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訪】吉井忍:不同樣態(tài)的書店都存在 才是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吉井忍:不同樣態(tài)的書店都存在 才是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

吉井忍花了6年的時間,走訪東京獨立書店,如今凝聚成《東京本屋》一書。在今天人人談著書店必須要復合式經(jīng)營才能活下去的世界,她卻說,應該也有不需要賣咖啡也可以活下去的書店。

1996年,正在讀本科的女青年吉井忍在東京神保町逛舊書店時看見一則海報招貼,內(nèi)容是關于赴中國留學的政府獎學金項目,一念之下,她有了報名的想法。這成為后來一系列游歷的開始。

幾個月后,吉井忍順利來到中國成都,成為一名國際交流生。盡管一年的交流時間不長,流連于茶館、食肆的課余時光仍使她愜意,她也從此成為一名堅定的川菜愛好者。

在中國大陸生活的經(jīng)歷多少影響了吉井忍的世界觀。畢業(yè)后,她選擇做經(jīng)濟新聞記者,被派往海外工作。臺北、馬尼拉、上海、北京,輾轉(zhuǎn)于東亞各中心城市的過程中,吉井忍見識了日本以外的風土人情,并為之吸引。

在臺北工作時,她開始有了使用中文寫作的野心,并開始籌劃將來前往大陸工作。她將中文習作謄寫在一個筆記本上,寫滿一本后就將它遞交給自己的中文老師,很可惜,這本裝滿原創(chuàng)文章的小冊子出乎意料地丟失了。

“我感到很傷心。”許多年后,吉井忍提到這件事時仍會用日本女生特有的溫柔語氣表達自己的遺憾。她在那之后中斷了中文寫作的嘗試。

轉(zhuǎn)眼來到2008年,對于吉井忍來說,這是關鍵一年。這一年她與中國籍男友結婚,順便將新組建的家庭從北京遷往上海——盡管兩年后他們再次遷回了北京。她的另一項事業(yè)也從這一年開始起步,吉井忍找到了一份兼職工作,那就是以一位東洋媳婦的視角為上海媒體撰寫文化專欄。

此時正好是中國的內(nèi)容閱讀市場逐漸升溫的時期,亞馬遜kindle閱讀器進入中國市場,本土的漢王等電子書同樣在硬件上加大投入;不久,當當網(wǎng)與京東爆發(fā)了圖書市場價格戰(zhàn)。任何人都看得出來,中文閱讀領域的消費升級山雨欲來。

豆瓣是這個市場中一個頗為安靜的玩家,此時,這家以小清新和文藝路線著稱的書評網(wǎng)站已經(jīng)大大充實自己的功能。豆瓣并不打算在硬件上做任何投入,也無意轉(zhuǎn)型成電子商務企業(yè),但在內(nèi)部,一個名為“豆瓣閱讀”的項目正在醞釀。項目參與者之一,正是吉井忍的丈夫。

吉井忍對豆瓣的喜愛并非完全出自親人的影響。在日本,人們通常會使用類似的書評網(wǎng)站進行筆記整理和閱讀進度標注,但它們幾乎沒有一個擁有社交功能。而豆瓣的功能讓這位來自異國的文藝女性大感驚訝,這同時使得吉井忍后來向遠在東京的朋友們解釋自己在豆瓣上的走紅時面臨頗多困難。

不論如何,2010年,吉井忍開始在豆瓣上發(fā)布以“便當”為主題的日志,此時的吉井忍已經(jīng)在中文媒體上連續(xù)兩年寫作專欄文章,筆法嫻熟。這些作品被整理成為名為《四季便當》的文章合集在“豆瓣閱讀”中推出。清新恬淡的文字風格,充滿和風的精美便當,以及吉井忍本人跨國新娘的身份,讓她在豆瓣用戶中迅速走紅。

吉井忍的每篇文字并不長,通常會配上多幅彩照,在結尾處,一定會留下“祝大家生活愉快!”一行字。人們不僅能感受到作者對于家常文化視角的熱愛,還能體會到日本式的細膩體貼。

“中國人通常會覺得日本女性非常溫柔賢惠,他們還會覺得日本男人下班后一定會去和同時喝酒,否則會被太太看成沒出息,”即便被中國人視為最熟悉的國家,吉井忍依然覺得中國人對于日本的看法不夠全面,“我覺得這些和真實的日本還是有些距離的。”

她的想法很簡單,通過記敘日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向中國讀者傳遞日本家庭的價值觀。“便當對日本人來說是很日常很個人的東西,所以很適合成為切入點。”

吉井忍并沒有專門的研習料理技藝。事實上,她在創(chuàng)作中描述的菜式全部是極為普通的日常飲食,“提起日料,人們想起的是刺身、壽司、職人,當然這些也是真實的,但日本老百姓并不是每天吃刺身。這是我希望讓中國讀者了解的。”

