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獵殺”vivo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獵殺”vivo

如何在迷霧愈加深重、不確定性劇增的全球市場中尋求周全之策,將是每一個跨國企業(yè)的必修課。

圖片來源:Unsplash-Maxim Hopman

文|阿爾法工場

2014年,從一句“Love India,Love vivo(愛印度,愛vivo)”廣告語開始,vivo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異軍突起。

八年后,Research and Markets發(fā)布《2022年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報告:2021-2028 年規(guī)模、分析、增長、需求、趨勢、機會、預測》,主導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公司,已是小米(1810.HK)、vivo、Realme、三星和OPPO五雄并立。

2022年一季度“印度制造”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來源:Counterpoint

根據(jù)Canalys統(tǒng)計,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1%,而vivo則以15%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四。

來源:Canalys

vivo已是印度手機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巨頭廠商之一。

然而,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如火如荼的發(fā)展背后,是印度某些勢力長期以來虎視眈眈的覬覦。

覬覦最終演化為一系列制裁行動。

在vivo之前,小米先卷入風暴。今年4月30日,印度反洗錢執(zhí)行局以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涉嫌違反印度當?shù)亍锻鈪R管理法》為由,扣押了其印度子公司銀行賬戶7.25億美元(約合48.9億元人民幣)的資金。

5月,印度執(zhí)法局以小米集團以假冒成支付版權費的方式、非法匯款給外國實體為由,扣押了小米集團存在印度的555億盧比存款(約合48億元人民幣)。

“制裁”小米尚未完結,今年7月,一場針對vivo的“獵殺”又正式拉開了帷幕,達摩克利斯之劍揮向了vivo。

01 艱難時刻

今年4月,印度政府部門就“所有權架構和財務報告方面是否存在重大違規(guī)行為”開始調查vivo。

奇怪的是,風風火火地給vivo扣上一頂“洗錢造假”的帽子后,印度相關部門卻遲遲不肯披露調查報告,最后的結果也是不了了之,但這場針對vivo的“獵殺”行動,已經初顯端倪。

7月5日,印度執(zhí)法局以vivo涉嫌洗錢為由,突擊搜查了vivo在印度德里、北方邦、梅加拉亞邦、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開設的44個生產經營場所。

7月7日,印度執(zhí)法局在聲明中稱,vivo一半的本地營業(yè)額——約6247.5億印度盧比(約合528億元人民幣)匯往了境外,該舉涉嫌違反《防止洗錢法案》。

隨后,vivo的119個銀行賬戶遭到封鎖,約46.5億印度盧比(約合3.9億元人民幣)的現(xiàn)金等資產被凍結。

7月13日,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提出,若vivo能向銀行提供95億印度盧比(約合8億元人民幣)擔保,即可解凍vivo銀行賬戶。法院還指示,vivo在賬戶中應保留25億印度盧比(約合2.1億元人民幣)余額。

印方此舉,相當于直接扼住vivo的命脈,立即引起了vivo的強烈抗議。

印度新德里的一家法院文件顯示,在印度執(zhí)法局發(fā)布公告后,vivo已向有關機構尋求撤銷印度執(zhí)法機構凍結其銀行賬戶的決定。

vivo在寫給印度執(zhí)法局的信中表示:“vivo所有銀行賬戶的借記卡遭到凍結,將導致嚴重后果,雖然我們將致力于配合調查,但這種不可逆轉的行為,即使是暫時的,也會危及vivo的存亡?!?/p>

“由于(vivo)需要立即支付法定費用、工資、租金和日常業(yè)務運營的款項,包括向取消網上訂單的消費者退款,現(xiàn)在的情況還會進一步惡化?!?/p>

根據(jù)vivo 2021印度影響報告,vivo在印度設立的工廠,雇傭員工10000名,年產能約為6000萬部手機。

對vivo來說,制裁將對供應鏈穩(wěn)定性產生深刻影響,倘若無法正常生產經營,極有可能導致vivo在印度市場直接停擺。

在印度,vivo目前已基本實現(xiàn)供應鏈本土化——手機電池中有95%來自印度本地,顯示器預計在2023年由當?shù)毓急冗_60%,充電器在2024年占比將從目前60%上升到75%。

