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
第三帝國的普通人既是政治壓迫的受害者,又是獨裁統(tǒng)治和戰(zhàn)爭的附庸 | 專訪

在《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國人經歷的20世紀》一書中,普通人的回憶為我們展現了私人生活如何同邪惡體制共謀,又如何最終被其反噬與傾軋的。在對作者康拉德·H·雅勞施的專訪中,他也分析了個人遭遇與歷史敘事之間的關系。

“物理學關乎人的一切”:12個實驗如何改變世界

實驗物理學家蘇西·謝伊在新書《萬物之質》中用12個實驗展示了粒子物理學如何塑造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一個聲音發(fā)出,會有更多聲音產生共鳴與回響|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生育、科塔薩爾、卡夫卡、文人結社、行旅文學、梅里山難、腦科學……

為何歷史的車輪在某些地方轉得更快?

《人類的旅程》一書以其無可比擬的格局與雄心,將整個人類歷史詮釋為一個無可避免的進步歷程,從第一批原始工具一直發(fā)展到可以放進每個人褲袋里的超級計算機。

窮人不是貧困的罪魁禍首,而是它的產物 | 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泰坦尼克號、貧困、蔬菜、治理藝術、二戰(zhàn)后德國圖書市場、本格推理……

【專訪】與美食作家扶霞聊飲食偏見、Omakase與疫情:外來者的視角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飲食文化

“我認為很重要的是,一批人應當努力學習外語,愛上外國文化和烹飪并潛心研究,因為這有助于促進跨文化的共情與理解?!?/p>

故宮博物院十年掌門人鄭欣淼:如何耗時七年真正摸清故宮“家底”?

單霽翔認為,鄭欣淼當院長的十年是“故宮發(fā)展最好的十年”。

從種族偏見到經濟焦慮:歷史上的西方人為什么不愛綠茶愛紅茶?

最早讓歐洲人愛上喝茶的或許的確是中國綠茶,但隨著茶葉成為19世紀資本-帝國主義擴張的戰(zhàn)略手段,西方人對“何謂好茶”的認知也出現了巨大變化。

不同的時代都已經消逝遠去,而我們竟然還活著 | 一周新書推薦

本周關鍵詞:路內、露易絲·格麗克、熱帶雨林、考古學、許倬云、生育選擇、侯麥隨筆……

陳嘉映對話劉擎:知識平民化之后,公眾“表達”的愿望超越了“獲知”的愿望

人人都想要表達,這種表達的需求在陳嘉映看來,并不盡然是從人的內在自行生發(fā)的,而是很大程度上被技術塑造與引導的。數字讓圖像變得“更便宜”,更廉價的表達成本催生了更豐沛的表達欲。我們因而進入了昆德拉所謂的,人人都是作者卻沒有聽眾的時代。