飲食方面,最大的影響來自吉井忍的母親。直到今天,吉井忍仍然會去翻閱母親的筆記本,從許多年前開始,母親便有了從報紙上裁剪食譜的習慣。倘若看到某道有意思的料理,便會特地記錄下了。除此以外,吉井忍對于美食文化并無特別興趣,她坦言自己從來不看美食專題方面的博客或文章。

“我想強調(diào)的是,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還有閱讀,還有工作,還有和家人的相處,都是很重要的。”吉井忍甚至認為自己并不精通美食,“嚴格來說,我不算美食作家。”

在她看來,比起宣揚某種飲食的制作技藝,讓更多的中國讀者了解日本大眾的日常生活方式才是她更為關注的。出于相同的目的,吉井忍的目光開始游離于便當以外。

除了飲食,書店被認為是東京最值得驕傲的事物之一。有人聲稱,東京是實體書店與人口數(shù)比例最高的城市,它的書店數(shù)量遠遠超過第二大城市大阪。但同時,東京書店的消亡速度也在全日本第一位,據(jù)統(tǒng)計,從2009年到2014年,東京一共消失了179家書店,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獨立經(jīng)營的小書店。

吉井忍對于“本屋桑”(小型書店)的感情深厚,2010年開始,吉井忍陸續(xù)展開對于“東京獨立書店”主題的調(diào)查走訪,花費6年時間,終于推出了非飲食主題的作品《東京本屋》。

在這本書中,吉井忍采訪了十家風格各異的獨立書店,以及一位選書師。毫無疑問,吉井忍在其中明確展示了自己對于書店的偏好。

“我喜歡跟小書店的店員聊天。比如我很喜歡東京的今野書店,店員會告訴我,我平時喜歡的作者最近又出了隨筆集,其中有他自己談戀愛的故事。這樣小小的互動,給我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哪怕是在大書店或網(wǎng)絡書店也有賣這樣的書,我也愿意來小書店買書。因為有種別樣的歸屬感,會感覺自己是這里的客人。”

東京的小書店消失的速度讓吉井忍有過擔憂,“另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說,書店的數(shù)量減少后,全日本每家書店的平均面積增大了,也就是說消失的更多是小書店。”

不過一位書店老板向吉井忍轉(zhuǎn)達了自己的信心,他表示自己書店的選書并不依靠中介力量,而是自己親自挑選書籍,店內(nèi)擺設書籍的陳列方式也各有風格。這些足以讓自己的書店區(qū)別于其他書店。至于在中國市場戰(zhàn)無不勝的電子書商,卻因為在日本難以取得價格優(yōu)勢(日本的公開出版物必須保持統(tǒng)一價格,禁止單方面的打折行為)而無用武之地。

從少女時代開始,吉井忍便迷戀女作家向田邦子的隨筆風格,“我小學生到初中的時候就反復看她的隨筆,她主要是寫昭和時代日本家庭的回憶,切入角度很特別,比如先寫貓,然后會轉(zhuǎn)到社會觀察的視角,這種跳躍的技法很巧妙。我還沒學會,但很希望學到。”

除了向田邦子,森茉莉、村上春樹和町田康都是她所熱愛的作家。尤其是提到町田康時,吉井忍特地詢問,這位作家在中國是否知名。得到否定回答后,她流露出明顯遺憾的表情。

以下是采訪全文:

界面文化:從新書內(nèi)容來看,你本人是很喜歡去小書店的。

吉井忍:我在東京,還是去獨立書店比較多,我喜歡和店員聊天。大書店里的人們太忙了。比如我在東京的今野書店,會和店員隨意聊天,對方會告訴我,我平時喜歡的作者最近又出了隨筆集,其中有他談戀愛的故事。我覺得這樣的小小的互動,會給我一種親切的感覺。哪怕是在大書店或網(wǎng)絡書店也有賣這樣的書,我也愿意來小書店買書,因為有種別樣的歸屬感,會感覺自己是這里的客人。

界面文化:日本的精品書店也會做成既提供咖啡又舉辦沙龍的形式嗎?

吉井忍:是的,比如我書中的兩個案例,本屋B&B和SPBS,他們都會辦活動,尤其是B&B,這家書店每天舉辦活動。確實不少書店需要辦沙龍、賣咖啡才能經(jīng)營下去,但我不認為這是唯一的生存之道。有的書店拒絕做這些,因為客人也有不同,有的客人會不太喜歡旁邊有人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書,尤其是想到這些書以后可能自己會買下來。不同狀態(tài)的書店都存在才是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

界面文化:你現(xiàn)在長居中國,對于中國的書店是否也會長期保持觀察?

