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調查】婚戒品牌I Do被申請破產始末:欠薪超過一年,直營店轉手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調查】婚戒品牌I Do被申請破產始末:欠薪超過一年,直營店轉手

明星廣告鋪天蓋地的另一面是I Do母公司恒信璽利目前的財務狀況堪憂。

圖片來源:I Do

記者 | 黃姍

編輯 | 樓婍沁

2023年14日,本土婚戒品牌I DO關聯公司恒信璽利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信璽利)被申請破產重整,申請人為北京艾貝利特服裝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艾貝利特),經辦法院為西藏曲水縣人民法院。目前該案件進展程序不明,并未顯示法院是否已經受理。

界面新聞多次撥打北京艾貝利特劉姓聯系人電話,均顯示關機狀態(tài)。截至發(fā)稿前,該公司為何申請破產重整恒信璽利未能從公開信息中獲得。

已經離職的I Do品牌北京總公司前經理級別員工鄒穎告訴界面新聞,“我也問了還在職的同事,沒人知道是誰??赡苁悄硞€倒霉的供應商吧。”

恒信璽利是I Do品牌母公司,創(chuàng)始人是李厚霖,他與知名主持人李湘過往的戀情曾經使得這個品牌為更多人所熟知。恒信璽利于2015年在新三板上市,發(fā)稿當日該公司仍在新三板正常交易。

不過,從過去幾天社交媒體上的事件發(fā)展能夠判斷,恒信璽利目前的財務狀況堪憂。多名聲稱是I Do品牌前員工的網友近日在小紅書、知乎等社交媒體上爆料稱,品牌總公司以及東北、華南、華北等多個直營大區(qū)拖欠員工薪資數月,經過長達半年、乃至一年與總公司討薪過后,仍然沒有獲得滿意的結果。

界面新聞聯系I Do品牌公關人員,相關人員已經離職。鄒穎對界面新聞表示,品牌欠薪事件波及的不僅是一線門店員工,從總部總監(jiān)級別員工,到各個直營大區(qū)辦公室職員都被拖欠。

圖片來源:I Do官網

總公司最早從2021年10月就開始拖欠工資

目前公司還拖欠了我6個月工資。鄒穎告訴界面新聞,他于202211月初解約,目前還未收到20225月至10月的工資。

按照鄒穎的說法,事實上,I Do北京總公司從2021年10月開始就已經開始拖欠員工工資,最早被欠薪的員工主要是北京總部總監(jiān)級別以上的員工,而從202112月開始,北京總部經理級別的員工也開始被拖欠工資。

值得注意的是,據爆料,I Do北京總公司員工的人事關系主要被分散在恒信璽利控股的兩個關聯公司:“西藏恒信凱鴻經貿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分公司”以及“恒信璽利朝陽分公司”。

鄒穎在202112月至20224月間的工資是直到20228月底才拿到手的。此前他以及其他同事得到了北京朝陽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會月于20226月進行的協(xié)調。

鄒穎回憶道,“2022年6月那次是因為去仲裁和勞動監(jiān)察大隊的人太多了,仲裁委的老師(最后)直接到我們公司給辦的?!?/span>

根據調解書約定,恒信璽利應當在2022831日前發(fā)放202112月至20224月的欠薪,于10月底發(fā)放20225月的工資。目前,鄒穎只收到了8月底發(fā)放的那筆欠薪,其余部分仍未收到。

北京朝陽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會就鄒穎被拖欠工資一事進行的仲裁協(xié)調

I DO品牌多個直營大區(qū)分公司的員工被欠薪的情況要略晚于北京總部。此前,I DO在整個中國市場分為華北、東北、華東、華南、西北、西南和上海等7個大區(qū),這些大區(qū)為品牌直營公司,分管各個區(qū)域市場的品牌活動和加盟商。

鄒穎透露,I DO西北大區(qū)直營公司于20224月大規(guī)模裁員后不久解散,上海大區(qū)解散的時間是202289月間,而東北大區(qū)是在10月底至11月初。多位在小紅書爆料的I DO被欠薪員工也佐證了這一消息。

顏小言此前供職于I DO東北大區(qū)直營公司。他在小紅書上寫道,恒信璽利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劉先生于20221028日通過電話會議形式宣布I Do東北大區(qū)解散。

