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豐田章男正在“逼和”馬斯克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豐田章男正在“逼和”馬斯克

豐田堅持走純視覺的底氣來自哪里?純視覺是否真的可以取代激光雷達呢?

文|談擎說AI  

前不久,自動駕駛行業(yè)發(fā)生了一件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事。

豐田汽車旗下Woven Planet于4月7日宣布,將一改此前隆重發(fā)布的多傳感器融合技術方案,轉(zhuǎn)而使用低成本攝像頭來收集數(shù)據(jù),并通過有效訓練來研發(fā)和提升其自動駕駛系統(tǒng)。

此事一經(jīng)公布,特斯拉CEO馬斯克很快回復了一串意味深長的省略號,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雙方不久前的一次劍拔弩張的口水戰(zhàn)。

在愚人節(jié)上,特斯拉“隆重”宣布要推出氫能源汽車Model H。當被問及對特斯拉轉(zhuǎn)向氫氣的評論時,豐田發(fā)言人Jon Shunt回復:“真是厚顏無恥!在他對氫能源發(fā)表了那么多負面評論之后改用氫氣!真是個b******!”

豐田與特斯拉的相愛相殺由來已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豐田曾認為特斯拉堅持的純電動技術路線不現(xiàn)實,于是在2016年出售了特斯拉的股票。在2020年,特斯拉市值一度超越豐田,當時豐田社長豐田章男還在嘲笑特斯拉的業(yè)務像是“一家推銷菜譜的餐廳”。

但是,眼看著特斯拉市值破萬億,將昔日包括豐田在內(nèi)的一眾傳統(tǒng)車企遠遠甩在身后,豐田居然開始務實起來,在技術路線上也想要摸著特斯拉過河。

那么,豐田堅持走純視覺的底氣來自哪里?純視覺是否真的可以取代激光雷達呢?

豐田加入“純視覺派”,是覺得激光雷達不好用嗎?

在討論有關自動駕駛的技術路線問題時,首先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單從技術角度而言,激光雷達在智能駕駛感知上的優(yōu)勢很早就被證明過。

2007年,DARPA在美國加州舉辦了無人駕駛挑戰(zhàn)賽,11個團隊入圍決賽,在6個完成比賽的團隊中,有5支車隊都安裝了Velodyne的HDL-64E傳感器。

如此先進的激光雷達,馬斯克之所以棄之不用,在于其高昂的成本。百度、谷歌等自動駕駛項目采用的Velodyne 64線激光雷達售價高達八萬美元,一個配件成本直接頂兩輛特斯拉Model3售價,馬斯克果斷選擇純視覺。

時至今日,激光雷達價格雖然下降了不少,但特斯拉依然堅持純視覺,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首先,特斯拉基于純視覺和數(shù)據(jù)推動算法的商業(yè)模式已經(jīng)成熟。以售價約4萬美元的Model 3為例,其FSD服務的售價就接近1萬美元,而且據(jù)調(diào)查顯示,大約有近6成的特斯拉用戶都會購買FSD。

其次,從純視覺換到激光雷達與攝像頭相融合的方案,有很高的轉(zhuǎn)換成本。再加上特斯拉一直宣稱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純視覺方案堪比人類的肉眼,在很多用戶的認知當中,特斯拉的純視覺就是了不起。這時候冒然推出配置激光雷達的車型,無異于自相矛盾,用戶也會難以決斷。

而對當下的豐田來說,選擇哪種感知方案其實有點糾結,畢竟除了特斯拉,激光雷達幾乎已經(jīng)是L3的標配,之所以要改弦更張轉(zhuǎn)向純視覺,看似出人意料,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是處于成本控制的考量。從車型等級來看,豐田的車型覆蓋了大量消費中端車型的主流用戶,在成本控制方面比之特斯拉當然更為苛刻。當下激光雷達雖然降價明顯,但跟攝像頭相比,還是貴了不少。

拿理想即將推出的L9來說,所搭載英偉達的Orin芯片要大幾千,激光雷達也要大幾千。一整套高階智能駕駛的BOM成本算下來,通常達到幾萬元??墒窃敢饣◣兹f元為智能駕駛買單的用戶到底有多少呢?