一旦vivo的印度工廠停工,那么vivo的供應鏈將受到致命打擊。

今年2月,有報道稱vivo計劃在印度投資人民幣30億元,從而大大提高印度工廠的產能,有望向其他市場出口印度生產的手機。而今,vivo恐怕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調整未來在印度市場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02 昔日榮光

時間回到2014年。彼時vivo的管理層組成了一支考察團,來到了印度孟買。在印度,vivo看到了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潛力的市場。

對許多中國智能手機廠商而言,2014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除vivo外,小米、OPPO、等手機品牌也紛紛殺入印度,一場沒有硝煙的鏖戰(zhàn)拉開序幕。

鏖戰(zhàn)的結果是,印度本土手機品牌從原本46%的市場占有率,一路跌落至如今不足3%,而小米、三星、vivo等主要手機廠商,瓜分了剩余70%以上的市場。

能迅速占領市場,和產品設計和性能不無關系。以2018年同年發(fā)布的vivo和印度本土手機品牌Micromax為例,簡單對比,就能看出差別。

2018年年底,vivo在印度市場發(fā)布了一款中低端手機vivo Y95,售價為16,990印度盧比(約合1434元人民幣)。

同月,Micromax也在發(fā)布了Bharat 4 Diwali Edition,售價為3,299印度盧比(約合278元人民幣)。

2018年Micromax發(fā)布的MICROMAX BHARAT 4 DIWALI,來源:Gizmochina

2018年vivo在印度發(fā)布的Y90,來源:vivo官網

總體來說,vivo Y95支持Wi-Fi2.4G/5G、藍牙4.2版本,擁有GPS、OTG、NFC等功能,采用6.22英寸IPS顯示屏,分辨率為HD +1,520 x 720像素。

1.9GHz八核高通Snapdragon 439處理器和4GB的內存,拉滿了vivo Y95的性價比。

Micromax則不支持5G,藍牙版本為4.0,屏幕更小、像素分辨率更低,只擁有1GB RAM和8GB內部存貯,攝像頭配置也僅為帶有LED閃光燈的5MP后置攝像頭和一個帶LED閃光燈的2MP前置快照器。

顯然,vivo Y95具有較高的性價比,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

經過八年苦心經營,vivo成功在印度手機市場站穩(wěn)腳跟。

vivo印度公司副總經理陳志涌,對印度市場秉持著“more local more global(越本土,越全球)”的理念。

在一次采訪中,他談到他所理解的全球化,在于能夠用本土化思維、本土化文化融合、本土化管理,服務于本土消費者。

為了更好地融入印度市場,vivo十分重視渠道關系管理,在銷售渠道方面下足功夫。比如,vivo的業(yè)務員會去零售店里幫店老板過生日和結婚紀念日,老板感受到關愛和尊重,雙方的合作關系也更為和諧。

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20年,vivo在印度擁有約7萬家分銷門店,公司90%銷售額是通過線下渠道實現(xiàn)的。

另一方面,vivo砸下重金投入品牌建設。比如,vivo與BCCI(印度板球總會)達成合作,總冠名印度板球聯(lián)盟IPL,以及邀請國寶級明星阿米爾·漢代言手機等措施,成功打響了國民知名度。

陳志涌認為,要讓消費者覺得vivo長期扎根印度,才能贏得當?shù)叵M者的信賴。

印度本土化營銷戰(zhàn)略和產品戰(zhàn)略,為vivo打下印度市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03 印度焦慮

就在vivo“扎根印度”,一路高歌猛進、蓬勃發(fā)展的第八年,誰也沒想到,形勢急轉直下,至暗時刻突然降臨。

更讓人唏噓的是,這次針對vivo的系列行動,只是印度“圍獵”戰(zhàn)略的其中一環(huán)。

對于印度市場上的其他中國智能手機廠商而言,vivo遭受的不公待遇,僅僅只是一個縮影。印度似乎已經決意要在“圍獵”中國手機廠商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在vivo和前述小米事件之后,印度財政部于當?shù)貢r間7月13日稱,印度稅收情報局(DRI)調查發(fā)現(xiàn)OPPO逃避關稅近439億盧比(約合37億元人民幣),并要求OPPO繳納稅款。

