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查沁君
“雙減”落地一年,公立學校教育成主戰(zhàn)場,圍繞中小校開展的課后服務,吸引了騰訊、阿里、華為、科大訊飛、鴻合科技等眾多大廠及上市企業(yè),行業(yè)發(fā)展迅速。
“課后服務是科大訊飛新的增量業(yè)務方向,我們希望做到——今年布局,明年發(fā)力,后年迎來爆發(fā)。”
日前,科大訊飛(002230.SZ)課后服務業(yè)務部總經理李曉楓在接受界面教育采訪時稱,該公司從2021年下半年切入課后服務賽道,目前已服務1200萬學生。明年,科大訊飛課后服務的業(yè)績目標是,覆蓋師生數翻兩倍。
一家位于杭州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好多素教,在“雙減”后兩個月由興趣班優(yōu)選平臺轉型成為課后服務商,并于最近完成新一輪融資。
好多素教創(chuàng)始人趙劍鋒認為:“雙減政策之下,50%以上的素質教育市場,將轉移至校內課后服務場景中落地。預計三年內,市場規(guī)模會從雙減前的150多億,爆發(fā)增長至2400億?!?/span>
教育部去年底的數據顯示,自愿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比例由上學期的49.1%提高至91.9%。2021年全國中小學校合計22.18萬所,中小學生合計1.84億人。開源證券估算,以300元/人/學期的費用來看,課后信息化服務潛在市場達1100億元。
“素質教育賽道大規(guī)模的項目轉到課內是必然趨勢,價格相對校外更便宜。”多鯨資本合伙人葛文偉在此前采訪中告訴界面教育,“但其本質是公益屬性,加上較高的地域屬性,要想做出規(guī)?;瘯茈y,所以素質教育進校更多是為了生存。”
李曉楓對此持保守態(tài)度?!?/span>50%素質教育市場轉移到校內,我對此有期待,但當前不具備(這個規(guī)模)。校內課后服務不提質是留不住孩子的。”
李曉楓告訴界面教育,團隊在進校過程中發(fā)現(xiàn),“缺的不是課,而是體系化的課程”。比如一年級開設了這門課,二三年級能否持續(xù)提供循序漸進、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的課程?
“現(xiàn)在校外培訓機構提供的很多素質類課,跟校內是有點脫節(jié)的,未必符合當前學校的育人目標。”李曉楓稱。
此外,縣城的素質教育培訓機構數量不夠多、入校意愿不高,也會導致區(qū)域發(fā)展不均衡等問題。
在李曉楓看來,課后服務市場能否長期發(fā)展,核心取決于它本身的質量。對于賽道內的玩家而言,最大的挑戰(zhàn)是如何提升質量。
針對課后服務師資力量不足、內容設置不合理、保障機制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科大訊飛日前發(fā)布課后服務解決方案2.0,對接國家中小學管理服務平臺,可幫助區(qū)域管理者進行一些過程性的決策。
“國家平臺上線后,一些區(qū)域的教育管理者會擔憂,因為以前是填表格、匯報學校課后服務的開展情況,如今直接上系統(tǒng),他們也不知道數據統(tǒng)計的真實情況,缺乏較好的預防手段,2.0版本可實現(xiàn)數據的互聯(lián)互通?!?span>李曉楓解釋。
課程供給上,李曉楓告訴界面教育,科大訊飛目前提供兩百多門課,自主開發(fā)、聯(lián)合開發(fā)類的課有30多門,余下為第三方的生態(tài)合作課程。師資供給上,一是校外專業(yè)師資入校,進行線下教學;二是線上教師授課、線下教師隨堂輔導。
在這千億的課后服務賽道,新老玩家相繼入局。
教育信息化行業(yè)中的“老兵”鴻合科技(002955.SZ)在2020年下半年就已開始布局課后服務領域。其布局課后服務的思路是,定位為平臺型企業(yè),與課程內容方合作,搭載課程內容,雙方采取分成方式。 截至2022年7月31日,鴻合科技有素質教育課程400余門,其課后服務產品已服務學生近100萬人。
還有新來者智慧教育服務商云思智學,該公司近日推出的系列進校產品中也涵蓋課后服務的場景。課程內容涵蓋科學實驗、編程、寫字、美術、口才、魔方、橄欖球等超200門課程。同時向教師提供教學設計、雙師課件、活動工具材料、教研視頻等備課上課資源和培訓。
面對賽道日漸趨熱的競爭,李曉楓認為,行業(yè)仍處于探索期,部分玩家尚不具備規(guī)?;瘡椭频哪芰?/span>——將本地的進校經驗復制到其它地區(qū)。
“大平臺或大廠的優(yōu)勢會更明顯,中小機構很難跨區(qū)域,但可以立足本地化,放大本地特色。”李曉楓對界面教育說。
鴻合科技教育BG首席戰(zhàn)略官張洪偉在接受多知網采訪時提到:“當下的課后服務正處于大發(fā)展的前夜,真正要跑到‘雙減’后第三年,才能形成各方都相對滿意的良性生態(tài)。”
張洪偉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在課后服務的供給端方面,自研內容的區(qū)域性進校方會和平臺型企業(yè)長期并存。
在張洪偉看來,區(qū)域性進校方的優(yōu)劣勢非常明顯。一方面,他們可以在服務半徑內,提供點對點的服務;師資、課程一體,對校方的整體響應機制會更快。另一方面,由于服務半徑有限,天花板容易見頂。最難的是,疫情帶來的運營壓力導致其抗風險能力低。
由于課后服務的定位是公益普惠,這意味著,它不會像校外培訓一樣,成為資本過度逐利的市場。
在收費模式上,李曉楓介紹,全國各地的政策有一定差異。
例如北京、深圳均由政府買單,后者一學期人均約500元;廣州由家長買單;合肥分兩部分,個性化的課程由家長買單,托管類的由政府補貼。大部分地方還是家長付費為主。
課管中心創(chuàng)始人董永近日在多鯨直播中透露,浙江省寧波采用的是家長付費模式,而在杭州、溫州、臺州等其他城市,校方提供的課后拓展基本是免費服務,另外部分學校會聘用校外老師,讓學生自主選課,這個過程中幾乎也不收費。
董永在上述直播中稱,只有通過家長付費,才能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師資、良好的管理,并為企業(yè)謀求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路徑。
對此,李曉楓對界面教育表示:“純粹的家長付費,容易將課后服務卷成資本的市場,違背了國家政策的初衷??紤]到課后服務的普惠特質,如果在相關政策指導下,讓家長付費,會是比較好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