了平抑物價,保證上海生活必需品的供應,上海市政府向中央求援,從各解放區(qū)向上海大量調運物資,恢復鐵路和內河航運,成為當務之急。

航運方面,軍管會航運處接管單位計有國營招商局、中華拖駁公司、中國運輸公司、交通部船舶修理所、臺灣航業(yè)公司上海分公司、浦東造船廠及上海港務工程局、上海港務整理委員會等,各種輪船共278艘,總噸位達14萬噸。尚有在長江沿線及華北解放區(qū)港口119艘,約占其總數的66%。國民黨潰逃時,強迫拉走大批船只,并將不能帶走的船只破壞沉沒。航運處接管第一天,即迅速恢復各線通航,一面接管,一面籌劃復航。

浦東修船廠全體工人每天工作到晚10時,修理“江陵”號。終于在6月2日作為第一艘復航輪船駛往漢口。為打撈被國民黨軍沉沒在黃浦江里的船只,航運處邀請上海航業(yè)界通力合作,組織打撈修理指導委員會,經過1個月的努力,打撈出水的有“閔南”“民權”“生民”等大小輪船47艘,并積極打撈其余船只。(來源見文后注釋1)

鐵路方面,國民黨軍潰逃時,滬杭線大橋7座曾遭破壞。路基、路軌、電信、號志、車場等多處,除公開破壞之外,還留下特務進行暗中破壞。

在恢復通車中,鐵路員工組織修橋工程隊搶修路軌橋梁,組織糾察隊維持秩序。在搶修滬杭線二號橋時,在鐵道工程團協(xié)助下,員工們喊出“通車第一”的口號,奮發(fā)努力,晝夜搶修。在鐵路員工及鐵道工程團努力之下,本來預定八天的工程,六天半即告完成,上海至松江間交通于是恢復。

京滬線被破壞橋梁修復工程及滬杭線六大橋梁之大規(guī)模搶修工程已先后于6月上旬開始,7月底即可全部完工。

在此同時,各有關行車之重要設備、電信亦在員工努力下?lián)屝尥戤?,現因路基橋梁尚未穩(wěn)固,每小時行車速度為49公里,較解放初期已有提高,可以避免的意外危險,也大為減少。上海機務段搶修客貨車598輛,機車62輛,客車增加25輛。(來源見文后注釋2)

鐵路線修復后,京滬(上海至南京)線全長312公里,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第一日)即已全線通車。滬杭(上海至杭州)線長196公里,8月1日全線通車。滬平(上海到北平)線7月1日試車,7月10日正式通車。此項直達列車自1937年秋天斷絕以來已達12年次。

鐵路、航運恢復后,各地的糧食、棉花、煤炭源源不斷運往上海,最先得到緩解的是煤炭供應。

上海解放前的1948年,全年煙煤需要數量為1214199噸,其中:開灤煤676097噸,占55.65%,臺灣基隆煤343081噸,占28.24%,華東煤118811噸,占9.78%,外國煤(日本、蘇聯(lián)、美國)進口54733噸,占4.51%,淮南煤最少,為22077噸,僅占總數之1.82%。

解放后煤炭來源發(fā)生很大變化,基隆及外國煤總數約40萬噸不能運到,但是山東賈汪、淄博煤區(qū)均可運滬接濟。上海燃煤需要量根據過去三年的數字估計,每月燃煤需要大約是95400—127000噸。由于大型船舶被國民黨軍于解放前擄走十分之九,上海工業(yè)尚未完全恢復等原因,故實際需煤量數字當較上述估計者為少,大致有80000—100000噸煙煤足敷需要。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規(guī)定煤炭供應以公用事業(yè)為首,公營企業(yè)次之,再次為私營企業(yè),煤商不作分配對象。為調劑煤源起見,政府鼓勵有運輸能力者直接到產區(qū)購運,所以在產區(qū)交貨燃煤的價格特別便宜。因海運船只大部分被國民黨擄去,北煤南運比較困難。但是平滬鐵路通車及運用內河航運木駁運輸滿足了煤炭供應需求。自1949年5月下旬到8月20日的3個月中,江北各礦(淮南、賈汪、淄博各礦)共運了近50萬噸煤供應長江各大城市,其中運到上海的就有24萬噸,已經初步解決了上海的燃料問題。

克服上海供糧難題

但是糧食問題沒那么容易解決。當時解放戰(zhàn)爭還在繼續(xù),幾百萬解放軍需要大批軍糧。長江以北的農村生產水平落后,糧食產量遠不如江南,戰(zhàn)爭之后的恢復重建也剛開始,所以征集糧食絕非易事。解放上海之前,江淮地區(qū)就已經征集了大批糧食,供應剛剛解放的上海。

應該指出,這是解放區(qū)戰(zhàn)爭動員的方式,只能是臨時的,不可能常態(tài)化。而且大米的供應遠遠滿足不了上海的需求。在上海的求援下,北方的小麥也被征集起來,運往上海。上海有加工面粉的工廠,此時因為外國進口小麥來源斷絕,處于停工狀態(tài)。把這些企業(yè)盤活,既能解決上海的糧食供應,也能讓企業(yè)復工產生效益。

代磨的麥子先給各廠,磨好了的粉可向市上賣,然后把售款所得收購麥子再磨。這樣無形中給與各廠資金周轉的機會,等于給予實物貸款。以前麩皮是多銷于外洋的,現在糧食局還可幫助收購一部分,使它變成活的資金。上海的八大面粉廠就在人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于7月1日起均已先后復工。一位面粉廠經理說:“人民政府確實是人民的政府,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好的政府呀!”

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著吃

7月22日,陳云抵達上海主持各大區(qū)財經領導干部會議,住在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調查上海經濟情況,研究解決全國財政問題。

經過幾天的調查研究和與上海黨政領導交換意見后,1949年7月27日由中財委召集的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五大區(qū)財經領導干部會議在上海開幕(即上海財經會議)。陳云主持了這次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和總結。會議分為綜合、財政、金融、貿易四個小組,詳細研究了在全國范圍內克服當年財經困難、力爭財政狀況好轉的問題,提出全國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國,以及保證上海物資供應的辦法:

(一)精簡節(jié)約。由于精簡人員困難較大,所以不用裁員而用減薪的辦法,“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著吃”。

(二)在新解放的鄉(xiāng)村抓緊征糧,新解放的城市抓緊收稅。

(三)發(fā)行公債。會議原定發(fā)行二千四百億元,后因民族資產階級人士有異議,中央決定推遲。

(四)中財委從全國各地調集物資,首先保證上海需用的糧食、棉花、煤炭,穩(wěn)住上海,恢復生產。

在這次會議上,還就急待統(tǒng)一的幾個問題作了規(guī)定:第一,統(tǒng)一規(guī)定各地的秋糧征購任務、1949年8月至12月的貨幣發(fā)行量和各區(qū)域間的物資調撥計劃。第二,統(tǒng)一稅率。第三,建立由中財委領導的統(tǒng)一的發(fā)行庫。第四,建立全國性的花紗布公司、中紡公司、土產公司,集中掌握重要物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一次重要的財政會議。

1. 上海市政府:《上海經濟上的重要問題概述》,1949年9月,上海市檔案館存件。

2.謝?。骸督夥藕笊虾5暮竭\和鐵道》,《解放日報》1949年7月11日。

本文書摘部分節(jié)選自《戰(zhàn)上?!芬粫?,較原文有刪節(jié),小標題系編者所加,經出版社授權發(fā)布。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