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獨角金融 丁一
編輯|付影
時隔2年,基金公司又掀起一輪自購潮。
4月8日,南方基金發(fā)布公告稱,基于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信心,將以固有資金認購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南方浩益進取聚申3個月持有期混合(FOF)2000萬元。同時,南方基金還表示,近期將繼續(xù)申購公司旗下偏股型公募基金,合計出資不低于1億元。
根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以來已有57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購,總金額超25.3億元。這是近兩年來第二次基金自購潮下的縮影,上一次發(fā)生在2020年疫情之初。
作為促進市場平穩(wěn)運行的壓艙石,基金公司的穩(wěn)盤決心可見一斑。但自購不是兒戲,投下真金白銀,真的就能增強市場信心嗎?護盤之下,又有哪些基金經理借勢實現了個人財富增長呢?
1、基金進入至暗時刻,多家公司自購護盤
黑天鵝事件頻出,全球股市出現回調,A股顯然無法獨善其身。截至3月31日,上證指數年內跌10.65%,深證成指跌18.44%,創(chuàng)業(yè)板指跌19.96%,科創(chuàng)50跌21.97%。
受A股下跌影響,基金與凈值型理財市場慘遭重創(chuàng),大批主動權益基金大幅虧損,再度步入“至暗時刻”。
3月9日,即北上資金最近一輪巨量流出(始于3月7日)的第三日,同時也是A股連續(xù)收陰的第五個交易日,萬家基金發(fā)布公告表示將在公告發(fā)布之日起一個月內出資5000萬元自有資金申購旗下偏股型基金,率先打響了月內自購的第一槍。此后幾天時間,北上資金繼續(xù)流出,A股及港股亦繼續(xù)調整。
直至3月16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專題會議之后,證監(jiān)會表示全力維護資本市場的平穩(wěn)運行,提出包括引導基金公司自購份額在內的多個工作重點。從數據上看,這一表態(tài)提振了市場信心。3月16日當天,北上資金結束連續(xù)7日大幅流出態(tài)勢,A股及港股亦一掃頹勢,上證指數、深證成指皆放量上漲,漲幅分別為3.48%和4.02%,恒生指數漲幅更是達到9.08%。
而證監(jiān)會的信號一經釋放,多家基金公司隨即作出反應。
隨著睿遠基金自購公告的發(fā)布,這場自購潮拉開了大幕。次日,易方達、天弘等基金公司發(fā)布自購公告,易方達表示將以2億元固有資金申購旗下權益類基金及FOF基金,天弘則表示已于3月17日運用1億元固有資金申購旗下偏股型基金,并承諾持有時間不少于1年。
隨后,中歐、海富通、益民等基金公司也先后發(fā)布自購公告,值得一提的是,中歐基金承諾將在公告之日起30個交易日內自購1.50億元,倘若這筆自購順利完成,其2022年以來的自購金額將達到2.6億元。
事實上,這波自購潮在年初就已初見端倪。
1月26日、27日兩天內,18家公募基金掀起了自購潮,包括易方達基金、富國基金、工銀瑞信,以及使用固有資金申購自家基金產品的中歐基金、華安基金和博道基金等,計劃自購金額合計高達12.9億元。
根據同花順的統(tǒng)計數據,今年以來共計57家基金公司和券商自購旗下基金,累計金額超25.3億元,南方基金、華泰證券資管、大成基金、國泰基金等自購金額均已超億元。
2、自購,是時間的玫瑰還是炮灰?
基金自購并非新鮮事物,在歷次基金自購潮中,基金公司也往往承擔著比以往更多的責任。
2015年股災之際,近40家基金公司宣布自購旗下權益基金,自購金額達21.46萬元。
2020年,疫情來勢洶洶,市場異常低迷,不少人都認為是2015年股災的再現,部分心智不堅定的股民更是割肉跑路,基金公司就在這個時候挺身而出,進行了真金白銀的自購。
興全基金率先宣布運用固有資金自購旗下偏股型基金6000萬,隨后天弘、易方達、匯添富、廣發(fā)、富國、華安、東方紅等基金公司也相繼發(fā)布公告參與自購。
最終,2020年共41家基金公司宣布認購旗下公募產品,合計金額近26億元,達到25.72億元。其中自購金額超過1億元的達到7家,分別為天弘、易方達、匯添富、廣發(fā)、華安、東證資管、中銀基金。
和本次情況類似,當時基金公司除了用固有基金自購外,還有不少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經理、員工家屬等參與自購。
兩年時間已然過去,這些基金公司經歷一番艱難的掙扎之后,是否等到了時間的玫瑰?
