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消費級可穿戴設備進入存量時代?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消費級可穿戴設備進入存量時代?

這個可穿戴設備市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文|GPLP 李東耳

近年來大火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突然下降,難道可穿戴設備賣不動了嗎?

根據IDC發(fā)布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2584萬臺,同比下降7.5%。

據該報告顯示,耳戴設備市場2022年第一季度出貨量1596萬臺,同比增3.5%,但具體產品中只有真無線耳機保持同比增長3.2%;成人手表成人手表386萬臺,同比降1.7%;兒童手表降幅較大,出貨量為330萬臺,同比下降27.2%;手環(huán)市場2022年第一季度出貨量263萬臺,同比下降33.6%。

雖然終端消費市場受到一點影響,出貨量出現(xiàn)一定下滑,但真正導致出貨量下滑的恐怕還是來自產業(yè)本身。

這個可穿戴設備市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可穿戴設備已進入升級換代的存量市場競爭

資料顯示,此次IDC公布的主要是消費級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數(shù)據,因此說可穿戴設備賣不動了,恐怕還為時過早。

因為各類可穿戴設備出貨量下滑的原因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耳戴設備:

耳戴設備出貨量雖然仍在增長,但增速略慢,除一季度終端市場整體疲軟外,缺乏爆款新品也是原因之一。

對此,據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潘雪菲表示,可穿戴市場的成長過程并非是一帆風順的線性發(fā)展,而是在探索中階段性成長。多次單品引爆市場之后,增長速度放緩,進而蘊育等待下一次成功探索的爆品出現(xiàn)。過去三年時間,運動手表、真無線耳機、主動降噪耳機先后引爆市場,成就可穿戴市場的高速增長時期。

也就是說,當前耳戴設備的出貨量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是由于無新爆款產品導致設備更新需求減少,整體消費需求下降,屬于正常情況,但如果沒有新的能夠引爆市場的產品,增速下滑的問題可能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智能手環(huán):

智能手環(huán)出貨量下降并不意外,隨著可穿戴設備功能的迭代,智能手環(huán)的價格優(yōu)勢逐漸喪失,算力低等的劣勢逐漸顯露。

在價格方面,雖然也有不少一、二百元的智能手環(huán),在京東等電商平臺上,但想要買個功能全、款式新的智能手環(huán)價格也不低,個別產品甚至價格近千元;

智能手表的價格卻在不斷下探,已有不少產品價格達到千元級別:

一方面是越來越貴的智能手環(huán),一方面是越來越便宜的智能手表,當二者同時擺在消費者面前時,縮小的價格差就更加尷尬。

與此同時,IDC在報告中也指出,手環(huán)市場受到產品形態(tài)競爭、疫情居家以及新品即將上市的多重影響,持續(xù)下滑趨勢明顯。

智能手表:

2022年上半年,智能手表并沒有因促銷力度的增加而增加,據IDC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智能手表市場以優(yōu)化渠道庫存、為第二季度的618做準備。再加上在第一季度處在雙十一和618兩個大促之間,2021年末促銷季造成了一定的需求透支、產品功能升級有限以及局部地區(qū)疫情影響,市場增速顯著放緩。

近期,商家對智能手表的促銷力度大大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除線上渠道常見的促銷活動外,在線下渠道,部分品牌也對智能手表進行了一些促銷活動,如據北京某華為線下體驗店工作人員的介紹,由于與運營商合作,當前購買部分智能手表可享受價格直降1000元的活動,一款2000多元的智能手表到手價格僅為1000多元,參加活動僅需要辦理一個149元/月的套餐,套餐內容包含流量、通話時間、寬帶等,甚至還可以免費上門安裝寬帶以及辦理攜號轉網。

同時,IDC的報告中指出,2022年第一季度可穿戴市場出現(xiàn)同比下滑,由局部疫情反復、消費情緒回落以及行業(yè)升級瓶頸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中國可穿戴市場當前面臨增長挑戰(zhàn),短期上可以通過價格刺激拉動需求,以及精細化市場定位充分挖掘現(xiàn)有需求;長期而言則需要更多功能升級場景豐富從而帶動新的消費需求涌現(xiàn)。

也就是說,雖然當前可穿戴設備通過降價促銷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短期消費需求,但這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少量因價格因素暫未入手可穿戴設備的消費者,真正能夠讓可穿戴設備走出增速下滑的,是由切中消費痛點的新功能、新場景帶來的的升級換代需求。