吉井忍:住在上海的時候會經(jīng)常去季風書店,那時它還在陜西南路地鐵站,我喜歡在那喝咖啡。季風書店給我的感覺很像日本的站前書店,就是在地鐵站里面,每次下了地鐵先去書店逛一圈再回家,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習慣。這種狀態(tài)真的很理想。后來我搬到了北京,交通上花費的時間很久,因此去書店的頻率逐漸不高了。但有機會的話,我還是去會到一些商業(yè)中心的Page One書店。我住在酒仙橋798附近,但很喜歡去海淀逛書店,比如豆瓣書店,萬圣書店,我都很喜歡去。

界面文化:你在書里提到過,日本的出版業(yè)發(fā)達,但實體書店仍然面臨下滑的危險。這種“危險”存在多久了?

吉井忍:二三十年前,在日本就已經(jīng)有人提“出版危機”這個詞了,比較明顯的是我在書中采訪的那位選書師提到的。他在2000年時當過書店店員,當時聽到美國的電子商務公司會來日本賣書,當時所有的書店店員包括他自己,對此都有點不以為意。但很快,他發(fā)現(xiàn)了書店客人真的減少了,于是就有了危機感。的確有不少人其實不愿意來到書店選書、購書。他于是決定自己把書送到更多人手里,才開始做了選書師的工作。我看過一些數(shù)據(jù)資料,日本的書店數(shù)量在過去十年減少了兩成,這其實是很大的一個數(shù)字。另一項統(tǒng)計說,書店的數(shù)量減少后,全日本每家書店的平均面積增大了。也就是說消失的更多是那種社區(qū)附近的小書店。

界面文化:如今在日本,電子商務對實體書店產(chǎn)生了沖擊嗎?

吉井忍:日本圖書市場和中國有個不同,那就是日本的書籍價格是統(tǒng)一的,不論是實體書店還是網(wǎng)絡書店,都不能打折。這是一個政策。中國情況很不一樣,打折非常厲害。我告訴過日本店員中國網(wǎng)絡書店上的價格戰(zhàn),他們也很吃驚,他們說如果日本也采取這樣的價格戰(zhàn),書店肯定會受到打擊。這是中日圖書市場的一個區(qū)別,網(wǎng)絡書店和電子書對日本的沖擊沒有中國這么嚴重,但影響仍然是有。

界面文化:“本屋桑”(小書店)在日本的前景怎么樣?

吉井忍:這些書店的管理者相信自己能夠生存下來。他們進貨的書大多是自己看過自己選的,并不依靠中間方。這會使得小書店自己的選書風格、擺書方式保持特色。比如我很喜歡的今野書店,它的位置距離東京市中心較遠,房價稍微會便宜一些,因此那個區(qū)域集中了一批藝術家,當然還有學生和年輕白領,他們的口味會偏文藝一些,這也會影響今野書店的選書。總體上說,日本人對紙質(zhì)書有種偏愛。

界面新聞:神保町的舊書店在中國名氣很大。

吉井忍:對的!學生時代我就去過神保町很多次,其實我來中國也和神保町有關。1996年我還是大學本科生,就是在神保町看到關于中國政府獎學金的項目,才決定報名,最后拿了獎學金來到成都念書的。

界面文化:很多人熟悉你,是因為豆瓣上你的便當系列文章。最早是怎么想到在豆瓣發(fā)布文章的?

吉井忍:大概是在2010年左右開始使用豆瓣,我覺得豆瓣很有意思,跟其他用戶還可以溝通。我當時的想法就是自己寫中文同中國人直接交流。雖然中日之間信息往來很多,但中國人對日本人仍有很多刻板的印象。比如說他們會覺得日本女性很溫柔,日本男性下班后一定會去和同事喝酒,否則會被太太視為沒出息。但我覺得這些信息有誤導的作用,和真實的日本還是有距離的。我想通過文章表達出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界面文化:所以選擇了便當這個話題?

吉井忍:便當對日本人來說是很日常很個人的東西,所以是一個很合適的中介,來傳達日本的平民文化。日本也有類似的書評類網(wǎng)站,但缺乏社交功能。所以我在和日本朋友解釋豆瓣的時候會很麻煩。我覺得中國人很善于開發(fā)這種社交類的軟件。

界面文化:你在飲食和寫作方面的知識受誰的影響比較大?

吉井忍:做飯方面,我母親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從小就看到她會從報紙上剪下報紙中的食譜,到現(xiàn)在我還會翻。寫作的話,我有一個很喜歡的日本作家,向田邦子。我喜歡她的隨筆,她也寫過很多電視劇腳本。我小學生到初中的時候就反復看她的隨筆,她主要寫昭和時代日本家庭的回憶,切入角度會很特別,比如首先寫貓,然后會轉(zhuǎn)到社會觀察的視角,這種跳躍的技法很巧妙。我還沒學會,但希望學到這種技法。其實日本的隨筆家挺多的,我會比較喜歡森茉莉,包括村上春樹。還有一個我很喜歡的作家,町田康。

界面新聞:你其實不太關注美食主題的文學作品?