根據(jù)高工汽車研究院發(fā)布的ADAS市場報告,去年國內(nèi)汽車市場中,智能駕駛的銷量里面,95%都是最基礎的ADAS功能,高階智能駕駛的市場占比連3%還不到。

一個豐田的小排量自然吸氣發(fā)動機售價不到5000元,而一個高級64線激光雷達的價格比這樣一臺燃油發(fā)動機還貴,考慮到在全球的市場規(guī)模,豐田顯然無法接受這么貴的配置。

其次,豐田不需要借助激光雷達支撐起品牌的高端化訴求。除了特斯拉,新勢力青睞激光雷達,除了感知定位更加精準的優(yōu)點,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激光雷達自帶一種高級感。

新勢力車企沒有歷史包袱,順應智能化趨勢,從高端車切入,自上向下進行產(chǎn)品布局更容易,而激光雷達盡管有點貴,但對溢價較高的高端車型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在營造高級感方面,特斯拉和其他新勢力的確走出了不一樣的路線。

馬斯克高舉“第一性原理”的大旗,認為“圖像數(shù)據(jù)本質(zhì)上已經(jīng)包含駕駛所需的一切信息,人類能做到,AI司機也應該能做到?!敝劣诰烤鼓膫€更先進,用戶其實很難評判,但若以銷量來論英雄,不得不承認各有各的道理。

這就好比在歌唱類選秀綜藝的舞臺上,別的新勢力選手挑戰(zhàn)的是炫技的“爵士樂”(貴且多的激光雷達),內(nèi)行觀眾大呼水平高,按下了手中的投票鍵;而特斯拉,是一位頭腦靈活的選手,別開生面地唱了一首“原生態(tài)”(純視覺),大家也覺得個性十足。

眼下來到豐田的智能駕駛show time,作為老將選手,豐田已經(jīng)靠雷克薩斯證明了高端車型的品牌力,即使一首歌發(fā)揮得一般,不少觀眾還是會“感情用事”,可能還是會認可那個曾打動過他的聲音。

所以豐田之所以敢于走純視覺路線,還在于它沒有品牌高端化的緊迫感,而更多是基于成本控制的考量。從這點來看,豐田章男并沒有被馬斯克的氣勢壓倒,而是選擇穩(wěn)妥地跟隨策略,以相似的技術路線“逼和”馬斯克。

可是從長遠來看,豐田或許還是不會放棄激光雷達。在這次公告中,豐田也明確表示不會完全放棄激光雷達,“會繼續(xù)將激光雷達用于機器人出租車和自動駕駛汽車,基于攝像頭的技術應該會在未來迎頭趕上?!?/p>

那么,豐田作為銷量依舊最能打的傳統(tǒng)車企,在反水加入“純視覺”流派之后,會對其他車企的智能駕駛路線選擇有什么影響呢?

智能駕駛會走向務實嗎?

在智能汽車需求倒逼下,激光雷達行業(yè)也迎來了春天。根據(jù)天眼查APP顯示,最近5年內(nèi)新成立的激光雷達相關公司達到769家。

然而,當下一個突出的現(xiàn)象是,許多車企們在新車發(fā)布時都會使用“高冗余度”這樣的字眼形容新車的配置,言下之意是未來可升級至L4,冗余得很有道理,并不會浪費。

比如蔚來的ET7搭載了11個800萬像素攝像頭,由于這些攝像頭1秒鐘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就有8G,當然需要更強大的處理器,所以蔚來還用了4顆英偉達Orin芯片,最高可實現(xiàn)1016TOPS的算力。還有威馬的M7,全車共有32枚傳感器,也用了4顆Orin芯片。