簡而言之,當前的消費級可穿戴設備已經開始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在這個發(fā)展階段中,市場定位將越來越因不同消費群體細化,產品也將越來越差異化。

可穿戴設備本身:并非功能越多越好

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變化從一季度的出貨量數(shù)據中也可略見一二。

一方面小而美的智能手環(huán)正逐漸被功能豐富的智能手表取代,另外一方面智能手表本身也逐漸細分不同的產品。

由于智能手表可以搭載更多傳感器,智能手表可以相對精確地、長時間地檢測到心電、血壓、身體成分等身體健康數(shù)據。因此,當前智能手表除部分代替手機外,當前的主要功能就是健康監(jiān)測類功能。

但隨著智能手表健康檢測功能越來越豐富,價格也在上升,但對于消費者而言,很多新功能并非剛需,一些主要功能能夠做到精準即可。因此,價格更低,但功能沒那么豐富的輕智能手表正逐漸興起。

同時,在全屋智能的入口之爭逐漸白熱化后,智能手表也逐漸表現(xiàn)出成為全屋智能入口的能力。作為全屋智能的入口,主要功能就是要能夠根據用戶的需要準確控制相應的設備,智能手表體積小,可隨身攜帶,又是獨立設備,可以避免用手機做入口導致應用沖突,用戶可以一邊用手機一邊操作智能手表。

但這要求智能手表能夠獨立于手機之外,成為一個獨立的智能終端。智能手表也因此出現(xiàn)了兩種類型:

一是傳統(tǒng)的需要手機或電腦的依附類手表;

另一個是基本不需要手機的平臺型手表。

而要想成為全屋智能入口或其他應用場景的入口,就需要摒棄依附類手表離不開手機的毛病。

而平臺型手表的最大問題就是成本高,這也就意味著這類手表所面對的消費群體,與輕智能手表的消費群體并不相同,在市場定位、產品定位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更加鮮明的差異化。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不作為智能家居入口,智能手表也需要逐漸擺脫對手機的依賴。如小米集團作為國內智能手機的重要玩家,但在知乎、貼吧等平臺上有關小米手機的不少負面評價中,一個常見的吐槽點就是雖然手表擁有輸入法,但大量的功能還是只能在手機上完成。

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可穿戴設備,出貨量也將成為一柄雙刃劍,一味地增加功能而不將產品做精細化區(qū)分,恐難真正抓住未來的市場。

可穿戴設備新場景不斷被發(fā)掘

除了不斷細化市場外,可穿戴設備還需要不斷開發(fā)新的應用場景和功能,從而開發(fā)新的爆款產品。

目前,消費級可穿戴設備已有新的應用場景或功能被發(fā)掘或發(fā)現(xiàn)出來,甚至還引出了新的參與者。

智能手表在智能汽車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應用。目前智能手表在健康監(jiān)測領域已經有了比較出色的表現(xiàn),并以開發(fā)出針對駕駛員的健康監(jiān)測功能,根據IDC的報告,智能網聯(lián)汽車中的駕駛員健康/駕駛狀態(tài)監(jiān)測受到用戶較多關注和重視,在已使用用戶當中的使用頻次較高。

除做健康監(jiān)測功能延伸外,也有其他企業(yè)嘗試利用智能手表完成其他功能。2021年底,比亞迪推出了一款擁有智能點火、智能上鎖、升降車窗等功能的智能手表,并表示可完美替代原車鑰匙。

此外,智能手表與VR等設備的多模態(tài)交互應用也是不少企業(yè)研發(fā)的重點。Meta曾被爆出最早將于2022年發(fā)布智能手表產品,該產品將與其VR頭顯搭配使用,Meta曾表示,未來的手表可以作為其頭顯的輸入設備或附件使用。

華為近期也公布了一項用于心理治療的專利。該專利主要通過智能手表或其他可穿戴設備獲取生理參數(shù)并上傳到運單,確定用戶的心理狀態(tài)是否為異常,以及確認異常心理狀態(tài)的類型。再根據心理狀態(tài)異常的類型,向用戶穿戴的虛擬現(xiàn)實VR設備發(fā)送對應的心理安慰內容,從而幫助患者得到緩解或治療。隨著新功能新場景的不斷發(fā)掘和落地,可穿戴設備或將繼續(xù)延續(xù)高增長。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消費級可穿戴設備進入存量時代?

