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MBTI測試火了。截至4月21日,MBTI在微博上相關話題閱讀量已經(jīng)超過16億。如果說一個人的一生中至少要完成一項看似正規(guī)的性格測試,這個測試極有可能就是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BTI)。
1943年,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提出了MBTI測試,其中包含93個問題,比如“如果你是一名老師,你更愿意教授(a)事實課程,還是(b)理論相關課程?”根據(jù)這些問題的回答,MBTI測試可以從四個維度描述一個人的“性格類型”,這四個維度分別是:外傾(E)-內(nèi)傾(I),感覺(S)-直覺(N),思維(T)-情感(F),判斷(J)-理解(P)。
測試結果可以從一個四個字母組成的標簽讓人們得以了解自己和他人。鑒于此,有人會把自己的類型寫在求職簡歷上,有人會寫在社交網(wǎng)絡的個人簡介中,還有人在Tinder等約會app上也會標注,以求找到合適的約會對象。只是,MBTI測試真的可靠嗎?我們?yōu)槭裁磿绱嗣詰偃烁駵y試?
MBTI測試成為全民活動
先簡單回顧一下MBTI測試的來龍去脈。
1921年,卡爾·榮格在他的《心理類型》一書中提出了心理類型理論。榮格將人的性格類型分為“內(nèi)向(I)-外向(E)”兩種基本心態(tài)和“感覺(S)-直覺(N)”“思維(T)-情感(F)”四種功能。在這三組對立維度中,人的性格偏向可以組合成8種類型。
在這樣的基礎上,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又增加了一個維度:“判斷(J)-知覺(P)”,構成了16種類型,每種類型都用4個字母表示,比如INTJ或ENFP,這就是所謂的MBTI人格測試。
一開始,MBTI測試也只是諸多心理學測試中默默無聞的一種,而二戰(zhàn)結束后,MBTI卻迎來了快速的發(fā)展。當時的戰(zhàn)略情報局(中央情報局前身)利用該測試,向剛剛結束戰(zhàn)事的歐洲派遣情報人員。MBTI的發(fā)明者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迅速意識到該測試對于招生及招工負責人很有吸引力,因此大加宣傳。
及至50年代中期,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成功說服了逾45所醫(yī)學院利用它來招生,MBTI測試聲名鵲起,越來越多的知名機構、企業(yè)如通用電氣、標準石油公司和貝爾實驗室等都開始采用此測試招聘和構建團隊,反過來又為MBTI測試作了良好背書。
不僅如此,美國心理學家大衛(wèi)·凱爾西還發(fā)現(xiàn),這些不同歷史時期、文化背景的學者在性格分類上的研究所得頗為相似,而MBTI性格類型系統(tǒng)與前人的研究異曲同工。于是,依靠學界泰斗的理論發(fā)端,契合用人機構的迫切需求,加上知名企業(yè)的相繼背書,MBTI測試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流傳也越來越廣。
現(xiàn)在,人們可以通過回答成套的測試題獲知自己的人格類型。目前流傳較廣的MBTI測試完整版一共有93題(簡單版有48題、23題版本等),描述某種思考或行為風格,被測者選擇符合自身情況的程度,并獲得測試結果。
一方面,MBTI被大量應用于企業(yè)培訓、職業(yè)咨詢以及個人成長等領域,F(xiàn)acebook、Google、CocaCola以及國內(nèi)不少企業(yè)都會在招聘和培訓過程中使用性格測試方法,與企業(yè)需求匹配的性格測試結果已經(jīng)成為入職者的“敲門磚”。
這使得MBTI在商業(yè)推廣上相當成功,2018年的《財富》榜100 強公司中,有89家在不同階段對員工進行性格評估,性格測試產(chǎn)業(yè)已經(jīng)形成約20 億美元的市場。擁有MBTI正版版權的CCP公司,以MBTI為母體推出了將近800種周邊產(chǎn)品,每年能創(chuàng)造千萬美金的收益。
另一方面,MBTI也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全民討論的熱點。社交平臺上,不少人熱衷于給自己貼上不同類型的“人格標簽”,一些人更是將其視為求職、交友、相親的“指南針”。由此衍生出的在線測試、性格解析、表情包、短視頻等成為引流利器,話題熱度持續(xù)升溫。各類網(wǎng)絡社群中,同型人格的人彼此尋求人生問題的答案,談論著包羅萬象的話題。
可以說,作為一項看似正規(guī)的性格測試,MBTI是成功的,它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現(xiàn)代人的自我認知、職業(yè)指導、社交娛樂以及學術探討中。
科學還是玄學?