吉井忍:我不太認為自己是美食作家啦。我跟我母親一樣,會喜歡翻報紙,日本報紙里有一些很生活化的版面,會介紹食譜或者美食旅游目的地。有時候翻到有好玩的食譜我會自己試一試。我想強調(diào)的是,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還有閱讀,還有工作,還有和家人的相處,都是很重要的。我上網(wǎng)的時間其實比較少,微信也沒有注冊過,平時也不會特別去看其他人美食方面的文字。

界面文化:所以對你而言,食物僅僅是個傳達日本文化的途徑?

吉井忍:是的,我希望通過我的文字將日本人生活化的一面?zhèn)鬟_給中國讀者,這里面包括飲食,比如中國朋友知道的日料往往是比較高級的,刺身、壽司、職人。那些當然也是真實的,可是呢,日本老百姓的家常并不是每天吃生魚片的。他們平時吃什么呢,這是我的切入點。便當、書店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寫作他們的出發(fā)點是一樣的。

界面文化:那在平時生活中,你也會嘗試中國菜嗎?我注意到你有一次甚至制作了大盤雞便當。

吉井忍:哈哈,那次是我在外面吃新疆菜,吃不完的大盤雞打包回來,我第二天加工了一下,做成了大盤雞便當。說到中國菜,雖然在便當里可能用的少,但我先生是上海人,平時需要吃中國菜,所以我會做不少。我在上海的時候,是住在上海圖書館附近一幢很老的房子里,廚房是鄰里公用的。因此會在做飯時和鄰居們聊天,我向她們學會了糟毛豆、百葉結、紅燒肉之類菜式。

界面文化:那都是很地道的上海菜。

吉井忍:是呀,糟毛豆這類食物在北京就沒有人吃了。我現(xiàn)在偶爾會做魚香肉絲、糖醋排骨之類的,也都是比較家常的菜式。北京的本地小吃,豌豆黃、驢打滾,我也喜歡,在日本沒有這些東西。

界面新聞:你個人口味偏愛那種菜系呢?

吉井忍:中國菜中,我口味喜歡川菜。我非常懷念成都的鐘水餃。一個小碗里放很多水餃,它的醬料很特別,又甜又辣又麻。很多中國人甚至沒有聽說過,會誤解為紅油抄手。我去年還去過一次成都,變化非常大。我從前的朋友家的地方,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變成高級公寓了,朋友也已經(jīng)找不到了。有一點傷心,但還是有一些茶館、小館子仍在。

界面新聞:你提過中國人的一個誤解,認為日料普遍口味清淡。

吉井忍:是的,日本也有重口味的料理,但我現(xiàn)在確實更喜歡清淡的東西。年輕時會喜歡重口味,比如日式拉面,很多人會認為口味很重,還有牛腸鍋、日式烤肉、炸豬排等等。

界面文化:對中國的日料店感覺如何?

吉井忍:經(jīng)常有朋友要我推薦一些好的日本料理店,所以我就干脆做了一系列采訪,探訪了北京的8家日料店,里面有壽司師傅、天婦羅師傅。這些文章你可以在豆瓣閱讀《帝都本格日本料理》里看到。我希望表達的是一個日本人為什么要來中國開店呢,他經(jīng)歷過哪些技藝上的磨礪,這些是我想表達的。里面還包括一個在日本學習壽司的中國人李師傅,他做的壽司比很多日本師傅要好,還有三里屯北小街那個很有名的烤鰻魚的老人家。

界面文化:Missi Missi的鰻魚爺爺?

吉井忍:對!你也吃過嗎。不過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在那家店了。

界面文化:說說你去法國和菲律賓的經(jīng)歷吧,這方面你好像談的不多。

吉井忍:我是在28歲那年辦了打工旅行簽證去的法國南部,在農(nóng)場里照顧小動物。這種經(jīng)歷很不錯,其實那時不年輕了,但我覺得再不去以后可能就沒機會了。至于去馬尼拉,我當時在日本經(jīng)濟新聞做駐臺北記者,很想去大陸看看風土人情,但上司告訴我馬尼拉缺人,于是我就去了。我其實對馬尼拉沒有概念,他們是在南方,所以人們非常熱情,并且宗教在菲律賓的影響非常大,我感覺他們的人都非常樂觀。

界面文化:所以你的中文寫作的道路是在臺北的時候開始的嗎?