而自動駕駛技術行業(yè)真實水平是,連谷歌、百度這樣專注自動駕駛技術多年的巨頭都不敢輕言在短期內(nèi)能夠?qū)崿F(xiàn)L4。可是,迷人的想象力向冗余智能配置賦予了潛在的使用價值,也為冗余配置的智能汽車添了一圈高端的光環(huán),而激光雷達正是這個魔力光環(huán)的核心承載元件。

事實上,這兩年國內(nèi)的新車智能化配置走向可以說有點著魔。比如長城的沙龍上市的時候,宣傳海報的文案甚至赫然寫著,“四顆以下別說話”。

可是,隨著豐田子公司W(wǎng)oven Planet宣稱,“攝像頭比以前使用的傳感器便宜90%,且還能有效收集數(shù)據(jù)并訓練其自動駕駛系統(tǒng)”,在智能配置上“堆料”嚴重,實際駕駛體驗的表現(xiàn)卻不盡人意的新勢力車企,或許就要面對用戶的懷疑與猜測了。

換句話說,對于采用“硬件預埋”策略的智能汽車品牌,L3的想象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向用戶承諾硬件支持L4。而如果有更廉價的方案也能實現(xiàn)L4,部分為高昂激光雷達等硬件買單的“科技發(fā)燒友”用戶可能要退燒清醒了。

因此在談擎說AI看來,靠硬件“堆料”提升高端化的野蠻生長時代或許將會遠去,智能駕駛技術也正在走向務實,而非越貴越好。并且在“不以硬件冗余論英雄”之后,會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團隊和企業(yè)有動力研發(fā)更具性價比的智能駕駛方案。

去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清華叉院團隊領導下,理想汽車和豐田研究所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范式的純視覺3D檢測算法DETR3D,即通過2D圖像預測深度來得到3D環(huán)境的“偽激光雷達”方案。

根據(jù)其理論,這套算法好處是為傳統(tǒng)的3D檢測算法減負增效,減小了對高算力芯片的依賴性。

再比如,加拿大一家專攻無人卡車自動駕駛公司W(wǎng)aabi,成立還不到一年,就做出了一個違背無人車祖宗的決定——沒有車隊,甚至不打算組建車隊。至于產(chǎn)品交付的最終性能,一切以仿真成績?yōu)闇剩?/p>

面對質(zhì)疑,Waabi直言,“我們認為自動駕駛行業(yè)需要一種更實惠更安全的技術模式,道路測試的確有價值,但也確實沒有必要以今天這樣的規(guī)模進行測試。”

在看到規(guī)?;涞刂?,Waabi的設想或許難以讓人信服。但能有這樣的聲音出現(xiàn),也提醒我們,智能駕駛靠盲目堆料的時代就要遠去了。

那么,隨著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回歸理性,伴隨堆料而興起的激光雷達產(chǎn)業(yè),會被冷落嗎?

被神化的激光雷達正在祛魅

激光雷達源于軍工行業(yè),2004年至2007年間,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發(fā)起了三屆無人駕駛挑戰(zhàn)賽(DARPA Grand Challenge),Velodyne的多線束機械式激光雷達就此誕生。隨后,所有無人駕駛技術公司都看到了希望。

當聽說智能駕駛可以用雷達的時候,很多用戶想必都覺得非常高級,畢竟這玩意兒之前曾用在地質(zhì)勘探和民航飛機上,能開上裝有雷達的車,仿佛感覺自己開的不是一輛車,而是一架戰(zhàn)斗機。

再看攝像頭,普通的智能手機上一裝就是好幾個,如果不考慮數(shù)據(jù)和算法這樣隱形的科技含量,單就硬件的逼格來說,在營造高級感方面,攝像頭跟雷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但是從豐田對激光雷達棄之不用來看,激光雷達似乎沒那么香了。從當前乘用車的實際使用效果來看,似乎也沒比特斯拉僅靠攝像頭調(diào)教出來的FSD高出一個level,大家都是L3。可是,智能汽車畢竟也是有壽命的,雷達既然短期解決不了Corner Case,貴的理由或許就不再充分。

而且,豐田仍是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的車企,其轉(zhuǎn)向純視覺派之后,對激光雷達的采購量自然會少很多。

那么,隨著豐田加入純視覺流派,假如越來越多的車企效仿,是否會給激光雷達行業(yè)潑上一盆冷水?