OPPO印度公司對此表示:“我們對印度政府聲明中提到的指控有不同看法。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全行業(yè)的問題,許多企業(yè)正在努力解決。OPPO印度公司將就通知給出答復,提出我們的觀點,并將與相關政府部門進一步合作?!?/p>

從小米、vivo、OPPO這些廠商角度看來,印度在上演著一場“過河拆橋”的戲碼。

就在vivo首次邁入印度的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當選,提出了“Make in INDIA(印度制造)”計劃,大力吸引外資到印投資建廠,意在增強印度制造業(yè)實力,擺脫對中國制造的依賴。

Make in INDIA并沒有拼錯。印度期望“不斷制造”,以顯示印度工程研發(fā)和科技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

2016年起,印度政府連續(xù)五年針對不同手機零部件上調關稅,成功迫使相關企業(yè)向印度轉移產能。

小米、vivo等手機廠家紛紛在印度建設工廠、建設供應鏈體系,其中,小米在印度銷售的手機有95%在印度生產,為印度創(chuàng)造了大量就業(yè)崗位。

2020年后,印度的態(tài)度卻發(fā)生了180°轉變,他們開始逐漸走到了中國的對立面。過去兩年里,印度推出了一系列對華“經濟脫鉤”的政策,百般阻撓中國企業(yè)在印發(fā)展。

這些阻撓行動,不止針對手機。今年7月初,長城汽車不得不終止一項在印度的收購協(xié)議。

原本2020年初,長城汽車就已經與美國通用汽車簽署合同,計劃收購其印度塔里岡工廠,但整整兩年半過去,印度監(jiān)管部門依舊沒有批準這次合規(guī)合法的交易。

有專家學者將印度政府的新政策進一步“細化”為“ABC”政策,即Anything But China(除中國之外,啥都行)。

通訊行業(yè),華為和中興同樣遭遇“制裁”。

印度稅務部門2月15日對華為在該國的多個場所進行了搜查。突襲行動涉及華為公司位于新德里、首都衛(wèi)星城古爾格拉姆和印度科技中心班加羅爾的營業(yè)場所。

華為回應記者稱,相信公司在印度的運作嚴格遵從所有法律法規(guī)。

今年7月15日,印度政府發(fā)布一項指令,將把電信運營商的選擇范圍,限制在獲得當局“可信來源”批準的供應商,而華為和中興均未取得這一資質。

同時,華為和中興還被禁止在印度銷售用于5G網絡的產品。

如今看來,印度已經決意要在“圍獵”中國企業(yè),手機廠商只是冰山一角。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印度市場,本土粗制濫造的手機品牌幾乎沒有競爭力,印度國內前五名手機品牌中,有四個都來自中國。

在扶植印度本土手機產業(yè)的導向下,中國手機廠商已經成為了一枚枚“眼中釘”。

物美價廉的中國手機,如保持現(xiàn)在的發(fā)展勢頭,印度手機廠商可能永無翻身之日,這便造成了印度政策當前的焦慮。

近年來,印度一直強調“印度制造”、“自力更生”和“制造替代計劃”等戰(zhàn)略,希望扶植本土制造業(yè),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根據(jù)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幼稚產業(yè)保護論,印度對本土品牌產業(yè)進行政策保護無可厚非。

但是,當印度自身產業(yè)及上下游發(fā)達程度仍未臻理想時,讓市場機制和跨國企業(yè)發(fā)揮作用,仍然是最符合市場經濟客觀運行規(guī)律的明智選擇。

對企業(yè)、對印度政府和印度本土消費者而言,都將是產生福利最大化的帕累托最優(yōu)。

在投資方面,莫迪政府提出了針對“陸地接壤國家”的投資限制,大部分來自中國的投資,都被納入政府審批的范圍之內。

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從2020年4月開始,印度政府共接到382份中國投資申請,截至今年6月29日,只有80份已正式獲得批準。

今年5月29日,根據(jù)《印度斯坦時報》,美國成為印度在2021-2022財年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為1194.2億美元;中國降為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為1154.2億美元。

在如此有針對性的經濟政策下,中印之間的經濟“隔離帶”,已經開始拉遠。

04 一味讓步并非最優(yōu)解

在2019年的一次訪談中,陳志涌表示:“我們在過去5年,相當于度過了一個生存的階段,所以接下來5年,我們更多的是去思考怎么進一步發(fā)展,甚至去突破我們以前在國內可能還沒有做過的一些事情。”