吉井忍:我在臺北住了6年,當時就開始有一些野心,用中文寫日記,甚至寫了好幾篇文章,將一個本子寫滿了。我把筆記本交給中文老師,但后來這個本子丟失了。我很傷心,就沒有再寫了。直到2008年搬到上海,我才開始撰寫專欄,那時我才真正重新開始寫作。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吉井忍:不同樣態(tài)的書店都存在 才是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

吉井忍花了6年的時間,走訪東京獨立書店,如今凝聚成《東京本屋》一書。在今天人人談著書店必須要復合式經(jīng)營才能活下去的世界,她卻說,應該也有不需要賣咖啡也可以活下去的書店。

1996年,正在讀本科的女青年吉井忍在東京神保町逛舊書店時看見一則海報招貼,內(nèi)容是關于赴中國留學的政府獎學金項目,一念之下,她有了報名的想法。這成為后來一系列游歷的開始。

幾個月后,吉井忍順利來到中國成都,成為一名國際交流生。盡管一年的交流時間不長,流連于茶館、食肆的課余時光仍使她愜意,她也從此成為一名堅定的川菜愛好者。

在中國大陸生活的經(jīng)歷多少影響了吉井忍的世界觀。畢業(yè)后,她選擇做經(jīng)濟新聞記者,被派往海外工作。臺北、馬尼拉、上海、北京,輾轉(zhuǎn)于東亞各中心城市的過程中,吉井忍見識了日本以外的風土人情,并為之吸引。

在臺北工作時,她開始有了使用中文寫作的野心,并開始籌劃將來前往大陸工作。她將中文習作謄寫在一個筆記本上,寫滿一本后就將它遞交給自己的中文老師,很可惜,這本裝滿原創(chuàng)文章的小冊子出乎意料地丟失了。

“我感到很傷心。”許多年后,吉井忍提到這件事時仍會用日本女生特有的溫柔語氣表達自己的遺憾。她在那之后中斷了中文寫作的嘗試。

轉(zhuǎn)眼來到2008年,對于吉井忍來說,這是關鍵一年。這一年她與中國籍男友結婚,順便將新組建的家庭從北京遷往上海——盡管兩年后他們再次遷回了北京。她的另一項事業(yè)也從這一年開始起步,吉井忍找到了一份兼職工作,那就是以一位東洋媳婦的視角為上海媒體撰寫文化專欄。

此時正好是中國的內(nèi)容閱讀市場逐漸升溫的時期,亞馬遜kindle閱讀器進入中國市場,本土的漢王等電子書同樣在硬件上加大投入;不久,當當網(wǎng)與京東爆發(fā)了圖書市場價格戰(zhàn)。任何人都看得出來,中文閱讀領域的消費升級山雨欲來。

豆瓣是這個市場中一個頗為安靜的玩家,此時,這家以小清新和文藝路線著稱的書評網(wǎng)站已經(jīng)大大充實自己的功能。豆瓣并不打算在硬件上做任何投入,也無意轉(zhuǎn)型成電子商務企業(yè),但在內(nèi)部,一個名為“豆瓣閱讀”的項目正在醞釀。項目參與者之一,正是吉井忍的丈夫。

吉井忍對豆瓣的喜愛并非完全出自親人的影響。在日本,人們通常會使用類似的書評網(wǎng)站進行筆記整理和閱讀進度標注,但它們幾乎沒有一個擁有社交功能。而豆瓣的功能讓這位來自異國的文藝女性大感驚訝,這同時使得吉井忍后來向遠在東京的朋友們解釋自己在豆瓣上的走紅時面臨頗多困難。

不論如何,2010年,吉井忍開始在豆瓣上發(fā)布以“便當”為主題的日志,此時的吉井忍已經(jīng)在中文媒體上連續(xù)兩年寫作專欄文章,筆法嫻熟。這些作品被整理成為名為《四季便當》的文章合集在“豆瓣閱讀”中推出。清新恬淡的文字風格,充滿和風的精美便當,以及吉井忍本人跨國新娘的身份,讓她在豆瓣用戶中迅速走紅。

吉井忍的每篇文字并不長,通常會配上多幅彩照,在結尾處,一定會留下“祝大家生活愉快!”一行字。人們不僅能感受到作者對于家常文化視角的熱愛,還能體會到日本式的細膩體貼。

“中國人通常會覺得日本女性非常溫柔賢惠,他們還會覺得日本男人下班后一定會去和同時喝酒,否則會被太太看成沒出息,”即便被中國人視為最熟悉的國家,吉井忍依然覺得中國人對于日本的看法不夠全面,“我覺得這些和真實的日本還是有些距離的。”

她的想法很簡單,通過記敘日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向中國讀者傳遞日本家庭的價值觀。“便當對日本人來說是很日常很個人的東西,所以很適合成為切入點。”

吉井忍并沒有專門的研習料理技藝。事實上,她在創(chuàng)作中描述的菜式全部是極為普通的日常飲食,“提起日料,人們想起的是刺身、壽司、職人,當然這些也是真實的,但日本老百姓并不是每天吃刺身。這是我希望讓中國讀者了解的。”