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一方面,近兩年來,除了單車智能,以“智慧的車+聰明的路”相融合的車路協(xié)同路線的發(fā)展正在加速,比如在智慧交通領域,當前部分智能路口、全息路口建設中同樣應用到激光雷達,路測設施成為激光雷達新的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豐田加入純視覺,能給到激光雷達行業(yè)一個正面刺激作用,為汽車前裝激光雷達這塊市場除去一些華而不實的泡沫。

當大家不再盲目把激光雷達“神化”,廠商不再拼硬件冗余,也會把更多的成本投入在能切實提升智能體驗的技術上去,也有助于減少用戶對激光雷達的誤解。

從單價趨勢看,隨著商用大規(guī)模量產(chǎn),激光雷達的價格還會繼續(xù)下探,單顆價格將由去年的1500美元下探至2025年的400美元,配套的相關感知技術也在不斷迭代進步中。

事實上,當豐田子公司W(wǎng)oven Planet宣布轉(zhuǎn)向純視覺的時候,并沒有把話說死。對于旗下的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仍將采用激光雷達及其他傳感器以保障安全性。

所以,在智能駕駛的攀峰之路上,激光雷達仍然發(fā)揮著攝像頭難以取代的優(yōu)勢,多傳感器融合的趨勢依然不會變。

而激光雷達的祛魅,也將有助于廠商降低不必要的冗余成本,把更多的成本用在用戶真切體驗到的地方,也有利于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豐田

5.4k
  • “新金山”系列觀察②:豐田“押寶”上海獨資工廠,金山晉升新興汽車產(chǎn)業(yè)制造集群
  • 蜀道豐田氫燃料電池智能制造基地落戶成都,預計總投資10億元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豐田章男正在“逼和”馬斯克

豐田堅持走純視覺的底氣來自哪里?純視覺是否真的可以取代激光雷達呢?

文|談擎說AI  

前不久,自動駕駛行業(yè)發(fā)生了一件出乎很多人意料的事。

豐田汽車旗下Woven Planet于4月7日宣布,將一改此前隆重發(fā)布的多傳感器融合技術方案,轉(zhuǎn)而使用低成本攝像頭來收集數(shù)據(jù),并通過有效訓練來研發(fā)和提升其自動駕駛系統(tǒng)。

此事一經(jīng)公布,特斯拉CEO馬斯克很快回復了一串意味深長的省略號,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雙方不久前的一次劍拔弩張的口水戰(zhàn)。

在愚人節(jié)上,特斯拉“隆重”宣布要推出氫能源汽車Model H。當被問及對特斯拉轉(zhuǎn)向氫氣的評論時,豐田發(fā)言人Jon Shunt回復:“真是厚顏無恥!在他對氫能源發(fā)表了那么多負面評論之后改用氫氣!真是個b******!”

豐田與特斯拉的相愛相殺由來已久,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豐田曾認為特斯拉堅持的純電動技術路線不現(xiàn)實,于是在2016年出售了特斯拉的股票。在2020年,特斯拉市值一度超越豐田,當時豐田社長豐田章男還在嘲笑特斯拉的業(yè)務像是“一家推銷菜譜的餐廳”。

但是,眼看著特斯拉市值破萬億,將昔日包括豐田在內(nèi)的一眾傳統(tǒng)車企遠遠甩在身后,豐田居然開始務實起來,在技術路線上也想要摸著特斯拉過河。

那么,豐田堅持走純視覺的底氣來自哪里?純視覺是否真的可以取代激光雷達呢?

豐田加入“純視覺派”,是覺得激光雷達不好用嗎?