今天的情形,對2019年的vivo來說是始料未及的?,F(xiàn)在,發(fā)展不得不退居二線,vivo需要優(yōu)先考慮如何解決生產危機。

一方面,對于全球智能手機企業(yè)而言,坐擁十四億人口的印度市場,仍然有著龐大的消費潛力和增長率,是一塊充滿誘惑力的“應許之地”。

vivo花了八年時間締造今日的產業(yè)帝國,如就此放棄,將是巨大的沉沒成本。

無論是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wèi)企業(yè)合理權益,抑或尋求其它破局方法,vivo都到了一個關鍵的路口,必須做出抉擇。

《環(huán)球時報》報道稱,對于vivo來說,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益是為了恢復正常運營而被迫采取的行動。

vivo也表示,盡管提起訴訟必須承擔一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但這是最合理的選擇。

印度對vivo的打壓,有著多個層面的復雜原因,但究其根本,利益仍然是其背后最核心的驅動力。

如繼續(xù)在印度從事經營活動,vivo需要做出更多讓步。vivo過去的本土化戰(zhàn)略,目前看,仍然符合印度消費者市場需求。只要堅持做好產品,消費者愿意買單,企業(yè)也能繼續(xù)保持市場優(yōu)勢。

目前,這場“獵殺”vivo的鬧劇,仍然在持續(xù)發(fā)酵,不知會走向怎樣的結局。但能預見,隨著印度營商環(huán)境惡化,vivo必須有所行動。這一事件,同樣也給中國其他在印的企業(yè)拉響了警報。

如何在迷霧愈加深重、不確定性劇增的全球市場中尋求周全之策,將是每一個跨國企業(yè)的必修課。

但愿困境盡早過去。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

vivo

5.2k
  • Counterpoint公布2025Q1智能手機市場數(shù)據(jù):華為、vivo、小米位列前三
  • 大灣區(qū)(東莞)人工智能聯(lián)盟成立,華為、OPPO、vivo擔任輪值理事長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獵殺”vivo

如何在迷霧愈加深重、不確定性劇增的全球市場中尋求周全之策,將是每一個跨國企業(yè)的必修課。

圖片來源:Unsplash-Maxim Hopman

文|阿爾法工場

2014年,從一句“Love India,Love vivo(愛印度,愛vivo)”廣告語開始,vivo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異軍突起。

八年后,Research and Markets發(fā)布《2022年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報告:2021-2028 年規(guī)模、分析、增長、需求、趨勢、機會、預測》,主導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公司,已是小米(1810.HK)、vivo、Realme、三星和OPPO五雄并立。

2022年一季度“印度制造”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來源:Counterpoint

根據(jù)Canalys統(tǒng)計,2022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印度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1%,而vivo則以15%的市場占有率排名第四。

來源:Canalys

vivo已是印度手機市場上舉足輕重的巨頭廠商之一。

然而,中國手機廠商在印度如火如荼的發(fā)展背后,是印度某些勢力長期以來虎視眈眈的覬覦。

覬覦最終演化為一系列制裁行動。

在vivo之前,小米先卷入風暴。今年4月30日,印度反洗錢執(zhí)行局以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涉嫌違反印度當?shù)亍锻鈪R管理法》為由,扣押了其印度子公司銀行賬戶7.25億美元(約合48.9億元人民幣)的資金。

5月,印度執(zhí)法局以小米集團以假冒成支付版權費的方式、非法匯款給外國實體為由,扣押了小米集團存在印度的555億盧比存款(約合48億元人民幣)。

“制裁”小米尚未完結,今年7月,一場針對vivo的“獵殺”又正式拉開了帷幕,達摩克利斯之劍揮向了vivo。

01 艱難時刻

今年4月,印度政府部門就“所有權架構和財務報告方面是否存在重大違規(guī)行為”開始調查vivo。

奇怪的是,風風火火地給vivo扣上一頂“洗錢造假”的帽子后,印度相關部門卻遲遲不肯披露調查報告,最后的結果也是不了了之,但這場針對vivo的“獵殺”行動,已經初顯端倪。