顏小言被欠了2022710月的4個月薪資。他告訴界面新聞, 解散前讓我們簽協(xié)議,協(xié)議承諾12月末補發(fā)工資,20236月份給你賠償。如果不簽協(xié)議就可以去仲裁了。根據顏小言描述,僅僅被遣散的東北大區(qū)辦公室人員大概有20人左右。

顏小言未簽協(xié)議,而是選擇仲裁,目前仍在仲裁過程中。但他強調,簽協(xié)議的那些人也沒有得到工資。而部分已經仲裁成功的前同事,目前也未收到欠薪。

根據顏小言向界面新聞記者發(fā)來的一份哈爾濱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出具的仲裁調解書電子版,恒信璽利關聯公司西藏恒信凱鴻經貿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藏恒信凱鴻)應于20221130日以及1231日前分兩次向顏小言前同事支付薪資欠款7500元,共計15000元。

但根據顏小言轉述,其前同事至今仍未收到這筆款項。

I Do直營店基本已被轉讓

一線直營門店員工被拖欠工資的情況也比比皆是。總部及大區(qū)被欠薪的員工最保守估計也在三四百人。作為前管理層人士,鄒穎對界面新聞表示,I Do)一線門店員工數量更是無法估計。

一線員工的情況更為復雜,他們的命運掌握在直營店能否被順利轉賣給加盟商上。

以東北大區(qū)為例,顏小言說有些直營店被轉賣給加盟商,有的店鋪直接給了承建商,而沒人要的店鋪就被關閉了。比如,哈爾濱這邊的西城紅場門店和松北萬達門店。

被加盟商買下的店鋪的員工算是幸運的,有些人收到了加盟商支付的工資。但沒人要的店鋪的員工仍被拖欠薪資。

在顏小言展示的兩份不同的聊天記錄中,界面新聞記者看到,一位I Do華北大區(qū)和北京地區(qū)門店的員工告訴顏小言,他們的門店沒有被成功轉讓,已經被分別拖欠了2個月和3個月工資。

鄒穎告訴界面新聞,恒信璽利從202245月就開始把全國范圍的直營店轉讓給加盟商。

根據恒信璽利2021年年報,2021年該公司在全國共開設有99家直營店、39家聯營店及577家加盟店,總計715家門店。

在大眾點評上,I Do位于上海多個知名商圈的門店仍顯示開業(yè)狀態(tài),比如港匯恒隆店、興業(yè)太古匯店、前灘太古里店等。顏小言告訴界面新聞,I Do上海大區(qū)2022年解散后,該區(qū)域的門店已經由華南大區(qū)接管,因此當前仍在營業(yè)的門店很可能是加盟商的。

令人錯愕的突然坍塌

鋪天蓋地的討薪“討伐”、被申請破產重整......向來國民度較高的I Do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而這樣巨大的轉變著實有些突然。

202112月,I Do品牌宣布聘請港星陳小春和應采兒夫婦擔任全球代言人。陳小春當時憑借在湖南衛(wèi)視綜藝節(jié)目《披巾斬棘的哥哥》中亮眼的表現,頻繁登上微博熱搜,而他與應采兒的婚姻也為人所津津樂道。

I Do在陳小春夫婦熱度正旺的時候簽下他們擔任代言人,并配合上一條充滿愛意的創(chuàng)意視頻廣告投放,有效地在市場上掀起了一陣討論度。這波操作為I Do品牌賺足好感,對其影響無疑是正面的。

在同一時期,I Do品牌還與綜藝節(jié)目《國貨潮起來》合作,以“國產珠寶品牌代表”的形象參與其中,并配合此前跨界劇本殺行業(yè)開發(fā)的一個特別定制鉆戒推廣,以觸達細分場景下的年輕一代消費者。

到了20229月底,I DO母公司還孵化了一個子品牌“My I Do”,并接連在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和南京萬象天地開設專賣店。這個新品牌當時的定位號稱是養(yǎng)成式珠寶模式”,實際上就是根據女性成長的不同階段,按照場景來對鉆石產品進行分類和推廣。

可以看到,從2021年至2022年下半年,I DO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仍較為活躍。但在這一時期,恒信璽利及其關聯公司已經發(fā)不出工資了。