在討論有關自動駕駛的技術路線問題時,首先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單從技術角度而言,激光雷達在智能駕駛感知上的優(yōu)勢很早就被證明過。

2007年,DARPA在美國加州舉辦了無人駕駛挑戰(zhàn)賽,11個團隊入圍決賽,在6個完成比賽的團隊中,有5支車隊都安裝了Velodyne的HDL-64E傳感器。

如此先進的激光雷達,馬斯克之所以棄之不用,在于其高昂的成本。百度、谷歌等自動駕駛項目采用的Velodyne 64線激光雷達售價高達八萬美元,一個配件成本直接頂兩輛特斯拉Model3售價,馬斯克果斷選擇純視覺。

時至今日,激光雷達價格雖然下降了不少,但特斯拉依然堅持純視覺,原因其實不難理解。

首先,特斯拉基于純視覺和數(shù)據(jù)推動算法的商業(yè)模式已經(jīng)成熟。以售價約4萬美元的Model 3為例,其FSD服務的售價就接近1萬美元,而且據(jù)調(diào)查顯示,大約有近6成的特斯拉用戶都會購買FSD。

其次,從純視覺換到激光雷達與攝像頭相融合的方案,有很高的轉(zhuǎn)換成本。再加上特斯拉一直宣稱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純視覺方案堪比人類的肉眼,在很多用戶的認知當中,特斯拉的純視覺就是了不起。這時候冒然推出配置激光雷達的車型,無異于自相矛盾,用戶也會難以決斷。

而對當下的豐田來說,選擇哪種感知方案其實有點糾結,畢竟除了特斯拉,激光雷達幾乎已經(jīng)是L3的標配,之所以要改弦更張轉(zhuǎn)向純視覺,看似出人意料,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是處于成本控制的考量。從車型等級來看,豐田的車型覆蓋了大量消費中端車型的主流用戶,在成本控制方面比之特斯拉當然更為苛刻。當下激光雷達雖然降價明顯,但跟攝像頭相比,還是貴了不少。

拿理想即將推出的L9來說,所搭載英偉達的Orin芯片要大幾千,激光雷達也要大幾千。一整套高階智能駕駛的BOM成本算下來,通常達到幾萬元。可是愿意花幾萬元為智能駕駛買單的用戶到底有多少呢?

根據(jù)高工汽車研究院發(fā)布的ADAS市場報告,去年國內(nèi)汽車市場中,智能駕駛的銷量里面,95%都是最基礎的ADAS功能,高階智能駕駛的市場占比連3%還不到。

一個豐田的小排量自然吸氣發(fā)動機售價不到5000元,而一個高級64線激光雷達的價格比這樣一臺燃油發(fā)動機還貴,考慮到在全球的市場規(guī)模,豐田顯然無法接受這么貴的配置。

其次,豐田不需要借助激光雷達支撐起品牌的高端化訴求。除了特斯拉,新勢力青睞激光雷達,除了感知定位更加精準的優(yōu)點,還有一個關鍵原因是,激光雷達自帶一種高級感。

新勢力車企沒有歷史包袱,順應智能化趨勢,從高端車切入,自上向下進行產(chǎn)品布局更容易,而激光雷達盡管有點貴,但對溢價較高的高端車型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在營造高級感方面,特斯拉和其他新勢力的確走出了不一樣的路線。

馬斯克高舉“第一性原理”的大旗,認為“圖像數(shù)據(jù)本質(zhì)上已經(jīng)包含駕駛所需的一切信息,人類能做到,AI司機也應該能做到?!敝劣诰烤鼓膫€更先進,用戶其實很難評判,但若以銷量來論英雄,不得不承認各有各的道理。

這就好比在歌唱類選秀綜藝的舞臺上,別的新勢力選手挑戰(zhàn)的是炫技的“爵士樂”(貴且多的激光雷達),內(nèi)行觀眾大呼水平高,按下了手中的投票鍵;而特斯拉,是一位頭腦靈活的選手,別開生面地唱了一首“原生態(tài)”(純視覺),大家也覺得個性十足。