7月5日,印度執(zhí)法局以vivo涉嫌洗錢為由,突擊搜查了vivo在印度德里、北方邦、梅加拉亞邦、馬哈拉施特拉邦等地開設的44個生產經營場所。

7月7日,印度執(zhí)法局在聲明中稱,vivo一半的本地營業(yè)額——約6247.5億印度盧比(約合528億元人民幣)匯往了境外,該舉涉嫌違反《防止洗錢法案》。

隨后,vivo的119個銀行賬戶遭到封鎖,約46.5億印度盧比(約合3.9億元人民幣)的現(xiàn)金等資產被凍結。

7月13日,印度德里高等法院提出,若vivo能向銀行提供95億印度盧比(約合8億元人民幣)擔保,即可解凍vivo銀行賬戶。法院還指示,vivo在賬戶中應保留25億印度盧比(約合2.1億元人民幣)余額。

印方此舉,相當于直接扼住vivo的命脈,立即引起了vivo的強烈抗議。

印度新德里的一家法院文件顯示,在印度執(zhí)法局發(fā)布公告后,vivo已向有關機構尋求撤銷印度執(zhí)法機構凍結其銀行賬戶的決定。

vivo在寫給印度執(zhí)法局的信中表示:“vivo所有銀行賬戶的借記卡遭到凍結,將導致嚴重后果,雖然我們將致力于配合調查,但這種不可逆轉的行為,即使是暫時的,也會危及vivo的存亡?!?/p>

“由于(vivo)需要立即支付法定費用、工資、租金和日常業(yè)務運營的款項,包括向取消網上訂單的消費者退款,現(xiàn)在的情況還會進一步惡化?!?/p>

根據(jù)vivo 2021印度影響報告,vivo在印度設立的工廠,雇傭員工10000名,年產能約為6000萬部手機。

對vivo來說,制裁將對供應鏈穩(wěn)定性產生深刻影響,倘若無法正常生產經營,極有可能導致vivo在印度市場直接停擺。

在印度,vivo目前已基本實現(xiàn)供應鏈本土化——手機電池中有95%來自印度本地,顯示器預計在2023年由當?shù)毓急冗_60%,充電器在2024年占比將從目前60%上升到75%。

一旦vivo的印度工廠停工,那么vivo的供應鏈將受到致命打擊。

今年2月,有報道稱vivo計劃在印度投資人民幣30億元,從而大大提高印度工廠的產能,有望向其他市場出口印度生產的手機。而今,vivo恐怕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調整未來在印度市場的戰(zhàn)略規(guī)劃。

02 昔日榮光

時間回到2014年。彼時vivo的管理層組成了一支考察團,來到了印度孟買。在印度,vivo看到了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潛力的市場。

對許多中國智能手機廠商而言,2014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除vivo外,小米、OPPO、等手機品牌也紛紛殺入印度,一場沒有硝煙的鏖戰(zhàn)拉開序幕。

鏖戰(zhàn)的結果是,印度本土手機品牌從原本46%的市場占有率,一路跌落至如今不足3%,而小米、三星、vivo等主要手機廠商,瓜分了剩余70%以上的市場。

能迅速占領市場,和產品設計和性能不無關系。以2018年同年發(fā)布的vivo和印度本土手機品牌Micromax為例,簡單對比,就能看出差別。

2018年年底,vivo在印度市場發(fā)布了一款中低端手機vivo Y95,售價為16,990印度盧比(約合1434元人民幣)。

同月,Micromax也在發(fā)布了Bharat 4 Diwali Edition,售價為3,299印度盧比(約合278元人民幣)。

2018年Micromax發(fā)布的MICROMAX BHARAT 4 DIWALI,來源:Gizmochina

2018年vivo在印度發(fā)布的Y90,來源:vivo官網

總體來說,vivo Y95支持Wi-Fi2.4G/5G、藍牙4.2版本,擁有GPS、OTG、NFC等功能,采用6.22英寸IPS顯示屏,分辨率為HD +1,520 x 720像素。

1.9GHz八核高通Snapdragon 439處理器和4GB的內存,拉滿了vivo Y95的性價比。

Micromax則不支持5G,藍牙版本為4.0,屏幕更小、像素分辨率更低,只擁有1GB RAM和8GB內部存貯,攝像頭配置也僅為帶有LED閃光燈的5MP后置攝像頭和一個帶LED閃光燈的2MP前置快照器。