飲食方面,最大的影響來自吉井忍的母親。直到今天,吉井忍仍然會去翻閱母親的筆記本,從許多年前開始,母親便有了從報紙上裁剪食譜的習慣。倘若看到某道有意思的料理,便會特地記錄下了。除此以外,吉井忍對于美食文化并無特別興趣,她坦言自己從來不看美食專題方面的博客或文章。

“我想強調(diào)的是,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還有閱讀,還有工作,還有和家人的相處,都是很重要的。”吉井忍甚至認為自己并不精通美食,“嚴格來說,我不算美食作家。”

在她看來,比起宣揚某種飲食的制作技藝,讓更多的中國讀者了解日本大眾的日常生活方式才是她更為關注的。出于相同的目的,吉井忍的目光開始游離于便當以外。

除了飲食,書店被認為是東京最值得驕傲的事物之一。有人聲稱,東京是實體書店與人口數(shù)比例最高的城市,它的書店數(shù)量遠遠超過第二大城市大阪。但同時,東京書店的消亡速度也在全日本第一位,據(jù)統(tǒng)計,從2009年到2014年,東京一共消失了179家書店,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獨立經(jīng)營的小書店。

吉井忍對于“本屋桑”(小型書店)的感情深厚,2010年開始,吉井忍陸續(xù)展開對于“東京獨立書店”主題的調(diào)查走訪,花費6年時間,終于推出了非飲食主題的作品《東京本屋》。

在這本書中,吉井忍采訪了十家風格各異的獨立書店,以及一位選書師。毫無疑問,吉井忍在其中明確展示了自己對于書店的偏好。

“我喜歡跟小書店的店員聊天。比如我很喜歡東京的今野書店,店員會告訴我,我平時喜歡的作者最近又出了隨筆集,其中有他自己談戀愛的故事。這樣小小的互動,給我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哪怕是在大書店或網(wǎng)絡書店也有賣這樣的書,我也愿意來小書店買書。因為有種別樣的歸屬感,會感覺自己是這里的客人。”

東京的小書店消失的速度讓吉井忍有過擔憂,“另一個統(tǒng)計數(shù)字說,書店的數(shù)量減少后,全日本每家書店的平均面積增大了,也就是說消失的更多是小書店。”

不過一位書店老板向吉井忍轉(zhuǎn)達了自己的信心,他表示自己書店的選書并不依靠中介力量,而是自己親自挑選書籍,店內(nèi)擺設書籍的陳列方式也各有風格。這些足以讓自己的書店區(qū)別于其他書店。至于在中國市場戰(zhàn)無不勝的電子書商,卻因為在日本難以取得價格優(yōu)勢(日本的公開出版物必須保持統(tǒng)一價格,禁止單方面的打折行為)而無用武之地。

從少女時代開始,吉井忍便迷戀女作家向田邦子的隨筆風格,“我小學生到初中的時候就反復看她的隨筆,她主要是寫昭和時代日本家庭的回憶,切入角度很特別,比如先寫貓,然后會轉(zhuǎn)到社會觀察的視角,這種跳躍的技法很巧妙。我還沒學會,但很希望學到。”

除了向田邦子,森茉莉、村上春樹和町田康都是她所熱愛的作家。尤其是提到町田康時,吉井忍特地詢問,這位作家在中國是否知名。得到否定回答后,她流露出明顯遺憾的表情。

以下是采訪全文:

界面文化:從新書內(nèi)容來看,你本人是很喜歡去小書店的。

吉井忍:我在東京,還是去獨立書店比較多,我喜歡和店員聊天。大書店里的人們太忙了。比如我在東京的今野書店,會和店員隨意聊天,對方會告訴我,我平時喜歡的作者最近又出了隨筆集,其中有他談戀愛的故事。我覺得這樣的小小的互動,會給我一種親切的感覺。哪怕是在大書店或網(wǎng)絡書店也有賣這樣的書,我也愿意來小書店買書,因為有種別樣的歸屬感,會感覺自己是這里的客人。

界面文化:日本的精品書店也會做成既提供咖啡又舉辦沙龍的形式嗎?

吉井忍:是的,比如我書中的兩個案例,本屋B&B和SPBS,他們都會辦活動,尤其是B&B,這家書店每天舉辦活動。確實不少書店需要辦沙龍、賣咖啡才能經(jīng)營下去,但我不認為這是唯一的生存之道。有的書店拒絕做這些,因為客人也有不同,有的客人會不太喜歡旁邊有人一邊喝咖啡一邊看書,尤其是想到這些書以后可能自己會買下來。不同狀態(tài)的書店都存在才是比較理想的狀態(tài)。

界面文化:你現(xiàn)在長居中國,對于中國的書店是否也會長期保持觀察?