眼下來到豐田的智能駕駛show time,作為老將選手,豐田已經(jīng)靠雷克薩斯證明了高端車型的品牌力,即使一首歌發(fā)揮得一般,不少觀眾還是會“感情用事”,可能還是會認可那個曾打動過他的聲音。

所以豐田之所以敢于走純視覺路線,還在于它沒有品牌高端化的緊迫感,而更多是基于成本控制的考量。從這點來看,豐田章男并沒有被馬斯克的氣勢壓倒,而是選擇穩(wěn)妥地跟隨策略,以相似的技術路線“逼和”馬斯克。

可是從長遠來看,豐田或許還是不會放棄激光雷達。在這次公告中,豐田也明確表示不會完全放棄激光雷達,“會繼續(xù)將激光雷達用于機器人出租車和自動駕駛汽車,基于攝像頭的技術應該會在未來迎頭趕上?!?/p>

那么,豐田作為銷量依舊最能打的傳統(tǒng)車企,在反水加入“純視覺”流派之后,會對其他車企的智能駕駛路線選擇有什么影響呢?

智能駕駛會走向務實嗎?

在智能汽車需求倒逼下,激光雷達行業(yè)也迎來了春天。根據(jù)天眼查APP顯示,最近5年內(nèi)新成立的激光雷達相關公司達到769家。

然而,當下一個突出的現(xiàn)象是,許多車企們在新車發(fā)布時都會使用“高冗余度”這樣的字眼形容新車的配置,言下之意是未來可升級至L4,冗余得很有道理,并不會浪費。

比如蔚來的ET7搭載了11個800萬像素攝像頭,由于這些攝像頭1秒鐘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就有8G,當然需要更強大的處理器,所以蔚來還用了4顆英偉達Orin芯片,最高可實現(xiàn)1016TOPS的算力。還有威馬的M7,全車共有32枚傳感器,也用了4顆Orin芯片。

而自動駕駛技術行業(yè)真實水平是,連谷歌、百度這樣專注自動駕駛技術多年的巨頭都不敢輕言在短期內(nèi)能夠?qū)崿F(xiàn)L4。可是,迷人的想象力向冗余智能配置賦予了潛在的使用價值,也為冗余配置的智能汽車添了一圈高端的光環(huán),而激光雷達正是這個魔力光環(huán)的核心承載元件。

事實上,這兩年國內(nèi)的新車智能化配置走向可以說有點著魔。比如長城的沙龍上市的時候,宣傳海報的文案甚至赫然寫著,“四顆以下別說話”。

可是,隨著豐田子公司W(wǎng)oven Planet宣稱,“攝像頭比以前使用的傳感器便宜90%,且還能有效收集數(shù)據(jù)并訓練其自動駕駛系統(tǒng)”,在智能配置上“堆料”嚴重,實際駕駛體驗的表現(xiàn)卻不盡人意的新勢力車企,或許就要面對用戶的懷疑與猜測了。

換句話說,對于采用“硬件預埋”策略的智能汽車品牌,L3的想象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向用戶承諾硬件支持L4。而如果有更廉價的方案也能實現(xiàn)L4,部分為高昂激光雷達等硬件買單的“科技發(fā)燒友”用戶可能要退燒清醒了。

因此在談擎說AI看來,靠硬件“堆料”提升高端化的野蠻生長時代或許將會遠去,智能駕駛技術也正在走向務實,而非越貴越好。并且在“不以硬件冗余論英雄”之后,會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團隊和企業(yè)有動力研發(fā)更具性價比的智能駕駛方案。

去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和清華叉院團隊領導下,理想汽車和豐田研究所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范式的純視覺3D檢測算法DETR3D,即通過2D圖像預測深度來得到3D環(huán)境的“偽激光雷達”方案。

