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代周報 雨辰
編輯|韓迅
3月27日晚,天力鋰能(301152.SZ)發(fā)布公告,就與葉城縣人民政府開展的鋰礦探采選項目及60億巨額投資來源等事宜回復深交所關注函。
天力鋰能公告指出,公司目前僅與葉城縣人民政府簽訂了合作框架協(xié)議,具體的項目還未進行備案立項,計劃投資總額60億元屬于協(xié)議雙方合作的意向性約定,并非實質性的交易或投資行為,此外,具體合作內容及方案尚未確定。
此前,天力鋰能公告稱,公司與葉城縣人民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xié)議》,將與當地資源方在鋰礦山、選廠、鋰鹽加工廠、鋰電池材料等方面進行合作投資。投資總規(guī)模為60億元。
深交所隨即披露對天力鋰能的關注函,要求其對本次投資是否具備明確、可靠的資金來源予以說明,同時結合項目建設計劃說明,是否存在項目資金籌措不及預期、項目進展緩慢或中止的風險。
從天力鋰能3月27日披露的公告來看,所謂60億的巨額投資,目前還停留在想象階段,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究其原因,與其資金現狀不無關系。
3月27日下午,時代周報記者致電天力鋰能證券部,電話一直未接通。
拼湊不出的6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天力鋰能于2022年8月在深交所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公司多年來聚焦于小型動力鋰電池領域,產品線覆蓋三元材料全系,主要應用于電動自行車與電動工具領域。下游客戶包括星恒電源、天能股份、長虹能源、海四達、橫店東磁、鵬輝能源等企業(yè)。
據高工產研(GGII)數據,天力鋰能是國內領先的三元材料研發(fā)與生產的企業(yè),2020年在小型動力鋰電池領域三元材料的市占率達41%。
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便天力鋰能是小動力領域的一枝獨秀,也很難從其賬面上找到60億元。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天力鋰能的貨幣資金約為14.69億元,應收賬款約為7.70元,流動資產合計約為31.42億元;短期負債約為4.09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約為0.70億元,流動負債約為10.19億元。
天力鋰能表示,截至本回復披露日,公司生產經營正常,財務狀況良好,在2022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3-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21%-88.57%。
但是,根據現有數據情況,天力鋰能的現金流量很難達到60億元,那么舉債或者定增或是該公司獲取60億元的途徑。
融資方面,天力鋰能公告稱,擬通過外部借款、供應鏈金融、政府引導基金、尋求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籌措資金,此外,還將視市場情況及新業(yè)務發(fā)展需要,通過可轉債、非公開發(fā)行等再融資渠道籌措資金。
是否具備技術儲備?
天力鋰能本次60億投資包括500萬噸鋰礦石采選項目、3萬噸鋰鹽生產項目計劃以及10萬噸鋰電池材料項目,涉及到其主營業(yè)務上游的產業(yè)鏈。
拋開資金不談,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作為主營中游正極材料的天力鋰能,是否具備去產業(yè)鏈上游挖礦的能力?
天力鋰能于3月27日的公告中回應稱,公司目前尚未開展鋰礦采選業(yè)務。未來欲充分利用國內已形成的、成熟的鋰礦采選產業(yè)鏈的優(yōu)勢,聯合產業(yè)鏈上游的合作伙伴共同開發(fā),以降低自身經營的風險。
但是,目前合作伙伴及合作方式尚未正式確定。
進入上游行業(yè)是天力鋰能一直以來的心愿,與此同時,天力鋰能也表示此舉是為防范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的有效手段。
事實上,2022年底,天力鋰能就曾打算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進軍上游,不過,該筆交易最終未能達成。此次60億大投資,更凸顯了天力鋰能“一心向上”的愿望。
3月27日,真鋰研究墨柯向記者表示,“術業(yè)有專攻,(正極材料和上游采礦)是兩個行當,投資有一定風險。”除此之外,更大的風險則來自整個行業(yè)的產能過剩。
或面臨產能過剩風險
過去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銷售規(guī)??焖僭鲩L,直接導致零部件、材料等前期供應不足,加之投資回報大,各類企業(yè)紛紛擴產,久而久之,便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了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
3月27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yè)內人士向記者打了個比方,解釋道“好比市場容量1000GWh,有20家公司,每家都認為自己能吃下來100GWh,然后都按100GWh擴產,就造成了過剩,而產能過剩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產品價格下降。”從當前碳酸鋰、電動車的價格便能窺見一二。
以碳酸鋰為例,Choice數據顯示,截至3月27日,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已經跌至27.4萬元/噸,較去年11月的巔峰價59.5萬元/噸,跌去54%。短短四個月的時間,碳酸鋰的價格已經“腰斬”。
新能源汽車方面,今年1月,特斯拉便率先吹起大降價“號角”,單車最高降幅達到4.8萬元,問界、小鵬、零跑、阿維塔等隨后跟進,相繼推出補貼優(yōu)惠措施,中高端車型紛紛打響“價格戰(zhàn)”。
據公告,天力鋰能此次投資計劃旨在通過完善公司在新能源上游產業(yè)鏈布局,從根本上降低鋰鹽帶來的經營風險,從而為公司帶來較高的經濟回報。
預計上述項目建成達產后,總產值達350億元,鋰礦采選及鋰鹽生產項目年產值200億;鋰電池材料年產值150億。
3月27日,隆眾資訊于亞楠告訴記者,“現階段企業(yè)大手筆投資可能短時間得不到回報,資金會被套牢,對有些企業(yè)來說,資金流會有短缺風險。而產能過剩一般會持續(xù)兩年左右的時間?!?/p>
墨柯認為,“減少資源采購成本,保障資源,不是只有這一條路,當大家都想通過規(guī)模來降本的時候,就意味著這條路已經不太行之有效了,需要另辟蹊徑,如提升產品質量或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等。”
上述業(yè)內人士更是直言,產能過剩下的大手筆投資將導致“投資人底褲都得賠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