吉井忍:住在上海的時候會經(jīng)常去季風書店,那時它還在陜西南路地鐵站,我喜歡在那喝咖啡。季風書店給我的感覺很像日本的站前書店,就是在地鐵站里面,每次下了地鐵先去書店逛一圈再回家,已經(jīng)成了一種習慣。這種狀態(tài)真的很理想。后來我搬到了北京,交通上花費的時間很久,因此去書店的頻率逐漸不高了。但有機會的話,我還是去會到一些商業(yè)中心的Page One書店。我住在酒仙橋798附近,但很喜歡去海淀逛書店,比如豆瓣書店,萬圣書店,我都很喜歡去。

界面文化:你在書里提到過,日本的出版業(yè)發(fā)達,但實體書店仍然面臨下滑的危險。這種“危險”存在多久了?

吉井忍:二三十年前,在日本就已經(jīng)有人提“出版危機”這個詞了,比較明顯的是我在書中采訪的那位選書師提到的。他在2000年時當過書店店員,當時聽到美國的電子商務公司會來日本賣書,當時所有的書店店員包括他自己,對此都有點不以為意。但很快,他發(fā)現(xiàn)了書店客人真的減少了,于是就有了危機感。的確有不少人其實不愿意來到書店選書、購書。他于是決定自己把書送到更多人手里,才開始做了選書師的工作。我看過一些數(shù)據(jù)資料,日本的書店數(shù)量在過去十年減少了兩成,這其實是很大的一個數(shù)字。另一項統(tǒng)計說,書店的數(shù)量減少后,全日本每家書店的平均面積增大了。也就是說消失的更多是那種社區(qū)附近的小書店。

界面文化:如今在日本,電子商務對實體書店產(chǎn)生了沖擊嗎?

吉井忍:日本圖書市場和中國有個不同,那就是日本的書籍價格是統(tǒng)一的,不論是實體書店還是網(wǎng)絡書店,都不能打折。這是一個政策。中國情況很不一樣,打折非常厲害。我告訴過日本店員中國網(wǎng)絡書店上的價格戰(zhàn),他們也很吃驚,他們說如果日本也采取這樣的價格戰(zhàn),書店肯定會受到打擊。這是中日圖書市場的一個區(qū)別,網(wǎng)絡書店和電子書對日本的沖擊沒有中國這么嚴重,但影響仍然是有。

界面文化:“本屋桑”(小書店)在日本的前景怎么樣?

吉井忍:這些書店的管理者相信自己能夠生存下來。他們進貨的書大多是自己看過自己選的,并不依靠中間方。這會使得小書店自己的選書風格、擺書方式保持特色。比如我很喜歡的今野書店,它的位置距離東京市中心較遠,房價稍微會便宜一些,因此那個區(qū)域集中了一批藝術家,當然還有學生和年輕白領,他們的口味會偏文藝一些,這也會影響今野書店的選書??傮w上說,日本人對紙質(zhì)書有種偏愛。

界面新聞:神保町的舊書店在中國名氣很大。

吉井忍:對的!學生時代我就去過神保町很多次,其實我來中國也和神保町有關。1996年我還是大學本科生,就是在神保町看到關于中國政府獎學金的項目,才決定報名,最后拿了獎學金來到成都念書的。

界面文化:很多人熟悉你,是因為豆瓣上你的便當系列文章。最早是怎么想到在豆瓣發(fā)布文章的?

吉井忍:大概是在2010年左右開始使用豆瓣,我覺得豆瓣很有意思,跟其他用戶還可以溝通。我當時的想法就是自己寫中文同中國人直接交流。雖然中日之間信息往來很多,但中國人對日本人仍有很多刻板的印象。比如說他們會覺得日本女性很溫柔,日本男性下班后一定會去和同事喝酒,否則會被太太視為沒出息。但我覺得這些信息有誤導的作用,和真實的日本還是有距離的。我想通過文章表達出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界面文化:所以選擇了便當這個話題?

吉井忍:便當對日本人來說是很日常很個人的東西,所以是一個很合適的中介,來傳達日本的平民文化。日本也有類似的書評類網(wǎng)站,但缺乏社交功能。所以我在和日本朋友解釋豆瓣的時候會很麻煩。我覺得中國人很善于開發(fā)這種社交類的軟件。

界面文化:你在飲食和寫作方面的知識受誰的影響比較大?

吉井忍:做飯方面,我母親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從小就看到她會從報紙上剪下報紙中的食譜,到現(xiàn)在我還會翻。寫作的話,我有一個很喜歡的日本作家,向田邦子。我喜歡她的隨筆,她也寫過很多電視劇腳本。我小學生到初中的時候就反復看她的隨筆,她主要寫昭和時代日本家庭的回憶,切入角度會很特別,比如首先寫貓,然后會轉(zhuǎn)到社會觀察的視角,這種跳躍的技法很巧妙。我還沒學會,但希望學到這種技法。其實日本的隨筆家挺多的,我會比較喜歡森茉莉,包括村上春樹。還有一個我很喜歡的作家,町田康。

界面新聞:你其實不太關注美食主題的文學作品?