顯然,vivo Y95具有較高的性價比,能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

經過八年苦心經營,vivo成功在印度手機市場站穩(wěn)腳跟。

vivo印度公司副總經理陳志涌,對印度市場秉持著“more local more global(越本土,越全球)”的理念。

在一次采訪中,他談到他所理解的全球化,在于能夠用本土化思維、本土化文化融合、本土化管理,服務于本土消費者。

為了更好地融入印度市場,vivo十分重視渠道關系管理,在銷售渠道方面下足功夫。比如,vivo的業(yè)務員會去零售店里幫店老板過生日和結婚紀念日,老板感受到關愛和尊重,雙方的合作關系也更為和諧。

根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20年,vivo在印度擁有約7萬家分銷門店,公司90%銷售額是通過線下渠道實現(xiàn)的。

另一方面,vivo砸下重金投入品牌建設。比如,vivo與BCCI(印度板球總會)達成合作,總冠名印度板球聯(lián)盟IPL,以及邀請國寶級明星阿米爾·漢代言手機等措施,成功打響了國民知名度。

陳志涌認為,要讓消費者覺得vivo長期扎根印度,才能贏得當?shù)叵M者的信賴。

印度本土化營銷戰(zhàn)略和產品戰(zhàn)略,為vivo打下印度市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03 印度焦慮

就在vivo“扎根印度”,一路高歌猛進、蓬勃發(fā)展的第八年,誰也沒想到,形勢急轉直下,至暗時刻突然降臨。

更讓人唏噓的是,這次針對vivo的系列行動,只是印度“圍獵”戰(zhàn)略的其中一環(huán)。

對于印度市場上的其他中國智能手機廠商而言,vivo遭受的不公待遇,僅僅只是一個縮影。印度似乎已經決意要在“圍獵”中國手機廠商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在vivo和前述小米事件之后,印度財政部于當?shù)貢r間7月13日稱,印度稅收情報局(DRI)調查發(fā)現(xiàn)OPPO逃避關稅近439億盧比(約合37億元人民幣),并要求OPPO繳納稅款。

OPPO印度公司對此表示:“我們對印度政府聲明中提到的指控有不同看法。我們相信這是一個全行業(yè)的問題,許多企業(yè)正在努力解決。OPPO印度公司將就通知給出答復,提出我們的觀點,并將與相關政府部門進一步合作?!?/p>

從小米、vivo、OPPO這些廠商角度看來,印度在上演著一場“過河拆橋”的戲碼。

就在vivo首次邁入印度的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當選,提出了“Make in INDIA(印度制造)”計劃,大力吸引外資到印投資建廠,意在增強印度制造業(yè)實力,擺脫對中國制造的依賴。

Make in INDIA并沒有拼錯。印度期望“不斷制造”,以顯示印度工程研發(fā)和科技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

2016年起,印度政府連續(xù)五年針對不同手機零部件上調關稅,成功迫使相關企業(yè)向印度轉移產能。

小米、vivo等手機廠家紛紛在印度建設工廠、建設供應鏈體系,其中,小米在印度銷售的手機有95%在印度生產,為印度創(chuàng)造了大量就業(yè)崗位。

2020年后,印度的態(tài)度卻發(fā)生了180°轉變,他們開始逐漸走到了中國的對立面。過去兩年里,印度推出了一系列對華“經濟脫鉤”的政策,百般阻撓中國企業(yè)在印發(fā)展。

這些阻撓行動,不止針對手機。今年7月初,長城汽車不得不終止一項在印度的收購協(xié)議。

原本2020年初,長城汽車就已經與美國通用汽車簽署合同,計劃收購其印度塔里岡工廠,但整整兩年半過去,印度監(jiān)管部門依舊沒有批準這次合規(guī)合法的交易。