這個可穿戴設備市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文|GPLP 李東耳

近年來大火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突然下降,難道可穿戴設備賣不動了嗎?

根據IDC發(fā)布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2584萬臺,同比下降7.5%。

據該報告顯示,耳戴設備市場2022年第一季度出貨量1596萬臺,同比增3.5%,但具體產品中只有真無線耳機保持同比增長3.2%;成人手表成人手表386萬臺,同比降1.7%;兒童手表降幅較大,出貨量為330萬臺,同比下降27.2%;手環(huán)市場2022年第一季度出貨量263萬臺,同比下降33.6%。

雖然終端消費市場受到一點影響,出貨量出現(xiàn)一定下滑,但真正導致出貨量下滑的恐怕還是來自產業(yè)本身。

這個可穿戴設備市場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可穿戴設備已進入升級換代的存量市場競爭

資料顯示,此次IDC公布的主要是消費級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數(shù)據,因此說可穿戴設備賣不動了,恐怕還為時過早。

因為各類可穿戴設備出貨量下滑的原因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

耳戴設備:

耳戴設備出貨量雖然仍在增長,但增速略慢,除一季度終端市場整體疲軟外,缺乏爆款新品也是原因之一。

對此,據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潘雪菲表示,可穿戴市場的成長過程并非是一帆風順的線性發(fā)展,而是在探索中階段性成長。多次單品引爆市場之后,增長速度放緩,進而蘊育等待下一次成功探索的爆品出現(xiàn)。過去三年時間,運動手表、真無線耳機、主動降噪耳機先后引爆市場,成就可穿戴市場的高速增長時期。

也就是說,當前耳戴設備的出貨量增速下滑主要原因是由于無新爆款產品導致設備更新需求減少,整體消費需求下降,屬于正常情況,但如果沒有新的能夠引爆市場的產品,增速下滑的問題可能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智能手環(huán):

智能手環(huán)出貨量下降并不意外,隨著可穿戴設備功能的迭代,智能手環(huán)的價格優(yōu)勢逐漸喪失,算力低等的劣勢逐漸顯露。

在價格方面,雖然也有不少一、二百元的智能手環(huán),在京東等電商平臺上,但想要買個功能全、款式新的智能手環(huán)價格也不低,個別產品甚至價格近千元;

智能手表的價格卻在不斷下探,已有不少產品價格達到千元級別:

一方面是越來越貴的智能手環(huán),一方面是越來越便宜的智能手表,當二者同時擺在消費者面前時,縮小的價格差就更加尷尬。

與此同時,IDC在報告中也指出,手環(huán)市場受到產品形態(tài)競爭、疫情居家以及新品即將上市的多重影響,持續(xù)下滑趨勢明顯。

智能手表:

2022年上半年,智能手表并沒有因促銷力度的增加而增加,據IDC報告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智能手表市場以優(yōu)化渠道庫存、為第二季度的618做準備。再加上在第一季度處在雙十一和618兩個大促之間,2021年末促銷季造成了一定的需求透支、產品功能升級有限以及局部地區(qū)疫情影響,市場增速顯著放緩。

近期,商家對智能手表的促銷力度大大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除線上渠道常見的促銷活動外,在線下渠道,部分品牌也對智能手表進行了一些促銷活動,如據北京某華為線下體驗店工作人員的介紹,由于與運營商合作,當前購買部分智能手表可享受價格直降1000元的活動,一款2000多元的智能手表到手價格僅為1000多元,參加活動僅需要辦理一個149元/月的套餐,套餐內容包含流量、通話時間、寬帶等,甚至還可以免費上門安裝寬帶以及辦理攜號轉網。

同時,IDC的報告中指出,2022年第一季度可穿戴市場出現(xiàn)同比下滑,由局部疫情反復、消費情緒回落以及行業(yè)升級瓶頸等多方面原因導致。中國可穿戴市場當前面臨增長挑戰(zhàn),短期上可以通過價格刺激拉動需求,以及精細化市場定位充分挖掘現(xiàn)有需求;長期而言則需要更多功能升級場景豐富從而帶動新的消費需求涌現(xiàn)。

也就是說,雖然當前可穿戴設備通過降價促銷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短期消費需求,但這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少量因價格因素暫未入手可穿戴設備的消費者,真正能夠讓可穿戴設備走出增速下滑的,是由切中消費痛點的新功能、新場景帶來的的升級換代需求。