Wind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237只權益類基金(A/C份額分開計算)獲得其所在基金公司固有資金的認購。從2020年初至今,213只基金已取得正收益,占比9成,其中79只的收益率超過50%,13只基金收益率翻倍。
以重倉新能源的中歐先進制造A為例,2020年一季度,中歐基金用1000萬元的固有資金申購742萬份,兩年多來上漲150.02%,收益率高居榜首,同時也是唯一一只收益超過1.5倍的基金。
但風險與機遇并存,即便是大多數自購基金都已修成正果,也有少部分至今收益率仍未扭正。
據統(tǒng)計,2020年自購潮中,截至目前有21只基金在兩年多的時間內仍然處于虧損狀態(tài),其中虧損最多的是財通中證香港紅利和先鋒聚利,這兩只基金的回撤分別達到18.03%和10.19%。
2020年3月,財通基金以1000萬自有資金申購了中證香港紅利1038萬份額,成為該基金最大的持有人。但從被自購之后,凈值不斷走低,開始大幅落后基準的漲幅。
2021年四季報顯示,中證香港紅利的資產凈值從2019年11月6日起連續(xù)526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而先鋒聚利的季報中也提示資產凈值連續(xù)6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但2020年先鋒基金的認購份額僅487萬份,不及財通基金的一半,且在2020年下半年就已全部贖回。
對于一個流通市值近百億的市場而言,基金公司的自購可謂杯水車薪,但回看歷史不難發(fā)現,在公募基金自購潮中持有公募基金,堅持下來大概率可以獲得正收益,這也給了如今低迷的市場更多的信心。
歷史上,基金自購潮分別出現在在基金凈值較低的時候,基金公司的自購往往能夠緩解整體低迷的程度,或是維持產品延續(xù)期(連續(xù)2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會被清盤),有利于基金規(guī)模的穩(wěn)定,以及基金的長期運作管理。
3、基金經理額外的“獎勵”
但基金經理并非全無私心。
一方面,通過大肆宣揚自購展示自己值得信任的形象,為基金公司提供“品牌營銷”素材,另一方面,自購之下,也讓一些基金經理個人財富獲得增長。
自購對基金經理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年終獎。基金經理的業(yè)績與其管理規(guī)模息息相關,管理規(guī)模越大,年終獎越豐厚。而基金經理自購行為所產生的示范效應,毫無疑問會使搖擺不定的基民參與基金的認購,無形之中能堅定持有者繼續(xù)持有的決心,進而擴大基金管理規(guī)模。不少基金公司還出臺了激勵政策,鼓勵基金經理參與自購,這也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
據“阿爾法工場DeepFund”報道,嘉實基金的基金經理只要認購旗下基金,薪酬會按照每三個月10%的比例遞增。如果基金經理自購的份額超過150萬份,持有時間不少于兩年,且業(yè)績排名在前50%,自購部分盈利后還將翻倍給予作為年終獎。
此外,基金自購可以實現個人財富的增長。根據業(yè)內人士說法,基金經理在低位時通過自購買入基金,相當于間接持有了部分股票,引發(fā)市場大量關注之后,股價抬升,基金凈值水漲船高,基金經理可以順勢賣出此前自購的基金賺取差價。
另據《廣州日報》早在2015年曾報道,為鼓勵基金經理買入自己管理的基金,興業(yè)全球基金啟動了持基激勵方案。方案表明,公司旗下基金經理須買入自己管理的偏股型基金,投資金額超1200萬元,持有期限不少于2年,公司以百慕大式認購期權的方式為運作良好的基金提供“收益翻倍”的行權機會。
對于投資者來說,基金自購的確可以看作行情見底的信號,但集體自購并不意味著投資者可以追隨買進,究竟是“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還是“做時間的朋友”,更應該是從基金投向、基金管理人戰(zhàn)績和風格、基金公司投研實力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之后的謹慎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