有專家學者將印度政府的新政策進一步“細化”為“ABC”政策,即Anything But China(除中國之外,啥都行)。

通訊行業(yè),華為和中興同樣遭遇“制裁”。

印度稅務部門2月15日對華為在該國的多個場所進行了搜查。突襲行動涉及華為公司位于新德里、首都衛(wèi)星城古爾格拉姆和印度科技中心班加羅爾的營業(yè)場所。

華為回應記者稱,相信公司在印度的運作嚴格遵從所有法律法規(guī)。

今年7月15日,印度政府發(fā)布一項指令,將把電信運營商的選擇范圍,限制在獲得當局“可信來源”批準的供應商,而華為和中興均未取得這一資質。

同時,華為和中興還被禁止在印度銷售用于5G網絡的產品。

如今看來,印度已經決意要在“圍獵”中國企業(yè),手機廠商只是冰山一角。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在印度市場,本土粗制濫造的手機品牌幾乎沒有競爭力,印度國內前五名手機品牌中,有四個都來自中國。

在扶植印度本土手機產業(yè)的導向下,中國手機廠商已經成為了一枚枚“眼中釘”。

物美價廉的中國手機,如保持現(xiàn)在的發(fā)展勢頭,印度手機廠商可能永無翻身之日,這便造成了印度政策當前的焦慮。

近年來,印度一直強調“印度制造”、“自力更生”和“制造替代計劃”等戰(zhàn)略,希望扶植本土制造業(yè),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根據(jù)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幼稚產業(yè)保護論,印度對本土品牌產業(yè)進行政策保護無可厚非。

但是,當印度自身產業(yè)及上下游發(fā)達程度仍未臻理想時,讓市場機制和跨國企業(yè)發(fā)揮作用,仍然是最符合市場經濟客觀運行規(guī)律的明智選擇。

對企業(yè)、對印度政府和印度本土消費者而言,都將是產生福利最大化的帕累托最優(yōu)。

在投資方面,莫迪政府提出了針對“陸地接壤國家”的投資限制,大部分來自中國的投資,都被納入政府審批的范圍之內。

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從2020年4月開始,印度政府共接到382份中國投資申請,截至今年6月29日,只有80份已正式獲得批準。

今年5月29日,根據(jù)《印度斯坦時報》,美國成為印度在2021-2022財年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為1194.2億美元;中國降為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為1154.2億美元。

在如此有針對性的經濟政策下,中印之間的經濟“隔離帶”,已經開始拉遠。

04 一味讓步并非最優(yōu)解

在2019年的一次訪談中,陳志涌表示:“我們在過去5年,相當于度過了一個生存的階段,所以接下來5年,我們更多的是去思考怎么進一步發(fā)展,甚至去突破我們以前在國內可能還沒有做過的一些事情。”

今天的情形,對2019年的vivo來說是始料未及的?,F(xiàn)在,發(fā)展不得不退居二線,vivo需要優(yōu)先考慮如何解決生產危機。

一方面,對于全球智能手機企業(yè)而言,坐擁十四億人口的印度市場,仍然有著龐大的消費潛力和增長率,是一塊充滿誘惑力的“應許之地”。

vivo花了八年時間締造今日的產業(yè)帝國,如就此放棄,將是巨大的沉沒成本。

無論是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wèi)企業(yè)合理權益,抑或尋求其它破局方法,vivo都到了一個關鍵的路口,必須做出抉擇。

《環(huán)球時報》報道稱,對于vivo來說,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益是為了恢復正常運營而被迫采取的行動。

vivo也表示,盡管提起訴訟必須承擔一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但這是最合理的選擇。

印度對vivo的打壓,有著多個層面的復雜原因,但究其根本,利益仍然是其背后最核心的驅動力。

如繼續(xù)在印度從事經營活動,vivo需要做出更多讓步。vivo過去的本土化戰(zhàn)略,目前看,仍然符合印度消費者市場需求。只要堅持做好產品,消費者愿意買單,企業(yè)也能繼續(xù)保持市場優(yōu)勢。

目前,這場“獵殺”vivo的鬧劇,仍然在持續(xù)發(fā)酵,不知會走向怎樣的結局。但能預見,隨著印度營商環(huán)境惡化,vivo必須有所行動。這一事件,同樣也給中國其他在印的企業(yè)拉響了警報。

如何在迷霧愈加深重、不確定性劇增的全球市場中尋求周全之策,將是每一個跨國企業(yè)的必修課。

但愿困境盡早過去。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lián)系原著作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