簡而言之,當前的消費級可穿戴設備已經開始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在這個發(fā)展階段中,市場定位將越來越因不同消費群體細化,產品也將越來越差異化。

可穿戴設備本身:并非功能越多越好

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變化從一季度的出貨量數(shù)據中也可略見一二。

一方面小而美的智能手環(huán)正逐漸被功能豐富的智能手表取代,另外一方面智能手表本身也逐漸細分不同的產品。

由于智能手表可以搭載更多傳感器,智能手表可以相對精確地、長時間地檢測到心電、血壓、身體成分等身體健康數(shù)據。因此,當前智能手表除部分代替手機外,當前的主要功能就是健康監(jiān)測類功能。

但隨著智能手表健康檢測功能越來越豐富,價格也在上升,但對于消費者而言,很多新功能并非剛需,一些主要功能能夠做到精準即可。因此,價格更低,但功能沒那么豐富的輕智能手表正逐漸興起。

同時,在全屋智能的入口之爭逐漸白熱化后,智能手表也逐漸表現(xiàn)出成為全屋智能入口的能力。作為全屋智能的入口,主要功能就是要能夠根據用戶的需要準確控制相應的設備,智能手表體積小,可隨身攜帶,又是獨立設備,可以避免用手機做入口導致應用沖突,用戶可以一邊用手機一邊操作智能手表。

但這要求智能手表能夠獨立于手機之外,成為一個獨立的智能終端。智能手表也因此出現(xiàn)了兩種類型:

一是傳統(tǒng)的需要手機或電腦的依附類手表;

另一個是基本不需要手機的平臺型手表。

而要想成為全屋智能入口或其他應用場景的入口,就需要摒棄依附類手表離不開手機的毛病。

而平臺型手表的最大問題就是成本高,這也就意味著這類手表所面對的消費群體,與輕智能手表的消費群體并不相同,在市場定位、產品定位等方面都需要做出更加鮮明的差異化。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不作為智能家居入口,智能手表也需要逐漸擺脫對手機的依賴。如小米集團作為國內智能手機的重要玩家,但在知乎、貼吧等平臺上有關小米手機的不少負面評價中,一個常見的吐槽點就是雖然手表擁有輸入法,但大量的功能還是只能在手機上完成。

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可穿戴設備,出貨量也將成為一柄雙刃劍,一味地增加功能而不將產品做精細化區(qū)分,恐難真正抓住未來的市場。

可穿戴設備新場景不斷被發(fā)掘

除了不斷細化市場外,可穿戴設備還需要不斷開發(fā)新的應用場景和功能,從而開發(fā)新的爆款產品。

目前,消費級可穿戴設備已有新的應用場景或功能被發(fā)掘或發(fā)現(xiàn)出來,甚至還引出了新的參與者。

智能手表在智能汽車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應用。目前智能手表在健康監(jiān)測領域已經有了比較出色的表現(xiàn),并以開發(fā)出針對駕駛員的健康監(jiān)測功能,根據IDC的報告,智能網聯(lián)汽車中的駕駛員健康/駕駛狀態(tài)監(jiān)測受到用戶較多關注和重視,在已使用用戶當中的使用頻次較高。

除做健康監(jiān)測功能延伸外,也有其他企業(yè)嘗試利用智能手表完成其他功能。2021年底,比亞迪推出了一款擁有智能點火、智能上鎖、升降車窗等功能的智能手表,并表示可完美替代原車鑰匙。

此外,智能手表與VR等設備的多模態(tài)交互應用也是不少企業(yè)研發(fā)的重點。Meta曾被爆出最早將于2022年發(fā)布智能手表產品,該產品將與其VR頭顯搭配使用,Meta曾表示,未來的手表可以作為其頭顯的輸入設備或附件使用。

華為近期也公布了一項用于心理治療的專利。該專利主要通過智能手表或其他可穿戴設備獲取生理參數(shù)并上傳到運單,確定用戶的心理狀態(tài)是否為異常,以及確認異常心理狀態(tài)的類型。再根據心理狀態(tài)異常的類型,向用戶穿戴的虛擬現(xiàn)實VR設備發(fā)送對應的心理安慰內容,從而幫助患者得到緩解或治療。隨著新功能新場景的不斷發(fā)掘和落地,可穿戴設備或將繼續(xù)延續(xù)高增長。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