根據(jù)其理論,這套算法好處是為傳統(tǒng)的3D檢測算法減負增效,減小了對高算力芯片的依賴性。

再比如,加拿大一家專攻無人卡車自動駕駛公司W(wǎng)aabi,成立還不到一年,就做出了一個違背無人車祖宗的決定——沒有車隊,甚至不打算組建車隊。至于產(chǎn)品交付的最終性能,一切以仿真成績?yōu)闇剩?/p>

面對質(zhì)疑,Waabi直言,“我們認為自動駕駛行業(yè)需要一種更實惠更安全的技術模式,道路測試的確有價值,但也確實沒有必要以今天這樣的規(guī)模進行測試?!?/p>

在看到規(guī)模化落地之前,Waabi的設想或許難以讓人信服。但能有這樣的聲音出現(xiàn),也提醒我們,智能駕駛靠盲目堆料的時代就要遠去了。

那么,隨著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回歸理性,伴隨堆料而興起的激光雷達產(chǎn)業(yè),會被冷落嗎?

被神化的激光雷達正在祛魅

激光雷達源于軍工行業(yè),2004年至2007年間,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發(fā)起了三屆無人駕駛挑戰(zhàn)賽(DARPA Grand Challenge),Velodyne的多線束機械式激光雷達就此誕生。隨后,所有無人駕駛技術公司都看到了希望。

當聽說智能駕駛可以用雷達的時候,很多用戶想必都覺得非常高級,畢竟這玩意兒之前曾用在地質(zhì)勘探和民航飛機上,能開上裝有雷達的車,仿佛感覺自己開的不是一輛車,而是一架戰(zhàn)斗機。

再看攝像頭,普通的智能手機上一裝就是好幾個,如果不考慮數(shù)據(jù)和算法這樣隱形的科技含量,單就硬件的逼格來說,在營造高級感方面,攝像頭跟雷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但是從豐田對激光雷達棄之不用來看,激光雷達似乎沒那么香了。從當前乘用車的實際使用效果來看,似乎也沒比特斯拉僅靠攝像頭調(diào)教出來的FSD高出一個level,大家都是L3??墒?,智能汽車畢竟也是有壽命的,雷達既然短期解決不了Corner Case,貴的理由或許就不再充分。

而且,豐田仍是全球銷量排名第一的車企,其轉(zhuǎn)向純視覺派之后,對激光雷達的采購量自然會少很多。

那么,隨著豐田加入純視覺流派,假如越來越多的車企效仿,是否會給激光雷達行業(yè)潑上一盆冷水?

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一方面,近兩年來,除了單車智能,以“智慧的車+聰明的路”相融合的車路協(xié)同路線的發(fā)展正在加速,比如在智慧交通領域,當前部分智能路口、全息路口建設中同樣應用到激光雷達,路測設施成為激光雷達新的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豐田加入純視覺,能給到激光雷達行業(yè)一個正面刺激作用,為汽車前裝激光雷達這塊市場除去一些華而不實的泡沫。

當大家不再盲目把激光雷達“神化”,廠商不再拼硬件冗余,也會把更多的成本投入在能切實提升智能體驗的技術上去,也有助于減少用戶對激光雷達的誤解。

從單價趨勢看,隨著商用大規(guī)模量產(chǎn),激光雷達的價格還會繼續(xù)下探,單顆價格將由去年的1500美元下探至2025年的400美元,配套的相關感知技術也在不斷迭代進步中。

事實上,當豐田子公司W(wǎng)oven Planet宣布轉(zhuǎn)向純視覺的時候,并沒有把話說死。對于旗下的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仍將采用激光雷達及其他傳感器以保障安全性。

所以,在智能駕駛的攀峰之路上,激光雷達仍然發(fā)揮著攝像頭難以取代的優(yōu)勢,多傳感器融合的趨勢依然不會變。

而激光雷達的祛魅,也將有助于廠商降低不必要的冗余成本,把更多的成本用在用戶真切體驗到的地方,也有利于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

本文為轉(zhuǎn)載內(nèi)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