一位自稱是I DO華南大區(qū)前員工的李壹飛在小紅書上對于品牌在這一時期的一系列市場行動直指,公司在入不敷出進貨都沒錢的情況下,卻巨額燒錢搞營銷。

界面新聞嘗試聯系“李壹飛”核實相關情況,但截至發(fā)稿未得回復。

鄒穎就“李壹飛”提及的情況對界面新聞表示,“確實有請陳小春夫婦做代言人,但是具體花費與費效比不清楚。

根據恒信璽利2021年報,該公司于2021年銷售費用總計約為6.55億元,這部分開銷包含了廣告營銷推廣在內的所有與銷售活動相關的費用。而2021全年恒信璽利營業(yè)總成本為21.36億元,其中營業(yè)成本最高,為12.66億元,占比為59.2%,而銷售費用次之,占比達到30.6%。可見,銷售費用在I DO品牌的日常經營中,確實占據了極大一部分的開銷。

鉆石珠寶首飾行業(yè)屬于高毛利行業(yè),其依靠遠高于成本的定價來獲利,其中的溢價很大一部分來自攤銷品牌營銷和市場推廣的成本。縱觀恒信璽利過去三年財報,鉆石鑲嵌類飾品構成了其收入超過90%,是絕對的收入來源。2022上半年,恒信璽利售出的鑲嵌類飾品毛利率達到46.22%2021財年該品類的毛利率也有44.06%。

在國內珠寶市場, I Do是近年來市場上新興涌現的較為有辨識度和差異化的本土鉆石珠寶品牌。I Do深度綁定婚戀場景,主打鉆石婚戒產品,其定價與老鳳祥、中國黃金等傳統(tǒng)本土品牌比,也相對較高。而在渠道策略上,它主要是依靠加盟商開店,但線下門店數量并不及上述本土珠寶品牌。

由于切入細分市場,且創(chuàng)始人李厚霖善于營銷包裝, I Do品牌在本土婚戒市場已經有了較高的國民度。但近年來, I Do開始出現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最典型的就是迪阿股份旗下的鉆戒品牌DR。

 I Do一樣,DR同樣深度捆綁婚戀場景打造品牌形象。 I Do的品牌標語是我愿意,DR的品牌口號就是一生只愛一個人一生只送一人。雙方各自圍繞品牌標語,各出奇招,有過一系列市場營銷活動和推廣。

在這場競爭中,后來居上的迪阿股份近年來已經處在上風。2019年到2021年三年間,迪阿股份收入規(guī)模增近3倍,利潤規(guī)模增近5倍。在2020年、2021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DR公司的毛利率分別為69.37%、70%、70.63%,這比控股I Do的恒信璽利要高出大約25個百分點。

即便在市場環(huán)境極度低迷的2022年上半年,迪阿股份受到的影響也要小得多。

2022年上半年,迪阿股份公司實現營收20.85億元,同比下降10.13%;歸母凈利潤5.79億元,同比下降20.62%

反觀恒信璽利,其2022上半年業(yè)績與2021年同期相比幾近腰斬。截至2022630日的六個月內,恒信璽利實現營業(yè)收入6.28億元,同比下降41.99%,歸母凈利潤約為704.44萬元,同比下滑高達88.62%。

在整個珠寶首飾市場表現較好的2021年,恒信璽利實現了營收同比上漲28.73%22.61億元,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上漲6.13%1.13億元。2021年報告末期,恒信璽利的現金期末余額超過3.05億元。

前述提到,I Do品牌線下渠道以加盟店為主,直營和聯營門店占比并不高。從2022上半年的業(yè)績表現來看,其加盟渠道的收入應受到較大影響。

根據2022半年報,恒信璽利在報告期內的資產規(guī)模超過42.4億元,負債規(guī)模超過16.68億元,其中應付職工薪酬超過3440.5萬元。從20224月開始轉讓直營門店,通過變賣資產紓困周轉問題,可見該公司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現金流問題。

目前,部分被遣散的I DO前員工已經收回了部分欠薪。鄒穎表示,“20224月那批工資是收到了,賠償金我了解到只有深圳工廠那邊有人收到。

而對于接下來的討薪結果,幾位爆料人都不樂觀。顏小言提到的東北大區(qū)分公司實際上經營實體為西藏恒信凱鴻經貿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第一分公司,該公司已經與2022928日核準注銷。

他表示,法院執(zhí)行就只能限制我們公司的賬戶,但我們公司早就是空殼了,沒錢也沒用。

(受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鄒穎、顏小言均為化名)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調查】婚戒品牌I Do被申請破產始末:欠薪超過一年,直營店轉手