吉井忍:我不太認為自己是美食作家啦。我跟我母親一樣,會喜歡翻報紙,日本報紙里有一些很生活化的版面,會介紹食譜或者美食旅游目的地。有時候翻到有好玩的食譜我會自己試一試。我想強調(diào)的是,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還有閱讀,還有工作,還有和家人的相處,都是很重要的。我上網(wǎng)的時間其實比較少,微信也沒有注冊過,平時也不會特別去看其他人美食方面的文字。

界面文化:所以對你而言,食物僅僅是個傳達日本文化的途徑?

吉井忍:是的,我希望通過我的文字將日本人生活化的一面?zhèn)鬟_給中國讀者,這里面包括飲食,比如中國朋友知道的日料往往是比較高級的,刺身、壽司、職人。那些當然也是真實的,可是呢,日本老百姓的家常并不是每天吃生魚片的。他們平時吃什么呢,這是我的切入點。便當、書店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寫作他們的出發(fā)點是一樣的。

界面文化:那在平時生活中,你也會嘗試中國菜嗎?我注意到你有一次甚至制作了大盤雞便當。

吉井忍:哈哈,那次是我在外面吃新疆菜,吃不完的大盤雞打包回來,我第二天加工了一下,做成了大盤雞便當。說到中國菜,雖然在便當里可能用的少,但我先生是上海人,平時需要吃中國菜,所以我會做不少。我在上海的時候,是住在上海圖書館附近一幢很老的房子里,廚房是鄰里公用的。因此會在做飯時和鄰居們聊天,我向她們學會了糟毛豆、百葉結、紅燒肉之類菜式。

界面文化:那都是很地道的上海菜。

吉井忍:是呀,糟毛豆這類食物在北京就沒有人吃了。我現(xiàn)在偶爾會做魚香肉絲、糖醋排骨之類的,也都是比較家常的菜式。北京的本地小吃,豌豆黃、驢打滾,我也喜歡,在日本沒有這些東西。

界面新聞:你個人口味偏愛那種菜系呢?

吉井忍:中國菜中,我口味喜歡川菜。我非常懷念成都的鐘水餃。一個小碗里放很多水餃,它的醬料很特別,又甜又辣又麻。很多中國人甚至沒有聽說過,會誤解為紅油抄手。我去年還去過一次成都,變化非常大。我從前的朋友家的地方,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變成高級公寓了,朋友也已經(jīng)找不到了。有一點傷心,但還是有一些茶館、小館子仍在。

界面新聞:你提過中國人的一個誤解,認為日料普遍口味清淡。

吉井忍:是的,日本也有重口味的料理,但我現(xiàn)在確實更喜歡清淡的東西。年輕時會喜歡重口味,比如日式拉面,很多人會認為口味很重,還有牛腸鍋、日式烤肉、炸豬排等等。

界面文化:對中國的日料店感覺如何?

吉井忍:經(jīng)常有朋友要我推薦一些好的日本料理店,所以我就干脆做了一系列采訪,探訪了北京的8家日料店,里面有壽司師傅、天婦羅師傅。這些文章你可以在豆瓣閱讀《帝都本格日本料理》里看到。我希望表達的是一個日本人為什么要來中國開店呢,他經(jīng)歷過哪些技藝上的磨礪,這些是我想表達的。里面還包括一個在日本學習壽司的中國人李師傅,他做的壽司比很多日本師傅要好,還有三里屯北小街那個很有名的烤鰻魚的老人家。

界面文化:Missi Missi的鰻魚爺爺?

吉井忍:對!你也吃過嗎。不過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在那家店了。

界面文化:說說你去法國和菲律賓的經(jīng)歷吧,這方面你好像談的不多。

吉井忍:我是在28歲那年辦了打工旅行簽證去的法國南部,在農(nóng)場里照顧小動物。這種經(jīng)歷很不錯,其實那時不年輕了,但我覺得再不去以后可能就沒機會了。至于去馬尼拉,我當時在日本經(jīng)濟新聞做駐臺北記者,很想去大陸看看風土人情,但上司告訴我馬尼拉缺人,于是我就去了。我其實對馬尼拉沒有概念,他們是在南方,所以人們非常熱情,并且宗教在菲律賓的影響非常大,我感覺他們的人都非常樂觀。

界面文化:所以你的中文寫作的道路是在臺北的時候開始的嗎?

吉井忍:我在臺北住了6年,當時就開始有一些野心,用中文寫日記,甚至寫了好幾篇文章,將一個本子寫滿了。我把筆記本交給中文老師,但后來這個本子丟失了。我很傷心,就沒有再寫了。直到2008年搬到上海,我才開始撰寫專欄,那時我才真正重新開始寫作。

未經(jīng)正式授權嚴禁轉(zhuǎn)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