雖然MBTI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但同時,MBTI也是充滿爭議的,這從MBTI的誕生就可見端倪。
事實是,MBTI是完全缺乏實證的心理測試。心理測驗是根據(jù)理論開發(fā)的測量工具,要判斷工具的有效性,首先要從理論入手,對于此,榮格明確指出的心理類型也只是出自自己的觀察,有待實證檢驗。而發(fā)展了榮格心里類型的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更是沒有經(jīng)過任何正規(guī)心理學培訓。
這還不是MBTI最致命的問題,而是MBTI的測量工具。判斷一個測驗是否有效,需要考察兩個指標:信度和效度。
其中,信度就是指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穩(wěn)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內(nèi)部一致性來加以表示該測驗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數(shù)愈高即表示該測驗的結果愈一致、穩(wěn)定與可靠。比如,尺子是測量身高的工具,信度高的尺子不管是今天測還是明天測,不管是在中國測還是在美國測,不管是你來測還是我來,結果都是一樣的。
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測量工具或手段能夠準確測出所需測量的事物的程度。效度是指所測量到的結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內(nèi)容的程度,測量結果與要考察的內(nèi)容越吻合,則效度越高;反之,則效度越低。
在MBTI理論中,評價人的個性有4個維度:內(nèi)向型-外向型、直覺型-實感型、理解型-判斷型以及思考型-情感型。MBTI在每個維度上把人分為兩類,如果你得分超過中值,就歸為一類,否則為另一類。以內(nèi)外向為例,得分51%(甲)和90%(乙)都會歸為外向。也就是說,所有人在每個維度上都是非此即彼,即要么內(nèi)向,要么外向;要么思考型,要么情感型。
但實際上,這4個維度中只有內(nèi)外向是符合這個描述的——即一個人要么內(nèi)向,要么外向,不能同時兼?zhèn)?。其?個維度上,這個說法則是錯誤的:一個人完全可以智商很高(思考型),同時情商(情感型)也高,或者二者都很低。因此這個二分法是對現(xiàn)實對一個錯誤描述,是有缺陷的。
以思考型-情感型為例,甲智商很高,遇事愛思考,同時情商也高,讓他在思考型和情感型之間迫選會很痛苦。乙智商情商都很平庸,讓他在兩者之間迫選估計和甲一樣痛苦。丙的智商明顯高于情商。這三個人最終可能都選擇了思考型,從得分上看沒有區(qū)別,但是這三個人事實上區(qū)別很大。
這從MBTI的重測率就可見一斑。據(jù)統(tǒng)計,在1200名測試者中,MBTI重測率為57%,僅有17%的人承認它的解釋力。而合格的心理學測試至少要達到50%。不可否認,相比血型、色彩、星座,MBTI已經(jīng)看起來科學了很多,也是認認真真分出了16種人,看起來很多,但實際依然很少。畢竟,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性格是復雜多變、捉摸不定的,無法用某一類型來簡單地涵蓋。
我們?yōu)槭裁磿绱嗣詰偃烁駵y試?
當前,話題“MBTI”在新浪微博的閱讀次數(shù)達16億,抖音平臺相關播放量超11億。目之所及,皆是MBTI,為什么人們會如此喜愛這類性格測試?除營銷推動外,它確實契合了人類大腦的加工規(guī)律和當下的某些社會心態(tài)。
一方面,是源于認識自我的強烈需求。在混亂的時代里,外界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加深了對自我的好奇與認知需求。對于生活,每個人都有很多問題,從命運是什么,該干什么工作,到該與誰結婚等等。迷茫階段,披上科學外衣的MBTI性格測試無疑是一根穩(wěn)固的繩索,幫助人們定位自我,俯視內(nèi)心。
另一方面,MBTI在網(wǎng)絡時代的流行,正體現(xiàn)了從自我了解走向“抱團取暖”這一網(wǎng)絡趨勢。在微博、知乎、豆瓣、小紅書等平臺,人們大膽地標記自我個性,用標簽幫助用戶們互相認識,彼此共鳴,建立身份認同、情感認同,從而牢固圈子文化。而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即便是一開始并不了解MBTI的人也會通過測試并將結果傳播出去。
人們能夠經(jīng)常在網(wǎng)絡的某些群組里看到,某一類型的人會熱烈地聚在一起,不停討論“我們這個類型的人怎樣怎樣”。這也讓本來可能只有一點相似的人,在不斷交換類似觀點之后變得更相似,這反過來又會讓個體把自己身上的那個標簽貼得更緊更深。越來越多的人會自發(fā)地認同、傳播,這樣一來,MBTI自然而然地成為社交、交友,甚至于戀愛的重要憑據(jù)。
但實際上,榮格主張的是:如果你是某一種類型,只不過意味著這一種在你的外顯行為表現(xiàn)上占據(jù)了上風,而跟它對立的另一種則潛藏在潛意識中,沒有得到充分發(fā)展;而要達到榮格所說的“自性化”,就要去了解和發(fā)展另一面,以讓二者獲得平衡。人們記住了榮格的前半句,卻忘了還有后半句。
就本質而言,MBTI人格測試是一種心理測試工具,好消息是,心理學能給出一些答案,借助這類工具了解自己,有其積極的一面。對于大部分現(xiàn)代人來說,他們熱衷于MBTI人格測試,既有釋放自我、追逐潮流之意,也借此了解白己和他人的性格特征,本無可厚非。
但是,如果將之奉為豐臭,企圖通過這類測試來解決人生的困感、決定前進的方向,或者一味地按照“人格標簽”行事,也未免過于草率。畢竟,心理學能給出的答案也未必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終極答案。要明白,人是自主能動的存在,16種人格類型并不能全然概括。
更何況,性格是行為習慣的組成,性格沒有好壞之分。人格特征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同樣會伴隨多種因素變化而發(fā)生變化,人的行為選擇也具有主觀性,這幾天測是這個結果過幾天有可能又換了一個結果。性格測試只是幫助人們了解自我的工具之一,能夠決定自己命運的只有自己。
生活是無限可能的,人生是變化發(fā)展的,與其把自己面目模糊地藏在幾個字母之下,倒不如去認識真實的個體,去熱愛具體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不要隨意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進行這些測試,大部分的測試軟件都存在著盜取用戶隱私信息的風險。最后可能測試沒得到客觀的結果,而個人信息卻已經(jīng)被非法竊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