明星廣告鋪天蓋地的另一面是I Do母公司恒信璽利目前的財務狀況堪憂。

圖片來源:I Do

記者 | 黃姍

編輯 | 樓婍沁

2023年14日,本土婚戒品牌I DO關聯公司恒信璽利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信璽利)被申請破產重整,申請人為北京艾貝利特服裝服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艾貝利特),經辦法院為西藏曲水縣人民法院。目前該案件進展程序不明,并未顯示法院是否已經受理。

界面新聞多次撥打北京艾貝利特劉姓聯系人電話,均顯示關機狀態(tài)。截至發(fā)稿前,該公司為何申請破產重整恒信璽利未能從公開信息中獲得。

已經離職的I Do品牌北京總公司前經理級別員工鄒穎告訴界面新聞,“我也問了還在職的同事,沒人知道是誰??赡苁悄硞€倒霉的供應商吧?!?/span>

恒信璽利是I Do品牌母公司,創(chuàng)始人是李厚霖,他與知名主持人李湘過往的戀情曾經使得這個品牌為更多人所熟知。恒信璽利于2015年在新三板上市,發(fā)稿當日該公司仍在新三板正常交易。

不過,從過去幾天社交媒體上的事件發(fā)展能夠判斷,恒信璽利目前的財務狀況堪憂。多名聲稱是I Do品牌前員工的網友近日在小紅書、知乎等社交媒體上爆料稱,品牌總公司以及東北、華南、華北等多個直營大區(qū)拖欠員工薪資數月,經過長達半年、乃至一年與總公司討薪過后,仍然沒有獲得滿意的結果。

界面新聞聯系I Do品牌公關人員,相關人員已經離職。鄒穎對界面新聞表示,品牌欠薪事件波及的不僅是一線門店員工,從總部總監(jiān)級別員工,到各個直營大區(qū)辦公室職員都被拖欠。

圖片來源:I Do官網

總公司最早從2021年10月就開始拖欠工資

目前公司還拖欠了我6個月工資。鄒穎告訴界面新聞,他于202211月初解約,目前還未收到20225月至10月的工資。

按照鄒穎的說法,事實上,I Do北京總公司從2021年10月開始就已經開始拖欠員工工資,最早被欠薪的員工主要是北京總部總監(jiān)級別以上的員工,而從202112月開始,北京總部經理級別的員工也開始被拖欠工資。

值得注意的是,據爆料,I Do北京總公司員工的人事關系主要被分散在恒信璽利控股的兩個關聯公司:“西藏恒信凱鴻經貿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分公司”以及“恒信璽利朝陽分公司”。

鄒穎在202112月至20224月間的工資是直到20228月底才拿到手的。此前他以及其他同事得到了北京朝陽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會月于20226月進行的協(xié)調。

鄒穎回憶道,“2022年6月那次是因為去仲裁和勞動監(jiān)察大隊的人太多了,仲裁委的老師(最后)直接到我們公司給辦的?!?/span>

根據調解書約定,恒信璽利應當在2022831日前發(fā)放202112月至20224月的欠薪,于10月底發(fā)放20225月的工資。目前,鄒穎只收到了8月底發(fā)放的那筆欠薪,其余部分仍未收到。

北京朝陽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會就鄒穎被拖欠工資一事進行的仲裁協(xié)調

I DO品牌多個直營大區(qū)分公司的員工被欠薪的情況要略晚于北京總部。此前,I DO在整個中國市場分為華北、東北、華東、華南、西北、西南和上海等7個大區(qū),這些大區(qū)為品牌直營公司,分管各個區(qū)域市場的品牌活動和加盟商。

鄒穎透露,I DO西北大區(qū)直營公司于20224月大規(guī)模裁員后不久解散,上海大區(qū)解散的時間是202289月間,而東北大區(qū)是在10月底至11月初。多位在小紅書爆料的I DO被欠薪員工也佐證了這一消息。

顏小言此前供職于I DO東北大區(qū)直營公司。他在小紅書上寫道,恒信璽利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劉先生于20221028日通過電話會議形式宣布I Do東北大區(qū)解散。

顏小言被欠了2022710月的4個月薪資。他告訴界面新聞, 解散前讓我們簽協(xié)議,協(xié)議承諾12月末補發(fā)工資,20236月份給你賠償。如果不簽協(xié)議就可以去仲裁了。根據顏小言描述,僅僅被遣散的東北大區(qū)辦公室人員大概有20人左右。

顏小言未簽協(xié)議,而是選擇仲裁,目前仍在仲裁過程中。但他強調,簽協(xié)議的那些人也沒有得到工資。而部分已經仲裁成功的前同事,目前也未收到欠薪。

根據顏小言向界面新聞記者發(fā)來的一份哈爾濱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出具的仲裁調解書電子版,恒信璽利關聯公司西藏恒信凱鴻經貿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藏恒信凱鴻)應于20221130日以及1231日前分兩次向顏小言前同事支付薪資欠款7500元,共計15000元。

但根據顏小言轉述,其前同事至今仍未收到這筆款項。

I Do直營店基本已被轉讓

一線直營門店員工被拖欠工資的情況也比比皆是。總部及大區(qū)被欠薪的員工最保守估計也在三四百人。作為前管理層人士,鄒穎對界面新聞表示,I Do)一線門店員工數量更是無法估計。

一線員工的情況更為復雜,他們的命運掌握在直營店能否被順利轉賣給加盟商上。

以東北大區(qū)為例,顏小言說有些直營店被轉賣給加盟商,有的店鋪直接給了承建商,而沒人要的店鋪就被關閉了。比如,哈爾濱這邊的西城紅場門店和松北萬達門店。

被加盟商買下的店鋪的員工算是幸運的,有些人收到了加盟商支付的工資。但沒人要的店鋪的員工仍被拖欠薪資。

在顏小言展示的兩份不同的聊天記錄中,界面新聞記者看到,一位I Do華北大區(qū)和北京地區(qū)門店的員工告訴顏小言,他們的門店沒有被成功轉讓,已經被分別拖欠了2個月和3個月工資。

鄒穎告訴界面新聞,恒信璽利從202245月就開始把全國范圍的直營店轉讓給加盟商。

根據恒信璽利2021年年報,2021年該公司在全國共開設有99家直營店、39家聯營店及577家加盟店,總計715家門店。

在大眾點評上,I Do位于上海多個知名商圈的門店仍顯示開業(yè)狀態(tài),比如港匯恒隆店、興業(yè)太古匯店、前灘太古里店等。顏小言告訴界面新聞,I Do上海大區(qū)2022年解散后,該區(qū)域的門店已經由華南大區(qū)接管,因此當前仍在營業(yè)的門店很可能是加盟商的。

令人錯愕的突然坍塌

鋪天蓋地的討薪“討伐”、被申請破產重整......向來國民度較高的I Do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而這樣巨大的轉變著實有些突然。

202112月,I Do品牌宣布聘請港星陳小春和應采兒夫婦擔任全球代言人。陳小春當時憑借在湖南衛(wèi)視綜藝節(jié)目《披巾斬棘的哥哥》中亮眼的表現,頻繁登上微博熱搜,而他與應采兒的婚姻也為人所津津樂道。

I Do在陳小春夫婦熱度正旺的時候簽下他們擔任代言人,并配合上一條充滿愛意的創(chuàng)意視頻廣告投放,有效地在市場上掀起了一陣討論度。這波操作為I Do品牌賺足好感,對其影響無疑是正面的。

在同一時期,I Do品牌還與綜藝節(jié)目《國貨潮起來》合作,以“國產珠寶品牌代表”的形象參與其中,并配合此前跨界劇本殺行業(yè)開發(fā)的一個特別定制鉆戒推廣,以觸達細分場景下的年輕一代消費者。

到了20229月底,I DO母公司還孵化了一個子品牌“My I Do”,并接連在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和南京萬象天地開設專賣店。這個新品牌當時的定位號稱是養(yǎng)成式珠寶模式”,實際上就是根據女性成長的不同階段,按照場景來對鉆石產品進行分類和推廣。

可以看到,從2021年至2022年下半年,I DO品牌在市場上的表現仍較為活躍。但在這一時期,恒信璽利及其關聯公司已經發(fā)不出工資了。

一位自稱是I DO華南大區(qū)前員工的李壹飛在小紅書上對于品牌在這一時期的一系列市場行動直指,公司在入不敷出進貨都沒錢的情況下,卻巨額燒錢搞營銷。

界面新聞嘗試聯系“李壹飛”核實相關情況,但截至發(fā)稿未得回復。

鄒穎就“李壹飛”提及的情況對界面新聞表示,“確實有請陳小春夫婦做代言人,但是具體花費與費效比不清楚。

根據恒信璽利2021年報,該公司于2021年銷售費用總計約為6.55億元,這部分開銷包含了廣告營銷推廣在內的所有與銷售活動相關的費用。而2021全年恒信璽利營業(yè)總成本為21.36億元,其中營業(yè)成本最高,為12.66億元,占比為59.2%,而銷售費用次之,占比達到30.6%??梢?,銷售費用在I DO品牌的日常經營中,確實占據了極大一部分的開銷。

鉆石珠寶首飾行業(yè)屬于高毛利行業(yè),其依靠遠高于成本的定價來獲利,其中的溢價很大一部分來自攤銷品牌營銷和市場推廣的成本??v觀恒信璽利過去三年財報,鉆石鑲嵌類飾品構成了其收入超過90%,是絕對的收入來源。2022上半年,恒信璽利售出的鑲嵌類飾品毛利率達到46.22%,2021財年該品類的毛利率也有44.06%。

在國內珠寶市場, I Do是近年來市場上新興涌現的較為有辨識度和差異化的本土鉆石珠寶品牌。I Do深度綁定婚戀場景,主打鉆石婚戒產品,其定價與老鳳祥、中國黃金等傳統(tǒng)本土品牌比,也相對較高。而在渠道策略上,它主要是依靠加盟商開店,但線下門店數量并不及上述本土珠寶品牌。

由于切入細分市場,且創(chuàng)始人李厚霖善于營銷包裝, I Do品牌在本土婚戒市場已經有了較高的國民度。但近年來, I Do開始出現了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最典型的就是迪阿股份旗下的鉆戒品牌DR。

 I Do一樣,DR同樣深度捆綁婚戀場景打造品牌形象。 I Do的品牌標語是我愿意,DR的品牌口號就是一生只愛一個人一生只送一人。雙方各自圍繞品牌標語,各出奇招,有過一系列市場營銷活動和推廣。

在這場競爭中,后來居上的迪阿股份近年來已經處在上風。2019年到2021年三年間,迪阿股份收入規(guī)模增近3倍,利潤規(guī)模增近5倍。在2020年、2021年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DR公司的毛利率分別為69.37%、70%、70.63%,這比控股I Do的恒信璽利要高出大約25個百分點。

即便在市場環(huán)境極度低迷的2022年上半年,迪阿股份受到的影響也要小得多。

2022年上半年,迪阿股份公司實現營收20.85億元,同比下降10.13%;歸母凈利潤5.79億元,同比下降20.62%。

反觀恒信璽利,其2022上半年業(yè)績與2021年同期相比幾近腰斬。截至2022630日的六個月內,恒信璽利實現營業(yè)收入6.28億元,同比下降41.99%,歸母凈利潤約為704.44萬元,同比下滑高達88.62%。

在整個珠寶首飾市場表現較好的2021年,恒信璽利實現了營收同比上漲28.73%22.61億元,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上漲6.13%1.13億元。2021年報告末期,恒信璽利的現金期末余額超過3.05億元。

前述提到,I Do品牌線下渠道以加盟店為主,直營和聯營門店占比并不高。從2022上半年的業(yè)績表現來看,其加盟渠道的收入應受到較大影響。

根據2022半年報,恒信璽利在報告期內的資產規(guī)模超過42.4億元,負債規(guī)模超過16.68億元,其中應付職工薪酬超過3440.5萬元。從20224月開始轉讓直營門店,通過變賣資產紓困周轉問題,可見該公司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現金流問題。

目前,部分被遣散的I DO前員工已經收回了部分欠薪。鄒穎表示,“20224月那批工資是收到了,賠償金我了解到只有深圳工廠那邊有人收到。

而對于接下來的討薪結果,幾位爆料人都不樂觀。顏小言提到的東北大區(qū)分公司實際上經營實體為西藏恒信凱鴻經貿有限責任公司哈爾濱第一分公司,該公司已經與2022928日核準注銷。

他表示,法院執(zhí)行就只能限制我們公司的賬戶,但我們公司早就是空殼了,沒錢也沒用。

(受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鄒穎、顏小言均為化名)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